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
摘 要:武汉市成为教育云专项试点城市以来,在推进教育云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总结武汉教育云的建设和应用现状,能为教育云的整体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首先归纳了武汉教育云的六类服务创新,随后通过用户调研分析武汉教育云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了作者在推进武汉教育云工作五年来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教育云;云服务;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1-0030-04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要“形成覆盖全国、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1]可见区域教育云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目标之一。自2012年11月武汉市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城市以来,一直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原则,扎实推进教育云试点工作,在教育云平台建设与推广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归纳武汉教育云的建设与应用现状,一方面,可以梳理自身发展脉络,发现在教育云建设与应用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为全国其他区域的教育云服务体系在建设模式选择、服务模式创新、应用效果提升等关键性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武汉云教育生态:六大类服务创新
武汉教育云通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服务供给体系。市、区两级政府累计投入9亿多资金,积极推进基于云构架的终端、网络、平台及资源建设,实现了对全市中小学的服务“辐射”。
1.“教育云+课程”:课程资源服务创新
以云端为依托创新课程资源服务模型,提供海量优质课程资源以方便师生共享。武汉教育云积极拓展课程资源供给渠道,通过服务商供给、教师创造、学生制作等方式,不断丰富以基础性资源与拓展性资源为主体的课程资源体系。如图 1所示,武汉教育云平台资源累计总量达到1438823条,覆盖了幼儿园、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涵盖了语文、教学、英语、地理、化学等各类学科,基本构建了以横向学段、纵向学科为主线的课程资源服务网络。从资源类型来看,武汉教育云提供了180882条教案、265840条课件、453154条习题、88872条素材、450075条试卷等资源,为促进教育云与课程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教育云+课堂”:课堂教学服务创新
以云端为桥梁贯通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屏障,提供泛在性、沉浸性、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体验。武汉教育云整合时空优势,通过提供教学助手、云平台以及学科工具等手段推动了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如图2所示,与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单一的课堂教学相比,武汉教育云将联通课前的资源推送、课中的互动开展、课后的疑问解答等教学环节,拓展师生的交流渠道,方便师生随时随地互动交流。此外,武汉教育云还提供了多样的学科化教学工具解决教学中抽象、繁杂的学科问题,并以沉浸式操作体验、可视化的学习过程保障云端教学的有效开展。借助云端开放、多样的教学服务,武汉教育云不断丰富,包括智慧课堂、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混合课程等教学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创新典型案例。
3.“教育云+教师”: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创新
以云端为契机汇聚全区优质专家、教师、学者,提供形式多样的教研服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为充分满足教研需要,发挥教师的教研能动性,武汉教育云打造了以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互动教研为中心的教研虚拟空间,构建了以“名师+课程+互动”的教研路线,成为“孵化”教研共同体和教研实践体的重要场所。如图3所示,课程社区主要以学科类型为索引,教师可以快速定位并加入教研组织,避免了因学科背景差异阻碍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名师工作室主要通过市级名师、特级教师等方式,将全市的优秀教师集中起来,促进教师间的知识流通、资源共享以及经验传递;互动教研主要是教师参与课程学习、资源下载等重要服务平台的建设,重点围绕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专家讲座、听课评课等四种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活动,以增强教师的互动交流。
4.“教育云+学生”: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创新
以云端为媒介支撑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支撑学习服务体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工具、师资,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在武汉教育云与教学深入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服务方式变革始终是关键着力点。如图4所示,为适应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学习的需要,武汉市教育云将教学目标融入网络学习空间中,综合线上与线下的网络空间、课堂与课外的物理空间以及课本与资源的物质空间等营造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环境,改变了“上课必须有教室,答疑必须有教室,活动必须有教室”的传统学习方式,方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问题推送以及情景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协作交流能力,实现以建构主义视角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个性化学习。
5.“教育云+评价”:教育评价模式创新
教育云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基于教育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伴随式数据采集和即时性评价分析,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模式创新,不断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考试评价与综合评价并重,知识评价与素养评价并重。如图5所示,华中师大一附中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学情分析,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江汉区红领巾小学构筑基于云端的学生成长地图,实现家校实时互动,共同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基于教育云的学生评价,以过程性评价模式替代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使得评价过程更全面地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评价结果更精准。
6.“教育云+管理”:教育管理服务创新
