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菜园为载体,师幼共生“种子”微课程

2018-08-10 05:54张春霞
教师·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課程微课程种子

摘 要:课程的生长是一个自然、生态的生长过程。教师善于观察幼儿、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有一定的课程意识,那么课程就生长在师幼互动之间。文章围绕“种子”这个兴趣点,利用小菜园这个载体,就师幼共同开发“种子”微课程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菜园;課程;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22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孕育幼儿健康个性的‘成长社区研究”(D/2016/02/391)研究成果;张家港市微型课题“以资源开发出发,生长禾园四季课程”(17-1904106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春霞(1976—),女,江苏张家港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一、播种——在师幼对话间

1.从兴趣引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注、研究、热切的良好情绪培养从兴趣出发,这种专注的优秀品质也会不断滋养课程产生更多的生长点。开学不久,餐后在小菜园中散步,幼儿们发现一个躺在菜园里的南瓜,他们开心地大喊:“快来看,这里藏了一个大南瓜。” “大南瓜怎么会在这里呢?”“肯定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吧!”“农民伯伯是怎么种的啊?用什么种的呢?”“种子吧?”“可能就是把小的南瓜种下去,它就长大了吧 ?”我看着幼儿们高涨的兴趣,知道开展微课程的时机到了,于是我就带着幼儿进入下一个环节。

2.以问题深入

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全面了解幼儿的经验,从问题入手,采用问题解答的方式开展微课程,构建微课程的整体内容。“南瓜是怎么长出来的?”幼儿们从这个问题出发各自去寻找答案,通过交流发现,很多植物都是通过播下种子结成果实的。于是幼儿们觉得种子好厉害,兴趣点就随着问题逐步深入,对种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们很喜欢种子,那你们想了解种子的哪些秘密?”我将幼儿对于种子想要了解的种种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概括,通过网络图跟幼儿们一起生成、发展和延伸,以问题开始深入,逐步扩大课程的生长点,让课程开展得更加深入。

3.依动态导引

幼儿是一个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思维是跳跃式的,很多时候教师预设的内容并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点,反而幼儿自己生成的内容才是其感兴趣的。教师时刻调整自我、迎合幼儿的发展需求,采用动态导引的方式才能真正满足幼儿。

“老师,我想种一颗种子。” “可以啊!那你想种什么种子呢?”于是,我就和这个幼儿有了一个私人订制课程,如果在过程中,有其他幼儿也想要参与的话,那么该课程就成为我们的小组订制课程。“老师,哪些是种子呢?” “红豆是种子吗?” “红薯是种子吗?”关于种子分类的问题我们由此展开。于是,我依然将幼儿们的问题进行归类,分组开展小型微课程的研究,每周三和周五各小组汇报探索成果,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受益良多。

二、培育——在思维碰撞间

1.内容的对接

我们在开展课程实施中,需要了解幼儿本年龄段的关键经验,也就是幼儿正在做的事情,在主动学习、交流、经历中获得的进步,服务他们的生命成长。关键经验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与幼儿的双主体作用。

在收到家长带来的种子后,每个幼儿选择了一小包,有的观察,有的交流,有的思考,有的质疑……窃窃私语,相互交流。“这里有个小小种子博物馆,有图片、有动画、有绘本,你们可以试着猜猜自己手里的种子是什么。”幼儿们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种子的“小主人”,在师幼、幼幼的思维碰撞间获得关键经验,实现了内容的对接。由此可见,当幼儿活动时,教师就是幼儿的最佳听众和观众,倾听幼儿的交流,观察幼儿的表现;当幼儿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幼儿发现更优化、更合理的方式。

2.资源的交叉

皮亚杰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教师通过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可以了解幼儿的需要,分析幼儿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在支持和理解幼儿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为了满足幼儿们的种植小愿望,我们向家长发出邀请,寻找当下这个季节适合种植的种子,第二天施彦竹奶奶自告奋勇愿意做孩子们的奶奶老师。奶奶老师用示范、比较的方法,教给幼儿们种植的方法,蚕豆大,先用小撬挖出一个洞,然后把蚕豆放进去,轻轻用土把它盖住;青菜种子很小很轻,轻轻撒在泥土上就可以了,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

