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医科大学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生涯发展历程中,个人根据自身情况以及面对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青年人成功择业就业在磨砺专业素质的同时,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时期中国需要更多人才推动其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预备人才,面临更多择业就业的挑战。所以正确的认识自己,早期确立职业目标,精确培养岗位所需就业竞争力,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有着自身特点的群体,其职业生涯规划有自身的特点。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专业相关度高的行业,依赖专业技术与从业经验,要求医学人才耗费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专业知识,从而缺乏其他就业能力。中国社会及公民的对医疗资源及质量需求的转变,要求医学人才的培养投资更多时间及金钱。相较而言,医学从业者在面临择业就业时对职业的期望值更高,面临行业转换时付出的代价更大。
人们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道路的发展,受到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及个人因素的多方面影响[2]。2016年,中国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3],旨在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地从事疾病专科诊疗工作临床医师,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优质血液。此制度在培养优质医学人才的同时,也增加了医疗从业者的就业压力。在此背景下,我们在西南医科大学对956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在校医学生进行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调查。82.5%医学生表示专培期间工资不能满足日常花销,70.9%考虑异地分离可能影响个人婚姻计划,64.3%认为难以适应长时间的培训环境,而关于医患沟通问题仅在39.5%的调查对象考虑范围之类。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4]中,近三年来,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总体呈持续下滑趋势,其中以临床医学专业下滑最为显著(90.8%,低于全国本科生就业率91.8%),并于2017年成为专业预警黄牌专业。
国家政策对医学门类学生的扩招解决了当时医生短缺的问题,逐年递增的医学毕业生使一般的医院岗位已渐趋饱和(可能为临床医学成为专业预警黄牌专业主因)。大部分三甲医院及一线城市医院仅需求少量前期时间、经济高投入的高素质人才,可能产生与家庭(伴侣,经济)的冲突。国家对医疗卫生行业资金注入市场的开放,私人注资的民营医院为医学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16年同15年相比,在民营/个体医院就业的本科医学生增长3%。国家对基层医疗及社区医疗的重视,也需要大量有志投身于我国基础医疗建设的医学人才。3年的跟踪调查显示伴随这部分就业者的问题是职业满意度低、主动离职率高,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9%)和“薪资福利偏低”(44%)。
毕业生择业难、就业难基于对自我认知的模糊、主见思想的缺乏、就业市场的需求差异、社会支持的匮乏、卫生政策的改变、家庭环境的影响等等因素。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与执行相关。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医学生全方位提升就业素质能力。
1、自我认知的影响
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个性、兴趣、能力,不同个体的特征使其就业选择及执行结果千差万别。自我认知就是以各种方式对自己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认识、了解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中,个人对自我的个性、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探究,依据个人特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此过程有助于个人进入深层的自我认知,同时评估理想目标与现实的差距,选择适宜的工作岗位,同时依据理想目标提升就业竞争力。
2、社会的影响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也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又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同时,社会也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个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培养个人主见思想,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质,有利于提升就业满意度,并且长期坚持一个岗位做出成绩。美好中国的建设需要青年,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对于青年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的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
3、就业市场的影响
目前我国卫生事业岗位缺口较大处为基层医疗、民营医疗,期待在多年的教育投资下可尽快得到高回报的医学生及家长因为就业期望将之排除在外。当医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我,并做好思想准备奋斗一线时,期望与现实的不对等,造成眼高手低,阻碍青年就业发展。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时,提前收集就业市场信息,依据自身能力制定职业目标对青年与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样重要。
4、卫生政策的影响
卫生事业政策的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在专培试点报告颁布后,24.7%后悔学医,31.4%的调查对象坚定初衷,持中立态度的总人数(42.9%)比较多。在执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了解国家政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系时,只有个人理想服从于社会理想,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才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
在医疗卫生高竞争压力就业环境中,医学生需要结合社会需要与自身特点,对自我精确定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实现自我价值。从西南医科大学的调研中,医学生普遍反馈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但从社会与学校获取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资源无法满足自身需求。
本项目组从上述956名调查者中抽取30位临床医学大三医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分组对照试验,15位志愿者为实验组成员接受职业规划培训并追踪结果,15位志愿者为空白组成员仅接受长期问卷追踪调查,追踪过程中实验组丢失样本1人,空白组丢失2人。关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27位志愿者中在未进行培训情况下仅11%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33%志愿者认为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太重视。空白组显示仅15%参加过有关指导的活动,实验组100%表明本项目组所提供的指导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需要,课程指导不够灵活丰富,不能达到自己对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的期望值。所以进行包括就业现状、医疗政策等信息普及的、授课形式更灵活、授课内容更丰富、课程考核更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医学生良性就业的有力保障。
表1
职业生涯规划2455指导模式是指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对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从而提高医学生择业就业的4种素质及5种能力,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就业单位-五位一体就业环境中实现自身职业与理想的追求。
在上述调研二中,我们对27位志愿者进行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及完成度、就业竞争相关的素质与能力成长度追踪,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能有效提升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能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帮助医学生更顺利达成目标。结果如表1。
本项目组志愿者大五职业目标主要为3类:考研、规培、签约医院。其中空白组达成目标5人,实验组完成目标为9人。实验组志愿者们表示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明确的职业目标提供了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有规划、按计划的完成阶段性目标带来成就感,从而增长了学习的兴趣,而剥离一部分枯燥和挫败感。而实验组明显提升的素质与能力也是达成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统计结果证实了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2455”指导模式能科学系统的指导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从而改善目前其盲目就业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医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情况——包括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经济条件、发展前景、个人理想等因素,在祖国需要我们的位置上生根发芽。十九大报告[5]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只有结合时代需要进行自我定位,确立符合医改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策略的崇高理想,把自己培养成符合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有本领的人才,才能担当起建设美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