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的实现

2018-08-07 02:30潘建成
教育界·中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校特色学生成长课程改革

潘建成

【摘要】文章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逻辑原点,结合拓展性课程开发和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论述了建设拓展性课程的基本构想及其实现的路径,探讨了宁海县本校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特色建设的一些做法,讨论了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诉求以及促成学生精神成长的课程实现方式,为课程的继续开发及学校特色进一步型构作了一点思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拓展性课程开发;学校特色;学生成长

自2012年以来,本校在选修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2012年10月被确定为宁波市首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2015年8月被评为省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也取得了一定成绩。选修课程开发,特别是知识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高度重视拓展型课程正确的定位和功能的开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各教研组学科和教师的特长,开发开设了一批符合学校特色定位,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满足学考要求,而又体现教师专业能力、特长的课程,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选修课程。

一、依据办学理念 开发拓展性课程

在拓展性课程开发中,要把概括化的办学理念进行课程化、体系化、特色化。首先是开发、开设科学素养课程,着重开发数学、科学等知识拓展与兴趣特长相关课程,课程的目标指向是发展科学思维、求真探究的精神,如《生活中的数学思想》《数学三十六计》《英语翻译初级入门》《物理思维的构建》《自然科学中的和谐美》《科学中的仿生学》《遗传的奥秘》《经纬之间的魅力》《探索海洋中的奥秘》等。其次开发、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我们开设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艺术等知识拓展与兴趣特长相关课程,课程的目的指向丰富情感、寻求诗意的生活,如《中国古代文化采撷》《数学文化欣赏》《与法同行》《国旗背后的历史》《古诗探幽》《时事新闻评论》《做一个有文化的好导游——让我们踏上诗意之旅》《兰花栽培及兰文化欣赏》。另外,开发、开设实践技能课程,突出技术、体育与健康、职业技能、社会实践,课程目标是增进学生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务实作风,提高学生行动能力。“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德育工作中的至理名言,也是我们在学校德育课程化工作中要想开辟出新途径的突破点。”[1] 正是这样的课程理解,我们构建具有特色的德育类活动拓展课程。在高一阶段,侧重开展各种煅铸学生品格意志、帮助学生树立法纪意识,建立良好的同学、师生关系的活动;高二阶段侧重开展坚定学习信念、克服学习困难、了解一般的教育法规等活动;在高三年级,结合毕业班的情况和特点,开展有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守法与成才教育等活动。具体的活动课程,按内容分为:专题教育活动——读书节、科技书、艺术节、体育节、革命传统教育等;社会生活教育——革命老区活动、欢社会实践、社区活动;共青团生活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党课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学生社会团活动——潘天寿艺术社、柔石之聲广播台、柔石文学社等。三年期的德育,把它们有机地相互衔接起来,形成一条不可割断且不断越进的清晰的工作脉络。它克服了学期式单体德育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德育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各种环境差异、人事变动造成的在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年级与年级之间德育的有效衔接,实现德育的三年期跟踪、全程守护。最后开发、开设责任担当课程,我们开设了专题教育中的“礼仪”系列、社会实践类中传统教育系列以及宁海文化系列,如《忠诚与真爱:文言文中的应用文体》、《〈逊志斋集〉解读》《宁海历史人物评说》《走遍宁海》等。课程内蕴含着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教育目标,旨在通过课程的选修,帮助学生亲近宁海文化,从中影响、型塑学生的情调志趣以及人格品德,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一个公民的言行品性,因为“学校教育不是游离于社会现实的知识积累,不是封闭围墙中的自我发展。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学生融入社会”[2]。

