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与研究

2018-08-08 01:14罗敏
关键词:编目文化遗产重庆

罗敏

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越来越受重视,政策的有力支持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研究很大的推动力。可见,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符合新时代的需求,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本文就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展开深入研究,以期能使该项建设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提升文化资源价值,推动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促进重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重大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资源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是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载体,直接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面貌和传承状况。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作彰显了重庆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重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是重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的最好方式之一[1]。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是新时期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让古老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延续,同时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展现给世人,唤起人们的抢救和保护意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与时俱进,推动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快速、蓬勃发展。这对于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事业,对于承续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进一步促进重庆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生态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项目较多。目前,重庆全市38个区县已完成初期普查工作,普查进度名列全国31个省市第10位。据统计,重庆全市普查共登记普查线索8 896条,记录文字1 598.564 2万字,搜集照片32 400张,整理录音1 740.6小时,录制摄像977.9小时,征集资料实物2 937件,登记记录的实物3 100件。重庆全市属于保护范围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7个门类、4 110项。摸清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家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重庆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511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 360项,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省市、区县三级保护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0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05人;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7个;命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109个;开展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共整理口述文字稿73.5万字,采集音频219小时,采集视频232.5小时,采集图片4 066张。2014年,重庆市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试点城市,上报了走马镇民间故事和重庆漆器髹饰技艺两个试点项目,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共6 368和2 118条资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硬件条件

数据库建设硬件配置,包括HP(惠普)DL580服务器3台、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以及72TB在线云存储集群TiCloud TiStor 206(云速科技),如表1。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为全面提升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整体水平,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4年启动此项工作,并于2014年8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建设专题培训,同时启动了重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摸底调查,为进一步推进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2015年,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档案和数据库建设的通知》(渝文委发〔2015〕413号)。2016年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作,将与各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共享资源,集中化管理,同时借助媒体和网络进行传播[2]。

表1 数据库建设硬件配置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系统(以下简称非遗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影音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具备优秀的兼容性与安全稳定性,是基于先进的现代信息检索、传输技术,以影音数据集成、检索引擎建设为基础,完成多媒体内容集成、编辑、分发的平台[3]。在内容建设上,非遗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广泛遵循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方案编制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性增值开发的原则,以多方式、多媒体、多形态为手段,展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

(一)系统设计

1.系统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种分类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音视频、图片文件进行合理分类,每个分类规范均要有其独立的元数据定义规范和格式,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复杂的类别和特性描述。

2.系统软件的核心业务功能全部采用B/S结构实现,通过浏览器即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纪录片视角”翔实记录,立体化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提供内容支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辅助决策,数字资源导入、编目、管理、检索、导出等操作[4]。

3.系统中所有的应用及模块集成在一个基于Web的多窗口用户界面框架中,支持HTML5格式的浏览器,无须安装插件即可直接运行。提供一站式的用户界面,支持多任务窗口,提高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降低系统维护难度和成本。

4.为确保非遗数据库核心系统的安全性,技术架构上“非遗数据库系统核心服务器”平台采用Windows Server 2012 R2 64位+Linux操作系统 (媒体处理和媒体文件存储可以采用Windows平台),并具有扩展为分布式数据平台架构的能力。

5.为便于非遗数据库系统功能的扩展,核心功能及元数据存储平台采用Docker虚拟化技术,在不改变核心平台配置功能、不影响核心平台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可实现新增功能模块的安装部署。

6.视音频资源的代理码率采用H.264格式,数字化主存储格式为MXF格式,同时支持按照资源文件源格式存储的模式,实现视音频可变码率、多格式混合存储。

7.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特点,以“非遗纪录片”视角翔实、系统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开展普查、申报立项、保护传播、传承发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各阶段产生的音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类数字资源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过程管控、流程管理、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档案化管理,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体化管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量化考评依据。

