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宝顶香会与大足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

2018-08-08 01:14滕新才

滕新才,曾 令

大足宝顶香会是由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衍生出来的一项佛事法会与民俗旅游相结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种宗教文化仪式,也是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更是兼具宗教和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实践。从文化经济学角度看,宝顶香会与中国南方最大规模的密宗道场大足石刻紧密联系在一起,宝顶香会反映着巴蜀地区古往今来广大群众的民间信仰,它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影响着大足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建设。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古有“东朝普陀,西朝宝顶”之语,宝顶香会是全国朝拜观音菩萨的两大香会之一。“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已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化盛会,截至2017年底已举办了15届。宝顶香会作为西南汉族地区规模最宏大的观音香会理应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宝顶香会不仅仅具有宗教层面的意义,还在传承民族文化、民间信仰、文化旅游、经济建设,以及提高大足石刻的知名度、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香会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文化传承还是旅游规划,宝顶香会的深度开发都显得大有必要。从2010年开始,大足县(2011年撤县建区)每年3月举办规模盛大的宝顶香会,至2017年“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暨第838届宝顶香会节”,40万人云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架香巡游、祈福法会、敬香祈福、八方架香朝宝顶、情侣许愿锁同心、徒步祈福迎平安、圆梦朝圣结佛缘、十万网友参观音、“天籁梵音”音乐会等活动异彩纷呈,吸引了200万人观看,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达10.4万,可谓盛况空前。但总的说来,宝顶香会目前尚处于复兴阶段,新闻报道较多,理论探索较少。登录中国知网以“宝顶香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发现一篇论文[1]。从相关专著方面看,只有三人合著的《大足宝顶香会》一书,对宝顶香会的由来与成因、佛事活动、商贸与旅游等作了客观描述,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该书内容偏重单纯的历史现象记录,未结合文化资源学、旅游文化学等对宝顶香会进行学理探讨。因此,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视阈研究宝顶香会,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依托,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可以吸引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视,提升重庆市大足区旅游业的文化含量,推动大足区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一、宝顶香会的文化内涵

(一)宝顶香会的历史渊源

大足县始建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取“大丰大足”之义。大足地处两川交汇地带,民俗风情兼具巴蜀遗韵。宝顶香会起于南宋,历元、明、清三代不衰。康熙二十九年(1690),荣昌知县兼摄大足县事史彰所撰《重开宝鼎碑记》称:“足邑三十里许,有宝鼎山寺,即维摩道场也,历代香火最盛,名齐峨眉,蜀人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语……元、明香火,震炫川东。”①这些文字记载点明了宝顶香会的历史渊源和朝拜盛况。

图1 重开宝鼎碑记

宝顶香会膜拜的主神是千手观音。相传古印度妙庄王为逼迫出家修行的三女儿妙善公主还俗,火烧百雀寺,致500僧众丧生,遭到报应,周身长满五百阿罗疮,命危旦夕,需亲生子女一只眼、一只手做药引。大公主、二公主都不愿为救父而残身。妙善在火烧百雀寺时被一只白虎驮走获救,后成为香山寺主持,得知父亲病情,毫不犹豫地剜眼割手相救,父病立愈。佛祖感其诚孝,赐以千手千眼。这个故事有历史文献为依据,始见于宋末元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管夫人道升所撰《观音大士传》:“观音生西土,讳妙善,妙庄王之季女也。从幼断荤持戒,性喜朴素,聪慧异常。将笄,王以三女觅赘婿。长妙因、次妙缘顺旨,观音以忤王被贬。王薄其衣食,命妃嫔劝之,弗听。王怒,摈诸百雀寺,诒主僧迫其从约,七日不报,合寺僧俱焚死。僧惧,驱役观音如奴婢,而观音持志益坚,亲操井臼,若有神代其劳者。主僧骇以告王,王谓其诳也,围寺纵火,五百僧煨烬无遗,独观音端坐诵经,火不能害。王于是召之还,谕以祸福利害,冀其易虑。观音曰:‘老者不再少,死者不复生。生死轮回,无限苦楚。女所以辞繁华者,欲长生耳。’王闻奏愈怒,命赴法场受刑。临斩,刀自折,有虎咆哮至场,负观音去。王以观音死虎吻矣。虎负观音行千里,寘之林中。观音初不醒,梦青衣二童引其游观鄷都地府,见所谓阎王者,迓送极恭;又见诸罪人剉烧舂磨者,备诸苦楚,观音乃为其诵经,使得释。及觉,林中毒龙恶兽争相噬逐,观音不安厥居,方营于一斋,忽一老人啖以山桃,导以至香山寓焉。香山风景幽静,不染一尘,观音于此修炼数年,人以为悟道成果,咸在此也。观音一日坐小室,遥见王病疮濒死,悬金购医,莫有应者。乃自幻形为老僧,上奏:‘非至亲手眼不可疗。’王以二女为至亲,宣取之,而二女俱不用命。王复以问僧,僧云:‘香山仙长济度生灵,一启口必可得。’王使臣从仙长求,仙长即自断剜其两手眼付。使臣持去,与僧和药,王服之而愈,大喜,拜僧为高官,兼以厚赉璧,不受,止言:‘仙长大有功于王,旦日不可不自往谢。’王然之,促驾驰往,见仙长,果无手眼,流血被体,乃悲恸,且惊以状貌逼真,观音必是其三女妙善也。吁叩天地,求为完之。少顷,仙长手眼已千数矣。于是观音下拜,与王叙父子之情极欢,劝王修善。王从之,涤心易行,故卒得与王飞升焉。观音登西天入佛会,常开救苦之门,广示有缘之路,遍观今古之世音,普察人间之善恶,故有‘观世音’之号云。”[2]这个传说中的香山,就是今宝顶山,因千百年来香客络绎不绝,春夏秋冬香火旺盛,大足及周边荣昌、永川、璧山等方圆数百里民间皆称之为香山。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出生、得道和舍身批度的日子,善男信女都会自发上山顶礼。以观音诞辰前后为香会正期,从正月中旬至三月初共计45天。

