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18-08-08 13:53黎俊艺
商情 2018年35期
关键词:多元共治社区治理

黎俊艺

【摘要】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新时代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基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层级和最基础方式。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层,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力量也在基层。强化社会末梢治理为工作重点,积极将改革的触角向基层延伸,推动社区治理体制及治理方式改革,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党政统筹,群团参与,居民自治,和谐共建”的多元共治模式。

【关键词】基层社区 社区治理 多元共治

一、引言

十八大以来,党从提出“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提出“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扶贫、教育、就业、收入、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治理体制深化改革,社会治理方式不断丰富,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基层社区治理组织要积极发挥自主能动作用,不断加强城市和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石。习主席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下沉服务重心,增强为民服务效能。在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创新中,变过去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做到为居民服务贴近、贴身、贴心,集聚民心,使更多的居民关心社区建设、参与社区事务,社区的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综治维稳等功能得到强化,社区卫生、社區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服务功能得到提升。

二、继续推进基层社区居民自治

居民自治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居民自治意识的强化、自治能力的提升、自治氛围的营造进行导向、持续、系统的培育。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长期包办社会的影响,我国公民的自治意识一直不强,社会自治能力相对较弱,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其一,搭建人才数据库成为居民自治的基础资源。对于居民区里的精英人才,要将他们的个人信息录入到人才库当中,建立资源共享,实现大数据化,使之成为自治工作的专业顾问。同时,要完善信息的更新系统,保持动态数据库的实效。这种基于本地化的居民人才数据库将是未来居民自治发展的趋势所向,使自治工作运行得更有专业性和权威性。

其二,改革物业管理体制。前期物业管理是由开发商代替全体业主与物业公司签订《物业服务合同》,造成业主主体权利的缺失,这不利于业主权益的维护和保障。应改革前期物业管理制度,赋予业主在前期物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社区还要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的管理领导,将物业管理工作纳入社区的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常态化管理。特别要指出的是,乡镇(街道)还要负责处置辖区内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相关事务,对辖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履行情况严格把关。

其三,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公民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并着力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从教育、法治、社会实践、社会氛围等方面综合发力,以实现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的有机结合,进而不断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扩大参与渠道、推动信息公开和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等工作,提升公民责任意识,培养公民参与能力,使公民的自我服务、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实现途径。

三、切实优化资源配置

按照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处于主导地位的党委和政府应通过制度建设将自身资源公平分配给其他治理主体,同时通过分配资源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资源下沉,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社区,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通过政府之间、政社之间关系的改革,赋予基层社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从源头减少基层社区治理矛盾,有效提高基层社区治理科学化水平。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履行社区治理责任评价体系,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城乡社区服务、环境治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等活动,面向城乡社区开放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

(1)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突出规划引领,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站总体布局。突出基本医疗功能,配足医生、护士和药剂人员,添置必要的医疗和检查设备,提供简单化验、输液等项目,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度。完善服务机制,打通制约社区卫生发展的瓶颈。要在完善服务机制上下工夫,着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感受到资源整合后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实惠。多措并举,切实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作环境。中心站要结合年龄、资历等要求,配足配强医技力量,逐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结构。

(2)基层警力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警力资源配置,让有限的警力发挥最大作用应该推动警力下沉,做大做强派出所,做精做细社区警务,做实做强城区防控,做好做专专业警种。做精做细社区警务,将社区警务办成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要建立社区警务平台。社区民警在平日工作中,要将采集的实有人口流动人口信息以及其他社情、民情进行更新、维护,在人口管理、打击防控等方面做到资源共享,发挥出最大效能。利用好年轻民警头脑活、反应灵、信息化运用娴熟的特点,充分发挥传统警务模式的优势,并凸显现代智能化管理特点。

(3)社区教育资源统筹配置。社区教育的有效开展取决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社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影响了社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教育的公平性。对城乡社区教育资源进行统筹配置,充分挖掘和整合城乡各种社区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均衡发展,形成一种整体的,“教育合力”推进社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的公平意味着每个学生均有权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城乡社区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有利于城乡学生享受平等的权利,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

四、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动力来自于社区认同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基础。社区认同是社会认同的微观载体,是居民对自己所属社区在感11情和心理上的依赖,它是界定社区概念的重要11标准、构成社区的主要要素,更是居民进行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发展、实现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要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区建设中,社区认同重构显然是其中的关键。社区认同系统主要由社区价值系统、社区组织系统和社区福利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