以云端为载体覆盖校园办公、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学管理等各项事务,提供智慧校园、智慧班级、智慧教学的“一站式”管理服务。教育教学事务、教育管理事务曾经作为学校管理面临的重要难题,一直制约着学校“由上至下”的沟通与整体运作效率,甚至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以及学习服务的全面覆盖。如图6所示,武汉教育云利用智慧手段与智慧方法,以信息化变革学校管理“一刀切”的服务模型,细化了学校、班级、个人的教学和生活事项,并以班级检查、学生成绩管理以及班级资源管理等智能化功能解决班级管理问题,以加班管理、分班管理、学校管理以及场地管理等智能化功能解决教师管理问题,以教师考核、工资发放、资产管理、公文流轉等智慧化功能解决学校管理问题,逐层分类、多管齐下逐渐推动信息化教育向智慧化教育迈进。
三、武汉教育云应用:面向教师的调查分析
为探究武汉教育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状况,促进武汉教育云的后续推广与持续应用,本课题利用在线问卷的方式对全市学校开展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080份。通过对数据的清洗、抽取与分析,全面掌握了武汉教育云的实际应用状况。
1.教育云实现常态化应用
武汉教育云应用逐步规模化、常态化,但应用层次有待深化。调查显示,在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引领下,近95%的教师都使用过武汉教育云平台,大约有73%的教师都能常态化应用教育云平台,表明教师开始积极关注教育云并利用其开展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教师云在教育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但是,仍有部分教师未实现常态化应用,可能是由于教师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欠缺和云平台上未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为增强教育云平台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后期应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和相关资源服务的优化。
2.教育云平台功能日渐完善
教育云平台提供了涵盖教学、交互、管理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备课、教研、沟通等环节中。如图7所示,教师最常使用的是获取资源(57.50%)、日常备课(52.50%)和课堂教学(51.02%)这三类功能,武汉教育云汇集了丰富的资源,可方便教师开展备课、教学以及教研等各种活动。当前教育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课堂环节,而教学常规其他环节、家校互动等功能使用情况相对较少,后续将会推进武汉教育云向深层次应用拓展。
3.教育云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教育云+教学”模式日渐趋于成熟,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调查显示,超过70%的教师认为使用教育云能够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的应用;65.56%的教师认为使用教育云开阔了其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49.17%的教师认为教育云丰富了日常教研活动;仅有26.02%的教师表示教育云平台能够促进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总体来看,教育云在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研活动等方面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巨大帮助。在后续的推进工作中,将会重点推进“师-生-家-校”间的交流和互动。
4.影响教师使用教育云的因素
教育云供给主体以及教师的观念是制约教师使用云平台的重要因素。如图8所示,教育云的服务供给主体是影响教师使用教育云的首要因素,如平台教学资源不足(48.43%)、教学功能缺失(30.37%)、操作程序复杂(31.3%)。另外,教师本身的能动性也会影响教育云的使用,44.54%的教师不使用的理由是教学工作繁忙。这表明,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仍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数据表明,教师已经就云资源和云教学服务提出了明确的需求,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满足教师对资源和服务的需求,提供更多易用、实用的优质资源,为教师的备课、上课、训练和评价这些教学常规环节给予有效支撑。
四、武汉教育云启示:创新、应用与评价
从2012年起的五年间,武汉市在推进教育云平台试点过程中,大胆开拓、创新机制,推进了教育云在师生中的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在建设和推广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坚持政府主导,创新“购买服务”模式,一揽子解决建设、维护和应用问题
武汉教育云建设一直坚持“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教育购买服务”原则,与企业合作推进教育云平台、资源建设及应用。在以购买服务模式推进武汉教育云的建设过程中,坚持应用驱动,积极推进智慧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和个性化学习等五种应用模式规模化、常态化的深层次应用,建设具有专业性、系列性、实用性、共生性等特点的优质资源。
2.坚持应用驱动,突出课程、课堂和教师重点,促进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应用
武汉教育云购买的基础服务,覆盖了教师从备课、上课、训练、评价到教学研究的各个环节,旨在全面满足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需求。特别在课堂教学方面提供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基础性教学资源和教学助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研究方面,提供了“名师工作室”和“网络教研”等特色服务,以云平台的交互便捷性充分发挥名师和教研员的作用,带动区域内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以教师应用、课堂应用带动学生、家长参与其中,促进教育云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方向发展。
3.坚持机制创新,探索教育云第三方评价,起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用的作用
当前,武汉市教育局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正在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探索以绩效评价推动武汉教育云建设和应用的新途径。在国家关于对购买服务开展绩效考核评价政策的支持下,引入专业、独立的第三方,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建立有效的评价模型、执行严密的评价程序,采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诊断武汉教育云在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第三方评价,为企业指明教育云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方向,为教育行政部门指明深入推进应用的方向。
五、结束语
本文归纳了武汉教育云提供的六大类服务创新,分析了武汉教育云建设与应用的做法与经验。武汉教育云日益成为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课堂教与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化学习、教育管理评价创新的平台和摇篮。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我们坚信,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武汉云教育生态的不断构建,将会助推基础教育创新转型, 成为支撑和引领武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D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2016-06-07/2017-09-14.
(編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