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本文主要就新时期的中学生德育教育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不断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德育;教育;措施
教育是个综合的有机体,而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形式给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同时也增加了德育工作的课度和难度。
几年来,我严格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在指导各级各类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在德育工作中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 在学生中开展“孝心”活动,搜索德育工作新思路的尝试
“孝心”是家庭美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的一种体现。当前,在中学生中开展“孝心”活动,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我们班对此进行了一次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积累了一些体会。
(一) 正确认识“孝心”活动在德育中的地位
“孝心”活动,是指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在学会认识和理解自己父母的基础上,懂得如何尊重、关心和热爱自己的父母,并进一步学会如何做人。这种教育非常有利于学校、家庭、孩子三方面关系的融通,有利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孝心”活动虽然只是学校德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却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二) 抓好三个“结合”,拓展教育的广泛性
由于在德育的诸多内容中,“孝心”活动最能融通学校、家庭、孩子和社会几方面的关系,因此,在狠抓常规教育的同时,我们把“孝心”活动同其他德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我们可以把“孝心”活动同“三结合”教育结合起来。“孝心”活动只有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起来,争取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加强学生的“孝心”。一是建立学生资料卡片;二是设立学校家庭联系本;三是定期或不定期与家长直接交换意见;四是调查研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父母,体验他们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感情。
二、 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劳动是人赖以生存和服务社会的基本活动,所以,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劳动教育。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坚持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突破口,借以劳动班级全面工作的开展。
(一) 其探讨了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次向学生进行系列化劳动教育的问题
根據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青少年的认识规律,分别向学生提出不同的劳动教育要求,训练不同的劳动项目。同时引入激励机制,把劳动教育纳入奖罚和竞争的轨道,组与组之间开展劳动教育的竞赛活动,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形成个个争先进,人人爱劳动的良好风气。
(二) 重点探讨如何使劳动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成劳动技能问题
为了使学生能料理和调控自己的生活并能为他人服务,成为新时代的小主人。我从点点简滴的学生自我服务劳动抓起。有层次地把劳动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到经过努力完成有能力实现目标价值。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劳动教育,学会劳动技能,我班连续几年开展了“冬之绿”系列教育活动。特别是把劳动教育内容与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劳动教育。
三、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加强德育工作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负向心理活动。通常表现为情绪上的厌烦和行为上的抗衡。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对老师布置的学习、安排的工作、组织的活动不理不睬或随帮唱影。因此,有时活动虽搞了,也是毫无生气和徒走形式,德育计划得不到有效落实。
(一) 坚持认同原则
认同是受教育者对施教内容的认可,也就是把教育者的要求变成了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坚持认同就是对学生自主精神的尊重。有些必须灌输的东西,也只能在学生由衷认同之后才能有效。如果一开始就强行灌输,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为达到认同的目的,可以向学生说明原因,讲清道理。但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学生商量,一商量就把教师的要求变成了学生的自主行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来了,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
(二) 坚持疏导原则
疏导是通过妥善的办法,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进入广阔的精神境界,调节消极的情绪、情感,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坚持疏导原则,就是把堵移到导。因此,教师不要轻易责备学生不该这样,而应引导学生去干这样。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妥善的引导,让学生在教育中增长辨别是非能力,使他们的思维逐渐成熟起来。
(三) 坚持表率原则
坚持表率原则,就是强调教师要以模范作用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小学生是有“从师性”的心理特点的。在其心目中,教师是学习的导师、人格的榜样,形象高大,值得钦佩。如果教师符合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确实是“不令而行”的。如果教师不重视榜样的作用,规矩是给学生定的,自己并不执行,那么学生的“从师性”就会变成“逆师性”了,当然也就“虽令不从”。
自我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具有能动作用的自我教育的主体。每当一种正确的思想影响被他们接受之后,就会作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反映出来,受教育者就能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并能抵制和排除不良影响对自己的干扰。在德育过程中,这种表现为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力自我塑造。学生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性,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目的,就会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炎珂.中学生德育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
[2]戴慧.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J].统计教育,2006(09).
作者简介:
王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黑龙江省拜泉县三进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