鲍进旭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本文列举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一些现象,并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最后给出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与解析的一个案例。
【关键词】教学目标 目标设置 目标解析
【中圖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48-01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涌现出一批批倡导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的工作者们。伴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步伐,很多具体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像“教学目标”这一话题更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有人提倡开放性教学,应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不应该设置什么具体的教学目标;也有人觉得应该把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一对应;还有一些人觉得过去那种传统的“目标教学”比较好,最有效果、最容易把握的教学目标还是“一课一得”。鉴于此,我们很多教师都感到茫然失措,于是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表现出来,比如:有的目标设计过于笼统、偏执,有的过于死板、缺乏灵动性,有的淡化了目标,有的甚至没有目标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依我看来,一堂课必须有具体的、可实施的教学目标,就好比一个人必须有血有肉一样,否则和行尸走肉没什么分别。教学过程应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教师事后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有助于学生明确“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课程目标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它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倘若直接把课程目标拿来作为教学目标,或是完全依赖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置教学目标,都会使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得到具体的表达和实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不应盲目的将课程目标当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来执行,以免影响和误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脱离学生主体
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为不同学生设置较为适当的学习任务,这是现代教学追求个性化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过程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过分重视数学内涵的揭示、数学本质的挖掘,而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并未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分析。很多教师对自己的学生通常是一锅端,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最终导致“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习困难生吃不了”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教学目标没有分解到教学环节中去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按其目标进行分解,把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知识与技能等要素具体化、结构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教学目标制定的出发点,然而在目标分解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常会将课堂目标等同于课程目标,忽略了学生需求的多元性,从而产生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的倾向。
(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混淆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达到的预期结果与标准,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愿望,是教师“教”的目标。“学习目标”则是对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
二、如何确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来源于国家课程标准,教科书只是用以支持教学的工具或资源之一。如何确立恰当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呢?
(一)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不同层次知识的理解,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来分层次确定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设计教学目标。
(二)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会形成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最终教学结果自然大不相同。因此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知识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目标设计。
(三)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源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教师需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预设的最低要求,即教学效益的底线,但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真正的教学结果是预设加生成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五)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这一行为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说出、算出、列出、描述、背出、展示、绘制等。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与解析案例
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目标设置:
1.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2.能够描述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
3.能够利用图像法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4.通过图像解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目标解析:
1.能指出实际问题所蕴含的不等关系,例举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实现学生了解不等关系、感受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背景的途径;能从列举的实际问题中,明确不等关系,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模型,并从中归纳出抽象过程。
2.给定一个二次函数,能熟练地画出它的图像,并能结合图像说出它与相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教材引入问题的改编,让学生对更为复杂的实际背景中蕴含的不等关系,也能够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来,从中感受数学问题的多变性和趣味性。
4.初步掌握用图像法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明确图解法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并能求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5.围绕图解法,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与形的完美融合,在此过程中体会图解法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在要求转变思想的同时,必须认真探究新的课堂目标定位,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这不仅是数学教师最基本、最具体的工作,更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从成功走向完美,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合理高效,就必须认真解读课程目标,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制定有效的、合理的和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隆华,《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2]陆红力,《高中数学教学目标设置中的几种现象及其对策》.
[3]万晶,《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定位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4]王勤,《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