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小倡
羌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或称红虫病,好发于夏季。因此易被误诊,须引起人们重视。
以突然高热为特征
羌虫病患者起病急,体温上升迅速,在1~2天内体温就升高至39℃~40℃,偶有畏寒或寒战,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约第1周,患者体征可有颜面及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
约第2周后,患者病情常常会加重,有神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的症状;可有心率快、心音弱、心率失常等心肌炎表现;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表现;少数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眼底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约3周后,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但如果羌虫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因病重而死亡。
羌虫病较易被误诊
在临床上,若有焦痂和皮疹,首先应想到羌虫病。但有此症状者不到半数,而且焦痂和皮疹还可能提示其他病毒的感染,如蜱传斑疹伤寒(一种由立氏立克次体经蜱传播引起的急性地方性传染病)等。
诊断时,应考虑患者是否在丛林斑疹伤寒疫区常驻以及是否曾到这样的疫区旅游或工作。对疑为羌虫病的病例,应用四环素或氯霉素进行试验治疗。
羌虫病误诊原因常有以下几点,需引起重视:①患者对羌虫病认识不足, 警惕性不高。 ②体格检查不细致,羌虫病幼虫好侵袭人体潮湿、气味较浓部位,故溃疡和焦痂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外生殖器等处,位置较为隐蔽,易被漏检,尤其对于女性患者来说。③缺乏全面分析,对发热患者,只注意某一脏器或系统的症状、体征,忽略了其他如皮疹、淋巴結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且没有进一步行“外裴氏反应”(一种羌虫病的辅助检查手段)等特异性检查,再加上体检不细致,更易造成误诊。
治疗分三种
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和能量的平衡。
针对病原体的治疗 羌虫病病原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所以,应选用脂溶性较高、能通过宿主的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内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对症治疗 发高烧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并口服解热镇痛药;心衰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可用强心药、利尿药控制心力衰竭。
羌虫病的治疗最终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如果病人的免疫功能正常,则极少出现病情复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