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
【摘要】随着智能制造、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也进入一个转型升级时期,低碳经济,精细化管理、产业共生体系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将是未来我国生态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内容。
【关键词】工业园区 生态建设 存在问题 实践模式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大量实践案例以充分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表明,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文明在区域层面和工业领域的率先突破和有力抓手,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可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田”和“领跑者”,以此带动生态文明的整体推进。
一、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
以环境为基础,企业的生产效益成本核算应综合考虑它的环境成本,对废弃物、大气与水体排放的有效监控管理要同强调园区绿地率一样,始终将洁净的环境纳入工艺流程,还要以服务为纽带,统筹兼顾好电力设施、文化教育、储运流通、生产服务与科技创业等服务间的关系。再者,工业园的规划设计要以科技为先导,强调产业与各项功能的科技含量,将高新技术的孵化作为工业园区的重要特性之一,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还要分区有序,综合考虑与周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配置各种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工业园区与外部的有机联系,形成合理的开发时序。
二、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法律效益力低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要求及审定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建设。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建设单位领导的任免,或者是城市施工环境的多样性,存在私心的施工者为了利益会对施工方案进行更改,甚至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不惜侵占公众利益,这对工业园区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群众参与力度不够
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城市的建设工作,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城市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听取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建设过程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补充和完善城市规划的缺陷十分重要,但是现实是,在施工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并没有认真听取和采纳居民们的意见,只是形式化的一味地对城市规划及建设方案进行执行,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很难达到想要的结果。并且,由于城市居民对于城市规划参与的意识不够,政府部门没有重视此项工作的宣传,为人民群众开放的参与的渠道不够,这就使想参与到建设工作中来的部分人没有合适的方式投入其中,从而导致了城市建设规划工作没有得到公民们足够的支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群众不能完全参与到其中来。
三、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
(一)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对于新生代工业园区,其生态文明建设聚焦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的平台及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该园区重点培育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产能,集中了全国集成电路领域40%的研发企业,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单位达到400多家,新发展起来的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也己形成集聚态势,2012年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对园区总经营收入贡献率为64.9%。同时,园区进行服务创新,建立了覆盖企业生命全过程的“预孵化一孵化一加速器”孵化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孵化服务助推初创企业发展,成为我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经济总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不断攀升,已经成为上海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和生力军。
(二)以资源复合利用为特点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对于行业特色鲜明的生态工业园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体现是通过产品代谢和废物代谢促进系统内各生产过程“原料一中间产物一废物一产品”的物质循环,在构筑起基于物质代谢的全产业链共生模式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的减量。以阳谷祥光生态工业园为例,该园区在“铜精矿—阳极铜—高纯阴极铜”主体产业链的基础上,加强对铜冶炼废物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构建了阳极泥提取贵金属、烟气回收制硫酸、余热发电、铜冶炼渣提铜、中水回用、再生铜利用等6条静脉产业链,形成了从“铜矿开采—资源再生/铜精矿—阳极铜—阴极铜—铜深加工/贵金属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铜产业生态发展模式,铜资源回收率达到98.18%,銅资源产出率提高了9.9倍,水的循环利用率达到97%以上,吨铜综合能耗比国家标准降低53%,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国家标准低36%。
(三)以全生命周期环境治理为特点的清洁化发展模式
对于以加工制造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是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治理,实施“源头减量、过程循环、末端治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稳定产业发展的基础。以泉林生态工业园为例,该园区依托泉林纸业,通过产业和产品的生态设计,从源头上创新“秸秆清洁制浆新技术”、稻麦草“置换蒸煮”新工艺、无元素氯漂白技术等,成功地将麦草、棉杆等作为造纸原料,破解了制约草浆造纸企业发展的纤维原料、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三大技术瓶颈,生产的本色草浆可完全替代阔叶木浆,且吨浆成本远低于木浆。在过程循环上,将造纸产生的制浆黑液全部用来制造绿色肥料,肥效高于国内同类产品30%,且实现了黑液零排放;将制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蒸馏水用于制造花卉生长基质,解决了水处理的难题。在末端治理上,生产废水经物化预处理、生化曝气处理,二沉池、稳定塘沉淀后,形成了完善的中段水处理体系,一部分回用生产系统,其余正常排放用于原料基地的灌溉,构建废水处理、回用循环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工业园是其重要模式,通过对企业关联度充分分析,实现产业链接,能够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有效建立,在区域层面上,能够积极展开循环经济,并在实践中对循环经济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孔慧芳.国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2]曹磊,江明.中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问题辨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
[3]乔琦.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绩效评估[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