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低、中年段的陶艺教学中,泥板教学用到的范围非常广,根据年段可将难度划分为平面“画”泥板和立体“塑”泥板,技法上也可分为压泥板、捏泥板、拍泥板及卷泥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泥板的示范变得有趣味,引导学生做出有创意的陶艺作品,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并将教师示范贯穿在整个课堂中。
关键词:示范的目标性;高效示范;示范的连贯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一、 正确理解陶艺教学中的示范
在陶艺教学中,尤其是低、中年段的陶艺教学中,教师示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师示范作品的欣赏和观看教师示范步骤,学生们可以最直观的学习和掌握制作技巧。
然而,“示范”并不等于“规范”。如果在课程中一用示范就规范学生必须怎样怎样……而产生让学生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教师怎么做,学生就必须怎么做的错误做法,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意,甚至认为只有按照教师的样子去完成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也就失去了陶艺制作形成感知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学科价值。
例如《叶子上的毛毛虫》一课,在示范树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做出水滴形的叶子外,请同学们说一说还有什么形状的叶子,这时同学们就会回忆自己见到过的树叶的形状,比如有扇形的、有圆形的、有条形的,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平时的观察力就起到了作用。还可以启发同学们自己想象设计漂亮的叶子形状,不仅做出了多样的示范,同时还提高了同学们的制作兴趣。当然,同学们可以设计不同形状的叶子,就也可以设计不同状态的叶子,比如被毛毛虫咬过的叶子,再比如被风吹得卷起来的叶子等等。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而非限制。
其次,“示范”不等于“模仿”。陶艺教学中所示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简单重复模仿,缺乏想象力,缺乏自主选择的内容,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感到乏味,失去了陶艺教学要形成基本的艺术素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
例如《桂花树飘香》一课中,为了让同学们制作出有自己特色的“桂花树”作品,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分步示范了桂花树的树干、树枝、树叶和花,讲解了泥板上的构图,并没有将作品完整的拼凑在一起,于是,形形色色的桂花树就在同学们的手里诞生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设计。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完成了作品,也会更有成就感和学习的动力。
二、 高效、有趣的课堂示范
1. 课前的示范准备。在课堂上的示范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如装饰用到的泥球和泥条、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的部分制作技巧,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成品直接使用或展示。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让同学们有“嚼剩饭”的感觉。
2. 师生合作的教学示范。在示范过程中,部分同学无法做到完全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可以采取师生合作的示范方式,邀请一些同学帮助老师完成个别示范步骤,不仅能够复习制作技巧,还大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 层层递进的示范。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这也是适应低、中年段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方式。比如《漂亮的鱼》一课,老师先展示出压泥片(圆形)做出的平面小鱼,然后设置问题:“请问同学们,怎么能把小鱼变得立体呢?”同学们就会通过思考和讨论给出不同的方法,如手捏法或者泥片的叠加法。在平面的基础上,通过叠加泥片(泥板),将小鱼变得立体,能够看到小鱼两边的侧鳍和背鳍,但是依旧不够立体,怎样才能变得更立体呢?问题抛出后,因为难度的增加,同学们会相对安静地思考。这时,老师“请你看我如何将小鱼变得更立体”的一句话,会更容易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同学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通过圆形的平面小鱼到立体的小鱼的变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圆形再变到三角形的身体、从大身体小尾巴变到小身体大尾巴。“变”的示范方法,其实也为每个层次的孩子做出了作品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水平,完成一直或平面或立体的小鱼的制作。
三、 陶艺示范在教学中的贯穿性
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仅集中地体现在新授后的几分钟,而且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之中的,如开场时的范作展示,作品辅导时间的查漏补缺以及作品点评时的评论和完善,都是示范的一个部分。
总之,丰富的实践是教学的最好老师,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再实践、再反思、再提高……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让示范这个教学方法合理、恰当的发挥独有的作用。示范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更在于触发学生心中对艺术的思考,激发出其更丰富、更广泛的创意。
参考文献:
[1]吕伟玲.浅谈特色教学[J].中国教育科研论坛,2009(3).
[2]田寿春.示范方法的巧妙运用构建美术课程高效课堂[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3(05).
[3]唐雪良.中小学陶艺教学现狀分析[J].中国美术报,2007(4).
作者简介:
耿思思,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