8.系统直观展现和提供所有资源数量、资源调用、资料入库的统计情况,统计信息可直接导出为表格。

9.支持各区县数据库系统配备客户端,可自行浏览、上传、下载市级非遗数据库系统的资源。

10.传输服务器端授权,支持不限用户数的非遗采集Agent客户端远程上传和下载文件,支持TCP/UDP传输,支持断点续传。

(二)功能设计

1.非遗资源上载

系统支持两种上载方式:Web页面上载,独立非线性编辑软件上载。

Web页面上载可直接在浏览器上载页面选中待上载素材,即可实现素材上载入库,并填写对应元数据信息。 在独立非线性编辑软件上载中,除了可以对上载的素材进行编辑剪切、校色调整之外,还可以进行部分元数据著录,著录的元数据信息在入库后可以被非遗数据库系统识别和继承。上载完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文件需要保存在非编素材库内的独立位置上,并可被非遗数据库系统所识别,实现素材自动入库[5]。

2.非遗资源下载

支持将检索查询到的素材进行下载,既可进行单条素材下载也可批量下载。下载无须其他软件支持,只需要通过B/S浏览器自带的下载功能即可将素材下载到本地。

可将检索查询到的素材推送到预先指定的目录或系统内,实现非遗数据库素材传输交换的自动化和流程化。可实现对检索素材的打点标记,只推送标记的部分,无须推送整段素材。推送的素材可以指定格式,系统自动实现格式转换[6]。

3.多格式转码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资源的高性能转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在管理端更方便浏览、查询、定位、下载、详细编目。支持单节点多任务并发转码处理,在设定的资源极限范围内,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减少队列管理的损耗;支持多任务并发及负载均衡机制;支持多种音视频、图片、文档格式的识别和转换。

4.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编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要建立在深入调查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编目,形成准确、翔实的资料(包括文字、录音、录像等)。系统中编目规则将参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中所涉及的分类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资料做出合理的分类,并赋予分类代码。可实时在线对各种资源进行编目,支持快速编目和按流程编目的模式定义;支持对资源的批量编目要求,以提升编目效率;支持用户自定义编目字段、编目结构、编目对象、编目界面等,满足用户对不同资源编目自定义的要求;支持编目审核流程,可通过后台控制是否开启审核;支持编目字段模板、分类导出,用于其他分支机构系统导入。

5.非遗资源管理

支持数字资源自定义资料集管理。资料集不同于一般文件夹,资料集本身具备元数据信息管理,可对资料集进行分类管理。支持资源的ACL精密授权;支持针对图片文档的内嵌水印技术,水印清晰度支持可设置;对于有水印的资源,正常下载使用时必须满足合法下载使用资源需要才能自动去掉内嵌水印;对视音频资源可进行故事版编辑保存,形成新的素材资料,同时能直接合并下载故事版。

6.非遗资源检索

检索系统支持全文、分类、关键字、组合查询等多种检索方式,提供浏览服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检索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方式,可以通过各种匹配检索、全文检索查到所需资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元数据管理

重庆非遗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元数据结构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方案编制规范》建立,二级分类信息作为项目的元数据项添加在选填列表中,对含专项的分类以专项包的形式展现;也可以在元数据中选择所属专项,再针对专项的属性对应填写信息。针对元数据管理,笔者以民间文学和传统音乐类为例,如图1、图2。

图1 民间文学类元数据管理

图2 传统音乐类元数据管理

五、非遗数据库云存储系统

为更好实现非遗资源的科学归类与管理,重庆非遗数据库结合云存储系统,达到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为更专业的管理和存储,选择高性能集群云存储TiCloud TiStor 206,提供72TB的在线云存储集群,2台TiStor 206集群存储单元(36T)、1台TiStor 206网络加速器、1套TiStor管理软件TiStor 206,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存储,为后期扩容提供灵活的可伸缩性,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管理、发布、展示、检索、利用等提供保障。

六、结语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深入挖掘地域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资源价值,有利于重庆文化数字工程建设,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传播,有利于改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现状,有利于文化复兴战略,也是落实国家部署、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这对我国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对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力度,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保证市场经济浪潮之下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得到更好保护、发展与传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编目文化遗产重庆
重庆客APP
与文化遗产相遇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在这里看重庆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