(二)宝顶香会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普通百姓所具有的神灵信仰,包括围绕这些信仰举行的各项仪式活动。它们往往没有组织系统、教义和特定的戒律,既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3]。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原有的一些意义已逐渐改变,但仍以坚强的姿态存活于现实社会中,并产生广泛的影响。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不能简单地以“封建迷信”一言以蔽之,而应该从它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出发,正确地判断和评估,继承其积极、健康的内容,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宝顶香会主要是以观音朝拜为主、兼及儒释道三教石窟主神膜拜的民俗活动。这种活动只是保存了古代的祭祀对象和祭祀仪式而已,不再具有原来祈神求福的象征意义;观音菩萨也不再是超自然的存在,不再是善男信女心目中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神祇,而是现代社会某种思想观念、精神寄托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伦理道德的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情操。这是宝顶香会至今仍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和轰动效应的原因所在。

(三)宝顶香会的非遗意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1月17日在巴黎第32届会议上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内容如下:“(a)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宝顶香会于2014年11月11日以“宝顶架香庙会”名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节庆活动。其传承历史悠久,以大足石刻为主要活动场所和文化依托,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面对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急剧转变,当传统文脉渐渐被商业大潮淹没时,将宝顶香会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经贸、旅游产业相结合,通过民俗活动的开展和精神层面的开发,增加宝顶香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并使其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走上兴旺发达的康庄大道。

(四)宝顶香会的变迁

传统的宝顶香会从农历正月中旬持续到三月初,以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前后两三天为香会高峰。架香是宝顶香会的最大特色,期间约三分之一的香客为散客,三分之二则为架香团队。其繁盛期每年香会约有400拨架香团队,以老人、妇女居多,每团一般有数百人,少则百余人,多则千余人。每人肩挎黄袋,腰系黄裙,手执黄旗,两位引香师手提拜香高脚灯笼,领唱佛偈子(佛歌)。流星开路,龙灯狮子前导,旗锣伞帐随后,九品香烛、圣驾天子、十八学士、十八罗汉、二十八星宿簇拥行进,沿途吹打喧腾。启香请圣后,架香团队浩浩荡荡开往广大寺、圣寿寺,下大佛湾,朝完各尊圣像后重上圣寿寺,直达维摩顶,意谓“上三十三天”。其间依次拜山王庙、万岁楼、十八梯护法神、六道轮回、华严三圣、千手观音、涅槃佛祖、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毗卢道场、风伯雨师雷神、送子娘娘、大方便佛、观无量寿佛、十殿阎君、目连、地藏、三清圣像、灵官菩萨、哼哈二将、四大天王、玉皇大帝、关圣帝君、文昌星、川主……都要唱佛偈子[4]25-60。

香会期间游乐活动丰富多彩,有狮舞、龙灯、川剧、木偶、高跷、车车灯②、杂技、打擂、西洋镜等。各种土特产琳琅满目,沿途地摊摆满凉粉、凉面、抄手③、烤红薯、油炸粑、酸辣粉等乡土风味小吃[5]6,供香客品尝。