(1)核心价值系统与社区认同联系紧密。物质保障是认同的基础,但物质生活的繁荣并不会自动、必然带来认同,认同需要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核心价值系统指引。实际上是社区成员对社区共有价值或社区文化的认同,因此,社区认同重建离不开社区文化的建设,二者是相互促进、同步一体的关系。社区居民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并不会自动、必然带来社区认同,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精心进行共同价值培育和塑造,才能形成健康的、与时俱进的、社区居民认同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实现社区价值认同。

(2)社区组织在社区内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加快社区团体、社区组织和政府的脱钩,能够反映民间的代表、民间呼声的社区组织一不独立、二不完善,也必须加以完善,才能够解决好代表群众利益、社区利益的问题。通过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和市场多样化服务的需求,从而对社区的各类组织及制度安排进行理解、评价,继而萌发出认同的情感。社会治理与政府治理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一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关系,同时还有一定相互制约、相互監督的关系。

(3)社区福利系统的实质是在社区内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社区福利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获得公共资源的渠道是否畅通、日常生活是否改善、社会交往和抗风险能力是否增强等重要内容。一些地方试图通过公共服务的方式重建社区认同,探索出不少有价值的经验模式。这些地方的社区认同之所以有所增强,除了公共服务本身的原因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服务激活了当地人的公共参与热情、责任一义务意识。

五、全面加强多主体联动,为多元共治凝聚社会力量

探索小区服务治理的新模式,激发基层内生动力,在推进外来人口融入、基层社区和谐稳定,提升人口居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小区在治理方面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小区管理主体与政府职能部门及所在社区沟通不顺畅,各小区的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居民融入意识淡薄、归属感不强等。积极探索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高效、居民幸福感增强的社区治理新路径,着力打造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骨干、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新模式,达到“1+1+1>3”的效果。

(1)以社会组织为载体,提供优质社会服务。设立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扶持培育了一大批以基层社区为活动区域,服务社区居民、促进社区发展的社会组织。政府以项目制和公益创投等形式,向符合条件的社区组织购买社区服务,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社会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打造集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功能、社区需求对接功能、社工人才聚焦功能为一体的“三社联动”实体化平台;并结合社区服务社会化工作,拓展社区协商的范围和渠道,丰富社区协商的内容和形式,建设一批基层民主协商平台。

(2)以社工为纽带,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发挥社工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纽带作用,组织他们为基层居民提供社区矫正、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家庭调解、文体康乐等社会服务,着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探索形成社区“综合受理、一门服务、全科社工、全能服务”的工作机制,在社区全面推行“无柜台”开放式全科社工服务模式。社区里群众有困难,社工主动帮助;家庭亲子关系出了问题,社工跟踪调解;老人独自在家,社工时刻记挂,启动建设‘社情民意在线”社区服务管理平台。

(3)以社会力量为支撑,推动社区服务多元化。第一,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完善服务方式。探索社区与所属企业融合联创机制,发挥企业在社区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引导摩拜、OFO、优拜等共享单车企业提供便民交通服务,解决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现社区服务手段信息化,实行基础数据、民情日志、服务办事、短信互动、报表统计等“一网通办”。第二,推动志愿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志愿之城”,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服务水平。

六、结论

夯实社会基层治理,需要强化作为社会治理体系基石的社区功效,积极引导社区良性建设,使社区成为政府与社会相互之间信息沟通、矛盾化解与利益协调的现实平台和中介载体。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位,作为联系政府与社会、党委与群众关系的基层组织,社区承担着诸多社会公共服务和居民自治管理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稳定社会、调解纠纷、安置民生作用。为此,进一步加强社区自治权,完善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制度与程序,充分发挥社区在群众中的纽带作用,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自觉地参与社区事务;有必要进一步向社区投放更多的服务资源,增强社区服务职能,扩大社区服务的对象和范围,完备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改进社区服务方式手段,建立起一站式、全科型、网格状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社区服务网;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社区自治考评制度,激发居民民主决策、民主自治的内在动力,接受所辖社区居民的全程监督,民众有权对社区自治行为即时督查、投诉与评价,促进社区基层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于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N].浙江日报,2018.

[2]本刊编辑部.创新社会治理下的“三社联动”[J].中国社会组织,2015.

[3]袁磊,孙其昂.社区认同的群体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6.

猜你喜欢
多元共治社区治理
从防控到善治:涉法涉诉信访法治化建构的制度逻辑
多元共治理论下的校企合作分析
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元治理理念与策略探究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