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成钊
【摘要】生本教育理念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变革方案,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科学,应贯彻落实生本理念,领会生本理念的内涵,在课堂上摒弃以往墨守成规的思路,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构建良性的互动氛围,挖掘出小学语文的启发性元素,引导学生独立自主阐述观点,在思维的不断发散下,获得语文的真知灼见。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涵盖的问题较为多样化,因此有问题开放性的特点,生本理念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尽可以畅所欲言抒发心中的困惑,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可基于学生本身的“地基”上搭建“建筑结构”,夯实基础并启发学生的多维视角思索,循循善诱下促使学生完成心灵与文本的对话,实现情感的共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兴趣是诱导探求知识的动力,兴趣可使得人们钻进研究的自主空间中,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枯燥,饱含热情参与互动。小学生的意志力较差,兴趣可牵引学生进行主动的配合,寓教于乐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学苏教版《狼和小羊》时,教师先不急于翻开课本,而是询问学生:“你对于狼和羊有哪些印象?”学生大多认为羊很温和,而狼相对更加狠厉,然后让学生猜想:“如果狼遇上羊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脱口而出:“狼会把羊吃掉!”教师追问:“狼在吃羊之前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想到的无非是吓唬羊、威胁羊然后看到可怜求饶的羊后,再狠毒地把羊吃掉,教师此时导入教材:“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狼都对羊说了什么吧!”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班级中较为柔弱的女生一组,声音较为洪亮的男生一组,男生扮演狼,女生扮演羊,在朗读后,说一说阅读的感受,男生大多觉得能主宰别人较为威武,但从羊(女生)的角度来看,认为狼十分不可理喻,此时教师穿插有关“狼”与“羊”的故事,例如“亡羊补牢”“狼来了”“小红帽”等,学生对这些故事有印象,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略微停顿,让学生“插话”,通过故事中的承转词汇:“之后、但是……”让学生能够接上故事的发展,而后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拓展故事来区分美丑、分辨善恶,领会一些“反派角色”的行为规律,最终明白“弱肉强食”“坏人总有借口作恶”等道理,最后联系学生自身:“你们有没有同样的经历?”教育一些欺负过别人的学生改变自己,受欺负的学生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主导者。全程教师不要过多地詳述课文,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不但梳理了文章脉络,且明白了更为深刻的哲理,还延伸出了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呆板的语文口头互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可在一定的积累后展开活动,使得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语文的哲理。例如教学《快乐的节日》时,教师可打破课堂的限制,带领学生到校园中阅读,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郊游,在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快乐,设身处地地感受“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这些体验都是口头传教难以实现的,教师无须多说,学生置身其中听着树叶沙沙作响,听着蝉鸣鸟叫,看着云卷云舒,自然有很多的感悟,学生一会惊奇地伸长手臂:“你看那朵云像什么?”一会围聚在一起分析:“蚯蚓为什么长在泥土里呢?”一阵清风拂过,学生的头发被掀起,大家笑啊闹啊,领会“自由、希望”的内涵,教师由浅入深抒发对祖国的感激与自豪之情,学生也油然而生一种共鸣,在活动中自主摸索、自我成长。
学生面对一篇拖沓的文章, 往往不得要领,找不到学习的方向,教师可通过疑问的引导,让学生顺藤摸瓜层次化掌握重点。例如教学《沉香救母》时,教师抛出疑问:“沉香为什么救母?”“沉香怎样救母?”“最后结果如何?”通过故事的前因、经过、结果将文章分为三个片段,使得学生更加条理化地读懂文章,从而进行深化探究,而非教师直接告知答案。再比如教学“木兰从军”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花木兰”动画片,学生被深深吸引,随着视频的情节层峦叠起,潜移默化中牢记了故事梗概,而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话,将整段故事描绘出来,其他学生进行叙述填补,不断将文章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且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想法不由自主地产生,想要说的很多,想要问的也很多,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思维空间,教师可将花木兰的故事穿越时空,联系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猜想,假若我国需要动用武力,作为女生的花木兰都能从军报效祖国,那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是否能够出一份力呢?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拓展“杨家女将”等故事,让学生理解:任何人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学生通过学习故事主人公的精神,获得求知的动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中生本理念的渗透,可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诱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自由的探究空间中,畅游语文世界,感悟大千美景,激发创造力与个性思维。
[1]陈红平. 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考[J]. 吉林教育,2015(19).
[2]王雯雯.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J]. 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7(9):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