自宋元明清迄今,宝顶山香火不断,来自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湖南及全国其他地方的香客数十万人,无须组织号召,年复一年自发到宝顶朝山进香。现代宝顶香会以观音诞辰前夜农历二月十八日“烧子时香”最为隆重,头三炷香以竞拍方式售出,其中头香售价高达30万元人民币。傍晚,游客一律将自驾车停放在大足城内指定位置,换乘公交车205路(大足汽车站—宝顶)前往,参加一年一度的焚香祈福活动。与会香客多改变以往的架香团队模式,以散客自行前往为主,礼佛成分逐渐淡化,观光因素越来越多。香会期间表演大足中敖火烧龙、万古鲤鱼灯、狮舞、秧歌、高跷、腰鼓等民俗活动,并有高僧主持的佛事法会、特色旅游产品推介会等。

二、宝顶香会的社会价值

在中国现代社会,民间信仰不是过去式,而是一种活态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5]147。宝顶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所蕴含的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传统和核心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调节、控制、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轻忽的作用。

(一)历史文物价值

宝顶香会历经千余年的历史传承,涵盖了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的特色。架香团队朝拜时演唱的佛偈子,使用的流星、伞、锣、旗、帐、灯笼、圣驾等法器,或绘画,或纸扎,或木雕,或金属铸造,或人扮的十八学士、十八罗汉、八仙、二十四星宿等造型,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物价值。尤其是佛偈子,进香途中凡遇寺庙、过桥、桥头土地、路旁土地、城隍庙、圣驾等,皆有对应的佛偈唱,遇见什么就唱什么。比如拜护法神时唱“金刚神圣大菩萨,祈保清吉享荣华”;拜转轮大王时唱“人子焚香参拜你,一年四季享太平”。其中,拜主神千手观音唱的佛偈子特别长:“烧香人子要心正,方可灵山见世尊……一保生子扬名姓,二保农夫仓满盈。三保工匠手艺顺,四保客商赚金银。五保端公有坛庆,六保道士度亡人。七保尼姑守清静,八保和尚在空门。九保少者不生病,十保老者寿康宁。时时刻刻来保定,士农工商各等人。保你位位都有劲,保你行行都得行。保你个个都昌盛,保你家家不死人。保你天天有三顿,保你户户都安宁。”拜水月观音时唱“烧香人子朝拜你,风调雨顺享太平”。拜释迦佛祖时唱“众等虔诚为父母,不怕路远与山深。今日焚香来拜圣,祈保清吉百事兴”[4]36-54。这些佛偈子本身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些老香客谢世,这些佛偈子正日渐减少,有些路本(佛偈子唱词抄本)甚至趋于湮灭。

(二)文化传承价值

大足石刻现存最早作品系唐高宗永徽、乾封年间(650—668)所造,鼎盛于两宋时期,由一代密宗高僧赵智凤(1159—1249)和崇佛大师冯辑、严逊等,携著名镌刻世家文氏、伏氏创建,后代不断开凿完善,成为一座纵贯千余载、兼容儒释道的艺术宝库[6],恰如前述史彰《重开宝鼎碑记》称其“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以宝顶石窟为主的大足石刻是巴蜀地区乃至汉族地区的密教中心,是全世界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囊括了佛教密宗、禅宗、净土宗、华严宗题材和儒家、道家思想,堪称唐宋社会思潮、世俗民风的缩影,生动展现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晚唐到南宋时期)我国石刻造像艺术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概况,以及该时期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和谐相处的文化局面。香会期间,前往宝顶山的游客多达数十万人,以宝顶香会为平台可以更好地向游客宣传香会,延续文脉。

(三)经济开发价值

宝顶香会是西南汉族地区规模最大的观音文化活动,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前述史彰《重开宝鼎碑记》有言:“山寺兴废,关系邑之盛衰,寺盛则民安堵,寺废则民尽逃散。如欲招集逃亡,宜先开宝顶。”他以荣昌县令身份兼摄大足县事,充分认识到了宝顶香会与县域经济休戚与共的关系,首先是从开放宝顶香会着手的。现代香会期间,数十万人的客流量,带动着大批衣、食、住、行、游览、购物、娱乐消费和物流,当地居民仅香会期间的收入就可支撑全家一年的生活开支,足见香会本身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重兴宝顶香会,对重庆市大足区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拉动效应。