在本次种植活动中,我们巧妙利用了家长资源和学校小菜园资源,通过与种子产生互动、操作,来丰富幼儿们的经验,在不断地和种子的接触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主动地向奶奶老师提出问题,寻求帮助或认同。

三、生长——在进退左右间

1. 对话式推进

如果教师一味地介入幼儿们的活动,用自己的思维去牵引幼儿的行为,那幼儿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又怎能体现出来呢?

“现在小种子已经播种了,那接下来可以做什么呢?”(每天来小菜园看看它长得怎么样)“那发现有杂草了怎么办?有成熟的怎么办?”(拔草、摘菜、切菜……)“那做这些事的时候,需要工具吗?”(要)“那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呢?”(铲子、锄头、手套、篮子……)“每种工具可以怎样来使用呢?”(铲子可以挖土,方便放种子;铲子可以把杂草去除……)“在小菜园活动时,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怎样既开心又安全呢?”……无形中一张课程网络图就展现在幼儿们的眼前,我们把教师预设的用黑色记录,把幼儿自己生成的用彩笔标注,这样可以清晰地发现幼儿们对哪些活动感兴趣,寻找到对于这个课程他们共同感兴趣的点。

2.问题式研讨

教师在幼儿们活动中,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学会观察幼儿、倾听幼儿,才能读懂幼儿。一次去给蚕豆浇水时,看到菜园里碧绿碧绿的草头,我随口一说:“草头这么新鲜,肯定美味!” “那我们怎么把草头弄下来呢?” “用剪刀把它剪下来。”于是幼儿们找来竹篮,拿着安全小剪刀,兴奋地剪了一茬又一茬。离开菜园,大家就讨论:“这个草头要放在锅子里烧了才会熟啊?” “你们见过乡下的那种灶头吗?”“那种灶头,里面放木头、柴,点了火也能烧的。”于是,幼儿们把遇到的问题和大家讨论、分享,寻求大家的帮助。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可以让活动成为幼儿们的期待,成为幼儿们经验的拓展,成为幼儿们评价自己的平台,而在每次问题的处理中,师幼在不断地共同成长。

3.支持式探究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幼儿会因为一次意外、一个偶然发现,生长出新的课程生长点。教师给幼儿一个支持、一次撒欢、一个肯定,那都是幼儿的成长、课程的成长。一次吃柚子时,一个幼儿不经意说:“这个小小的扁扁的是它的种子吗?”另一个幼儿说:“不是的吧?水果也有种子吗?”一会两人跑过来争执:“老师,你说这是柚子的种子吗?”“是呀,这是它的种子。” “水果都有种子吗?我们不妨来给水果做个小手术,找找它的种子吧!” 第二天“水果大会”开始啦!每组挑选6种不同的水果,用自己的方法寻找水果种子。有的用塑料刀切,有的用手掰,有的用牙齿咬……幼儿们边探究边记录。可以说,这是一次课程的飞跃,幼儿们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找答案,在一系列的开展中,幼儿们对种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植物的探秘更加深入。

总之,课程的生长,是一个自然的、生态的生长过程,它来源于教师在对幼儿的观察了解中,发现幼儿当下的兴趣和关注点,从中找到那颗课程的“种子”,再把“种子”投放到幼儿这片土壤,通过幼儿对“种子”的培育、生根、发芽,通过教师的观察、倾听、交流,进而确定它生长的姿态,然后根据需要,做好支持和引导,使它能够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最后形成一棵完整的课程大树。

参考文献:

[1]何晓冬.微课程在幼儿园的开发和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75-76.

[2]张 倩.微课程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2):108.

猜你喜欢
課程微课程种子
《乡愁》教学设计
桃种子
人子课程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How to make questioning more effic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