二、依据学校实际 有梯度开发课程

“新课程目标是未来一定时期内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表现出层次性、多样性、时效性、可考核性等特征,它体现着社会发展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3] “层次性”也就是梯度性,是新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本校地位、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所有学生的要求,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育实践。本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力求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把所有课程进行科学编排,改革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我们以国家规定的课程为蓝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组织教学,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通过把必修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处理,将国家通用课程转化为具有自己本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拓展性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知识和技能。我们了解和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长、成长经历、思想状况、心理需要、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个性差异,确立具有层次性的教育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重视校本化课程的基础性、问题性、联系性,确保学科知识呈螺旋式上升,教学时加强知识背景的讲述,思想方法的引导,突出亲和力,强化学科知识、生活技能的应用。教学要求不忽视基础性,教学设计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充分关注学生之间业已存在的差异性,为此,校本化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鼓励全体教师能够关注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感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吸纳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充分发展。正是基于梯度开发,本校的《课堂之外的化学对话》《生活中的周期性的探究》《数学中的不对称美》《力学中的美》《科学中的仿生学》《英语脱口秀》《力与电的火花》《口与耳的英文盛宴》等课程打通了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联,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

三、规范管理制度 实现理念向实践的升华

理念课程化仅仅是实现了构想意识到纸面文字的形式转换,而真正的落实在于加强拓展性课程的管理,这是把教育理念升华为教育实践的重要一环,需要特别重视。“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管理制度,落实举措,并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4]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拓展型课程管理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负责对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审核、解释和修改,定期召开拓展型课程的工作会议,研究课程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等一些具体工作问题。课程的日常工作由教导处统一负责管理,负责对课程项目的开发、任课教师和学生报名工作、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入档工作等。学期结束对任课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尽量做到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鼓励任课教师努力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实践者。此外,重视开发的过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流程为:一是进行情景分析,包括明确学校教育理念、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及社区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二确定方案,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纲要(方案)等。三组织与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四进行评价与改进,这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个方面,不断完善评价内容与方式,妥善处理学习结果,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方向。在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督查落实,并适当进行奖励,肯定他们的付出和成绩,确保开发过程做到有序、有为,有用,努力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作为课程管理的另一个环节,学校需要构建校本化课程开发共同体。新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将国家提供的课程框架转变成学校的课程规划,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开发共同体,更多地以学校教研组、年级段备课组为基本单元。“只有教研组,才能够将学校不同年级组在年级教学中积累与沉淀下来的经验得以分享与传承,从而避免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因为教学业绩竞争而放弃经验传承与教学互助。”[5] 学校要内涵发展、提速发展,应该重视课程校本化实施教育共同体的建构。我们的教学共同体以学科备课组为单元,以年级段为层级,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学习讨论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研究必修课程校本化的内容、讨论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重点及难点、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的教学方法、探讨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等等。鼓励各个科组开展多元互动,并以公开课的形式进行研讨,积极探索体现本校“追求品质,文化铸魂”理念的落实途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优先方向。各备课组每星期活动一次,定时间、定地点、定主持人、定专题、定重点难点、定教学素材。指定教师轮流作为集体备课的主讲人,讲教学方法、讲教学设想。全体组员共同出谋划策,强调备课时要注意领会教材的实质性东西,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更好地做好校本化工作,同时要求将课备好、备实、备精。成员根据主备课人的说课,提出修改意见,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的备课记录。此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删减、增添相应的内容,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注意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的结合。另外,也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个性、教师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对教师推进课程的专业能力进行针对性指导与培养,并有机地搭配课程开发共同体。

当然,拓展课程建设不是为特色而特色这种形而下的追求,而是有其本质的诉求,即为了更儒雅、更艺术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这才是学校教育的形而上的定位。毕竟学校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关怀学生精神健康的课程建设,当课程体系化、特色化、教育化了,学校的特色自然会逐渐显露,再通过具体、可感的教育引导,终将形成学生的直接体验,使学生趋向于感情的完善和思想的深刻。本校在特色示范学校创建中,依学校实际情况,基于宁海历史文化,同时植根于学生教育需要,在课程开发、建设中作了一些努力,以后的路还需要摸索着前行。

【参考文献】

[1] 马钦荣,范国睿主编. 变革与创新[M] . 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7.

[2] 张雪梅,等.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M]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67.

[3] 周佳主编. 教育学基础[M] .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109.

[4] 张广利编著.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M] .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57.

[5] 王永和. 教研组建设简论[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

[6] 张纯美,洪静媛,编. 开启智慧的钥匙 中外教育思想荟萃[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35.

猜你喜欢
学校特色学生成长课程改革
开展校园育人活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浅谈学校管理创新中的教师差异化管理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