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宝顶香会所传递的孝亲、善行、感恩等思想观念,具有积极的社会伦理价值,对现代民众仍有正能量的道德教化作用[7]。大足石刻六道轮回龛表达的因果不爽、千手观音的救苦济难、父母恩重经变龛的孝亲思想、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的不忘本意识、地狱变相龛的去恶扬善观念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诠释着儒释道三教道义、孝养亲人、多行善事、知恩图报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顶香会的活动场所、参拜对象和佛偈演唱全都围绕大足石刻进行,将石刻造像蕴含的道德伦理向民众直观宣示,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社会整合价值

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8]。宝顶香会期间,香民朝山礼拜,祈求神佛保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郁闷、困惑或痛苦,都能借敬香礼神的独特方式,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和满足。这种民间信仰对于安定民心、化解地方纠纷、建构和谐社会关系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对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中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劳动人民来说,不啻是最好的宗教皈依和宁静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则主要是舒缓紧张的工作节奏,使人们疲惫的四肢五体得到休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并使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宝顶香会的民俗特征

(一)佛事与民俗的交融

宝顶香会是一个特大型的庙会,佛事活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佛湾石窟父母恩重经变龛,牧牛图、养鸡女等造像的世俗化、生活情趣化,儒释道三教合一、多神信仰兼容并包的教义,都是宝顶香会深受民众喜爱的直接原因。广大香客的种种诉求和期盼,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对应的偶像。所以每届香会期间,组委会都会邀请久负盛名的大师主持佛事,宣扬佛法,举行祈福、放生和法会等活动,将佛事与民俗结合在一起。这是宝顶香会的特色。

(二)独特的民俗表演

宝顶香会是一个八方来风的盛会,汇集了重庆市大足区独具地方特色的中敖火烧龙、万古鲤鱼灯舞、车幺妹(儿)等民俗表演。很多民俗表演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届香会开幕式上向观众展示,第二天又在宝顶山主会场和各分会场巡街表演,让游客得到更直接的民俗体验。

中敖火烧龙起源于宋末,为纪念南宋德祐元年(1275)二月抗击元军死节的权池州通判赵昴发(今大足区中敖镇人)④,家乡父老每年春节、元宵都舞龙烧龙以示缅怀。清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全民性祈福求祥的民俗活动。中敖火烧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段,长20米,以竹篾扎成骨架,中空,内置火药筒,龙口设喷火装置。舞龙时,若干身强力壮的汉子手持竹竿撑起龙身,在川剧打击乐器伴奏下,随着龙头的环绕、摆动而鱼贯翻动前行。白天燃放黄烟,以竹筒装火药、硫黄制成,烟雾浓烈,远远望去,恰似蛟龙腾空飞舞。元宵之夜则燃放烟花,鞭炮齐鸣,龙口火花激喷,四周铁水打花,现场一片浓烟火海,观者如潮,蔚为壮观。舞龙者时而绕圆场,时而前冲,任凭烟火、铁水喷射,安然无恙,毫发不损,直至龙身被烧成光架方才收场。

传感器节点使用电池为传感器、处理器以及无线通信模块提供电能。降低功耗是整体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在一个工作周期内,节点大量的能量消耗是在信号采集以及无线数据传送时。传感器节点在工作模式下消耗的电量主要为微处理器工作,WIFI模块发送接收,传感器采集以及AD转换模式下消耗的电流之和,计算数值为0.5 mA+50 mA+1.5 mA+0.6 mA=87.1 mA,待机模式下,微处理器处于低功耗模式,其他模块均处于休眠模式,计算数值为1.1 μA+200 μA+0.75 μA+2.5 μA=204.35 μA。

万古鲤鱼灯舞是重庆市大足区极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文化,两人同玩一条鲤鱼灯,全国鲜有。万古鲤鱼灯舞起源于唐末五代,历经宋、元、明、清4个朝代,经无数民间艺人不断改进,结合龙灯、狮灯的表演技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主要有鲤鱼觅食、卷草、嬉戏、交尾、打挺、冲浪等程式,随表演场所而灵活变通。桌面上是两人表演,舞台上一般4~5人,广场上则是十数条、几十条彩鳞翻腾,群鱼飞跃。配以川剧打击乐器,即兴套打,激情迸发,气势恢宏。万古鲤鱼灯舞先后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3年)、《重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万古镇也于1998年被命名为重庆市“鲤鱼灯舞之乡”。

