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一博
摘 要:形成性评价引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形成性评价的实践中应着力树立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和公平意识,努力提升教研能力、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和反思能力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形成性评价;反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4-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4.002
形成性评价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评价专家斯克里芬(M.Scriven)1967年在其著作《评价方法论》中提出。此后不久,著名教育专家布鲁姆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他认为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判断,而形成性评价则是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或教学进行系统的评估。
近年来,体育教学形成性评价在我国高职教育中悄然展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于2017年3月至12月在四平职业大学的公共体育课中开展形成性评价实验教学。从课后回收的调查问卷来看,开展形成性评价的班级授课效果优于沿用终结性评价授课的班级。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实用且有趣、授课方式灵活富于变化、教学气氛活跃轻松、考查的能力较为全面、对未来的体育锻炼有帮助等。但同时问卷也暴露出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理解过于表面,对教师的信息反馈理解模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不及时、指导不到位等现实问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表明,形成性评价这一变“对学习的评价”为“为了学习的评价”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形成性评价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对有效开展形成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应具备的意识观念
(一)平等意识
我国有着悠久的尊师传统,教师承担着传播思想和文化,传递知识和技能的重任,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因而在师生关系中、在学校的课堂中,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管理权,被赋予了绝对权威,而学生则须遵从和敬重教师,处于从属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师生关系模式在我国由来已久且得到广泛认同,教师的权利意识被极大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弱化明显。
在应用形成性评价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傳统的终结性评价观念,将评价的权利分配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评价主体,而教师则需要放弃曾经的评价主宰者角色,成为评价的参与者。这在本质上使教师与学生权利结构发生变化,降低了教师在评价中的地位,突出了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树立平等的观念和意识,不能明确具体的做法,极易使其因权威被消解而产生抵触心理,使形成性评价的实际决策者和执行者缺位。从执行层面来说,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学生对教师教学以及自身学习的建议和意见,以平等的视角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等做出中肯的评价,像朋友一样经常鼓励学生,树立其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多构建体育情境与学生互动,对于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要采用亲身示范以及引导式的方式解决,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出积极的反馈,并能让学生感受到关注并有效地接收反馈,全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意识
在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传递者,更是建构知识的同伴,是信息的交换者和分享者。具体来说,体育教师应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善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则需要结合学生的“档案袋”和每个教学单元的课堂表现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可以看出,采用形成性评价进行考核的体育教学是一种多向交流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和学生通力配合,而教师作为主导者,是否具有合作意识是形成性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公平意识
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教师外,学生本人与同伴也要参与到评价中来,目的是在不同评价主体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使教师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学生,使学生更了解自己,并通过反思更好地促进教与学。但现实的问题是,为了公平起见,多个主体评价的意见总是体现在一张表上,以便使不同的主体可以看到他人的评价,但正是这一做法却很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实践表明,一方面,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以及小组评价中存在只说优点不说缺点,打感情分的情况较为普遍,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能因为学生的性别、性格、外貌和情商等主观因素影响判断,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背离形成性评价的初衷。而学生由于基数大增加了不可控性,所以如果教师能率先树立公平意识,并通过有意的或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公平评价的引导,是较为可行的方法。
二、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教研能力
由于形成性评价在我国高校应用的时间尚短,体系还不尽完善,在高职院校体育学科的应用更是缺乏典型的成功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之前和实践的过程中,应付出较多的教研努力,研究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并适应这种新的评价方式,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创新性地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形成性评价的核心理念和理论,并能根据所授科目探索教学策略,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已有教学策略适时调整。同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以开放的胸襟广泛借鉴国内外各类高校和其他学科的形成性评价经验,努力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模式。
(二)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
评价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是形成性评价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形成性评价由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全面化,使得评价结果复杂化,教师采集到的信息可能既包括笔试测验、技术考核、课堂表现、小组合作项目、个人项目、出勤和纪律等方面的内容,又包括学习态度、协作精神等情意表现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耗时费力,如果不能严格执行,则会使评价流于形式。因此,形成性评价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如何提高信息敏感度,如何分辨出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和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着力提高的方面。
(三)表达和接受能力
表达和接受能力包括对语言和非语言形体动作的表达和接受能力,教师的表达与接受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在各种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来说,我们除了自身应从理念和行动上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还应把形成性评价的由来和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与终结性评价的差别,在具体课程中的实施方法,预期可能会得到的学习收获等内容向学生阐述清楚,这是使学生接受并认真参与形成性评价的基础;此外,在形成性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经常与学生面对面或通过通讯工具进行教学沟通和反馈,如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非语言形体动作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掌握这一技巧并发展为一种高度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以提升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具体地说,教师会心的微笑、语言的停顿、目光的注视、手势的运用都会起到语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目光、姿态、动作或身体距离等非语言表达中,准确地洞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
(四)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再思考,并通过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各类型教育中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形成性评价理念自从形成以来,就是反思教学的坚决拥护者,也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通过撰写日常反思日记、观摩同行教学、与同行讨论并共同开展行动研究等方式不断地审视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并寻求改进。
参考文献:
[1] 冷艳菊.形成性评价中教师的角色与能力[J].科教文汇,2012(11).
[2] 姬彦红,张建玲.过程性评价实施中教师的困惑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3(13).
[3] 丁念亮.形成性评价在中国教育语境中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6(22).
[4] 苏寸草,何珈.大学生体育学习形成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J].运动,2013(6).
[5] 邱建钢,李鸿.形成性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