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静, 董 妍, 刘增霞, 王双艳, 苗晨曦, 皇甫士懿
(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涵盖护理知识面广,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深远[1-2]。所以教学评价需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符合教学理念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3]。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多采用课程结束后的闭卷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是一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其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效度低。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强调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最终得到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4-5],更注重学生平时学习的全过程管理和评价。本研究将形成性评价用于《急救护理学》教学中,旨在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整体学习效果。
选取2013级护理专业本科生216人为对照组,2014级护理专业本科生226人为观察组。2组护生均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急救护理学》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数相同,并由同一组教师授课。
1.2.1 评价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评价考核方法,包括期末机考、期中闭卷考试、心肺复苏(CPR)单项考核、急救技术单项考核、平时表现和出勤考核。观察组增加基于问题学习(PBL)和个性化考核的教学法,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1.2.1.1 PBL学习法: 采用PBL理念,以“设问-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法[6],同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与竞赛教学法[7],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
1.2.1.2 个性化考核: 个性化考核是为了打破传统考核方式的单一性、陈旧性,通过多种考核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让传统的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8]。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愿参与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渠道获取知识,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个性化考核,提高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包括:①开展“拍摄院外急救情景剧视频”教学活动[9]。②开展“我眼中的急诊科”教学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省级三甲医院的急诊科,通过一天的急诊室生活,回到课堂进行PPT汇报,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该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尽早了解急诊科的工作性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急诊工作的责任感,进而认识到学习急救护理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③采取“课堂小讲课”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选取简单易学的内容,如灾难护理、中毒护理等,提前布置教学活动,自愿报名形成小组,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制作PPT-课堂授课-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大学生科研项目,如“SRT”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等,增强同学们的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
1.2.2 制定新的考核评价权重表
对照组实施传统评价方法,期末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00%+期中考试成绩10.00%+实训成绩20.00%+平时成绩10.00%。观察组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期末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00%+期中考试成绩10.00%+PBL教学5.00%+实训成绩20.00%+平时表现5.00%+个性化考核(附加分1~5分)。
于课程结束后,统计2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采用自制量表调查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和评价方式认知、看法和意见,问卷以陈述题的方式,以“是”“否”作答,发放问卷442份,回收有效问卷442份,问卷有效率100.00%。
观察组学生期末综合成绩(78.16±6.42)分,高于对照组(70.13±10.56)分,差异有统计学(P<0.05)。
2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组学生对教学和评价方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对课程学习兴趣、知识掌握与应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认可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n(%)]
形成性评价和传统评价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该种评价体系当中,一方面学生作为评价对象,需要接受教师的评估;另一方面,学生也要作为评价的主体,对自我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这就使学生从被动的被评价者变为主动评价者[10-1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评估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可以使自身对学习情况进行有效了解的手段。该种评价模式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估标准的制定过程当中,自主进行学习能力的评价,进而有效提高责任意识[12-13]。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PBL教学法、自学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易位式教学法以及小组自学竞赛教学法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的评估、观察与监督,进而不断总结性回顾学习知识,同时主动获取书本以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及时将学生测试结果以及课堂活动表现反馈给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及时有效进行信息反馈正是形成性评价体系当中的典型特征[14]。与终结性评价的表现形式与产生结果均不相同,形成性评价能够更为及时有效的将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反思与调整。该种模式对于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与评价更加有利,更加高效的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15]。
在课堂教学不同的阶段,合理制定并运用形成性评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既定目标高度保持一致,在实现其学习目标时,会通过该评价方式更好地认识到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16-17],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教学水平以及责任心是衡量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标准,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教学模式由以往的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逐渐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及时进行调整,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同时使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主动教”模式转为“主动学”。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教学方式,更好地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建立学生的自我激励机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8]。与此同时,形成性评价也提升了对教师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的要求,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19]。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理人才培养要求。高等护理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护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护士核心胜任力的综合培养方面。虽然在国外已经有关于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然而将其应用于国内教育评价的时间却相对较短,想要使学生转变传统的观念与方法,接受这样的全新教育评价模式,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构建一个适合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意义深远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201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