车幺妹(儿),大足本地谐音“扯幺妹”,以表演过程中诸多幽默滑稽的笑料而得名。表演者8~10人,一人扮艄公在前引路,做各种划桨开船的夸张动作,乍前乍却,忽左忽右,周旋于旱船两边,以滑稽的表情、诙谐的动作逗弄乘船者。乘船者即车幺妹(儿),其他地方称“船娘子”,男扮女装,穿花衣服,扎双髻,涂胭脂,站在用竹篾、彩纸扎成的无底船中,船舷系于腰间,随艄公亦步亦趋做颠簸状,如行进在波涛起伏的水面上。船两旁各一人手持连箫,拍击敲打,叮当作声,穿插演唱。其余人在船后敲锣打鼓,附和伴唱。乐器主要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辅以1~2支唢呐,营造热烈、活泼的气氛。步伐有“水溜溜”“绕八字”“蛇脱皮”“跑圆场”“二龙出水”“双进门”等10余种。一般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与龙舞一起巡街表演,像宝顶香会这样的重大场合自然是表演者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其滑稽的扮相、搞笑的唱腔和“发扯”的方言唱词,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而言都是一种鲜活的民俗体验。

(三)民俗旅游的集群效应

大足拥有三张含金量很高的旅游名片:“海棠香国”“石刻之乡”“小五金之乡”。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置昌州,辖昌元(今重庆荣昌)、大足、永川、静南4县,宋初省静南入三县地,遍种海棠,故今荣昌、大足、永川三区都有“海棠香国”的美誉。海棠花艳而无香,也不结果,唯昌州海棠特别。自唐代宰相贾耽(729—805)《百花谱》“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一语既出,历代文人竞相追捧。北宋音乐家彭渊材平生五大恨,“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多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9]卷一《迂阔多怪》。后得知“昌州海棠独香”,心神向往,竟为任官辞昌州美差求易便郡者“吐饭”。所赋《海棠诗》出语不凡:“雨过温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 ”[10]卷十《作花诗用美女比其状》以历史上一对著名的美男女何晏、杨贵妃设喻。 南宋时正式出现了“海棠香国”的美名。《舆地纪胜》引《静南志》:“渊才曰:海棠患无香,惟昌南者有香,故昌号‘海棠香国’。 ”[11]卷一百六十一《潼川府路、昌州》明代以降,叶子奇《草木子》、郎瑛《七修类稿》、张岱《夜航船》诸书均有类似记载。

当代大足不仅是蜚声海外的“石刻之乡”,还是名满全国的“小五金之乡”。大足境内山川秀丽,古迹众多,坐拥得天独厚的各色旅游资源。其中龙水湖是重庆市唯一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人称“小西湖”;AAAA级旅游区玉龙山有活化石桫椤树群、茶山、竹海、香樟、古楠、苍松、怪柏及昌州古城、白云寺、三清洞、天主教堂等80多处景点,野生动物35科67种,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富集的自然风光、历史遗存、宗教文化、石刻艺术、五金制品与乡土民俗交融,产生了强烈的旅游集群效应,为大足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大足县旅游局统计,2008年仅观音诞辰当日到宝顶山“烧子时香”的香客就有20万人,整个香会期间接待游客45万人,创收4 500万元。2009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前后接待全国各地香客达57万人,旅游人数再创新高,同比收入增加1 840万元。2010年第一届“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在宏声广场隆重开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大足县人民一起见证了千年香火传承的新起点。第一届旅游文化节以“天下大足·福满人间”为香会主题,游客们在祈福朝拜的同时参加高僧主持的佛法大会,聆听佛语洗涤心灵,观看独特的中敖火烧龙和万古鲤鱼灯舞,赏玩栩栩如生的石雕工艺品,亲身体验大足特色的民俗文化。此次香会不仅宣传了宝顶香会和各种民俗文化,更为大足县吸引了114亿投资。2011年香会期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60万人次,并与有关单位和公司达成7个合作项目,签约资金111.5亿元。

四、宝顶香会的深度开发

宝顶香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以民俗旅游开发为纽带,从微观、宏观两方面着手。

微观层面,宝顶香会在进一步深度开发过程中,不能盲目追随别地所谓的成功模式,而应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大足本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展现浓郁的乡土真实生活,突出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将中敖火烧龙、万古鲤鱼灯舞、车幺妹、大足石雕等资源引入产业化轨道,做到“人无我有”,走特色创新之路,从而延长旅游开发的生命力,将民俗资源长久传承下去。宏观层面,以国家法律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以民众为基础,以团体为辅助,以科研为引导,以人才为中坚,通过媒体和门户网站宣传来实现宝顶香会的现代化发展。

