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君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从研读文本这一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精妙,从而实现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具备自我解读说理性文本的能力,并试着围绕一个观点写一写简单的事例;引领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走向能力训练的远点,让学生能够自我学习此类文本,培养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说理文 文本解读 语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115-02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出现了说理性文章,此类文本与议论文文体大致相同,有观点的提出、事例的论证和论述所得出的结论。说理性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通常用简洁、概括性强的语言阐述一个道理,它有益于训练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就是要从文本这一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精妙,从而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学会自我解读说理性文本,尝试写一写简单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在解读、运用说理性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用怎样的策略才能让学生习得说理文的方法,掌握相应的语文能力。下面,笔者围绕说理文本教学谈一谈策略。
一、把握文本特点,厘清文章结构
从结构上来看,说理性文章基本都是由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例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谈礼貌》这篇文章,就是一篇蕴涵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说理性文章,作者先引用古训阐明礼貌待人的观点,强调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后分别列举了三个典型人物(古人、普通人和伟人)以礼相待的事例,告诉学生: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在四年级学习过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笔者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发现说理文的结构特点,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说理性文本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到文中尝试找出这篇文章的观点、事例、结论,带领学生厘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过渡,让学生在学“渔”之技的基础上,尝到了自我学习的“鱼”之乐。
二、品读文本内容,感知文章语言
说理性文章中的事例一般采用概述的方式,简明扼要地叙述整件事情,只有在体现文章论点关键处,才会在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方面着重笔墨,在事例叙述过程中去繁就简,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语言,感知文本的创作技巧。《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写了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事例。此片段只用了59个字,就精准地概括出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是如何坚持获得成功的。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回顾《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记叙文,通过对比两篇文章,让学生阅读感悟说理文语言凝练、精准的特点。
而到了五年级,在教学《谈礼貌》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方式,先详析第一个事例,如抓住了牛皋、岳飞问路的语言、动作,通过分角色感情朗读、加动作读的方式,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比较中感受到牛皋“失口、失色”的无礼和岳飞的彬彬有礼,从而体会到了这一事例中语言运用的精妙。
有了之前的分析引领,教师就可以果断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圈划、诵读、评析中,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找句子、同桌讨论、大组交流的方式自主体会这两个事例——“踩裙”和“刮脸”,体会语言文字的凝练、精彩之处,从而再次领略说理文中文字的凝练之美。
三、对比事例特点,找寻编排规律
说理性文章除了事例的表述,在结 构的安排上总会在每一个事例结尾处生发议论,阐述作者的观点。如《谈礼貌》这篇课文在三个事例之后,都分别有这样的评论:(1)我们请人帮忙时要讲礼貌,因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2)当自己无意犯错时要主动道歉,因为——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3)当别人无意伤害自己时要宽容有礼,因为——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为了引起学生重视阅读,教师采取读悟并重的训练并对此进行小结,提醒学生去发现议论文事例表述时的结构特点,总结其大致的规律。此外,文中对事例的选择也颇有特点,既有文中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有普通群众的故事,也有当代伟人的故事。第一个事例是有求于人,第二个事例是有过于人,第三个事例是别人有过于你。鉴于此,教师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中的事例都是中国的?老师不是说事例的选择可以古今中外结合吗?能不能再举第四个事例?这些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目光聚集到了本文的观点“礼貌待人”上,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懂得,说理性文章的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选择事例时要为论证观点服务。
四、提炼语言特点,转化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的語言体系、思维体系,乃至价值体系。在说理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能力训练定位于小事例的写作上,尤其要让学生发现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并实际运用到写作上去。为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练笔的时间,写一写身边发生的有礼或无礼的小事例,把从文本所得、所悟实践运用于笔端,进一步理解说理文语言特点,有效转化为运用的能力。
总之,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教师就是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寻找解读文本的技巧,又以教材为新的起点,引领学生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逐步走向能力训练的远点,让学生能够自我学习同类文本,体会自我解读文本的乐趣。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