(一)充分利用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于2011年2月25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6月1日起正式施行;《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于2012年7月26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宝顶香会的保护与开发起着主导作用。

(二)积极调动当地民众的主体意识,参与香会的保护和开发。人民群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倘若没有民众的参与,无论有多么美好的蓝图,都是一厢情愿[12],只能给人以幻想的安慰而已。许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都出现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仅仅依靠政府的主导,忽略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宝顶香会重开时间虽然不长,截至目前举办了8届,但每届香会期间数十万人次的参加,显示了强大的经济开发潜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拉动效应,民众才是香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受益者。人类学主张在尊重“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上,采取“参与式发展”的行动策略。要推动宝顶香会的深度发展,重新恢复到“东朝普陀,西朝宝顶”的鼎盛,就应该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指导下,提高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积极关注、主动参与香会的各项开发活动。在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切实汲取民众的草根智慧,由群众在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协助与支持下设计、执行、监测以及评估保护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和方法,努力实现事半功倍的保护目标”[13]。

(三)大力发挥社会团体的协同创新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参与宝顶香会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一定要确保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到弘扬和保护,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要原汁原味地把纯真、文明、表现民族传统的风情展现给游客[14],突出民俗文化的进步意义,防止出现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陋俗和迷信,避免开发的庸俗化和低品位倾向。宝顶香会在深度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族宗教部门、文博部门、佛教协会、旅游协会的协作精神,精准分析本区的民俗旅游资源特色,结合大足周边旅游环境,调查研究客源分布及其流向,找准文化定位,决定开发方向,精心设计每届旅游文化节的活动方案,展示本区独特的民俗风情,提高宝顶香会的旅游质量。

(四)高度重视科研机构在宝顶香会深度开发中的地位,发挥科研成果的智能优势。传统民俗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盲目开发,只注重短暂的经济利益而不加以长远保护,在开发的同时必然招致毁灭性的破坏,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和弥补的。宝顶香会的深度开发必须利用科研机构的雄厚实力,让科研人员大显身手,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开发政策,研究和传播宝顶香会的文化内涵,提高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意识,让民俗文化的新生和传承齐头并进,从而达到开发与保护双赢的目的。

(五)广泛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重视高等院校在民俗开发中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滚滚向前,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面临快速流变甚至消失的境地。高等院校应承担起培养民俗文化传人的重任,引导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传承使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层面,从优秀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层面,体现大学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风靡全球的文化旅游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产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懂得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产业学知识的人才极其匮乏。宝顶香会要做好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各项工作,就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综合协作的人才战略。

(六)精心打造门户网站,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民俗旅游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旅游项目,有待于当地旅游部门和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以及旅游公司的广泛宣传,开展旅游节会促销活动,大力推介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及其特色。据调查,宝顶香会仅2010年通过网络媒体、报纸、电视等广而告之,以后历届香会均未开展特意的宣传,大足区旅游局官网也没有具体的介绍。在网络发达、信息化须臾不可或缺的当今,建立专用网站,及时更新信息,尤其是以香会期间的新闻报道、精美图片、民俗视频、佛会场景等特色内容来吸引游客,不失为行之有效、直观形象的营销手段。

五、结语

宝顶香会举办的时间在农历二月,正是重庆春回大地、万木扶疏的春耕季节,众多香客在前往宝顶朝圣、祈祷丰收的同时,也是踏春赏景、愉悦情怀的大好机会,成为体验重庆旅游、展示大足形象、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盛会。民俗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是促进大足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宝顶香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民间信仰的文化意蕴,其深入挖掘也势在必行,绝不能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文化保护,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三合一”模式,从实际出发,从长远着想,才能走向共赢的理想目标。

注释:

① 该碑现存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南岩半身佛龛左石壁,笔者自现场拍摄。

② 车车灯:又称车幺妹(儿)、逗幺妹(儿)、走旱船,是流行于重庆、四川、陕西、山西、河北、浙江等地农村的民俗活动,目的是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③ 抄手:重庆、四川方言,一种面食。以极薄面皮包肉馅,煮熟后配汤料食用。三峡库区万州等地称“包面”,北方叫“馄饨”,江南、两广名“云吞”,福建谓“扁食”。

④ 赵昴发,《宋史》卷四百五十《忠义传五》作“赵卯发”,字汉卿,昌州人。夫妇同死国难,赠华文阁待制,谥文节(北京:中华书局,2013:13259-1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