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予俭,何贵,林宝举,刘荣
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玉林 537000
糖尿病属于常见慢性疾病,好发于老年群体,糖尿病足属于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使得糖尿病病人不断增多,间接地造成糖尿病足发生率升高[1]。从有关报道中看出,糖尿病足患者多有足部溃疡表现,发生足部溃疡后治疗难度较大,甚至有截肢风险[2]。糖尿病足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负担,相比单纯糖尿病而言,糖尿病足患者花费的费用可达到单纯糖尿病患者的5倍之多[3]。总的来说,随着医疗技术提高,越来越多的糖尿病足患者希望采取保肢治疗,且要求留存肢体有一定的功能,这给临床治疗提出了挑战。该院近几年采取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和常规药物治疗进行了对照,现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抽取该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纳入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确诊满足糖尿病足诊断标准[4],按照Wagner分期[5]不低于3期,有不同程度溃疡表现,糖尿病病史不低于5年,愿意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愿意配合研究,严重感染,合并心肝肾等脏器病变,该研究药物过敏,以及下肢大血管病变等。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患者。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 40~78 岁,均值(60.9±5.6)岁;糖尿病病程 5~22 年,均值(10.6±2.3)年;Wagner分期 3 期有 12 例、4期有8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2~79岁,均值(60.7±5.9)岁;糖尿病病程 5~21 年,均值(10.8±2.4)年;Wagner分期 3 期有 11 例、4 期有 9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Wagner分级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主要有提脓丹、胰岛素及庆大霉素等。
观察组则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入院后对患者病史详细询问,完善相关检查,并对原有基础疾病进行检查及针对性治疗。实施下肢动脉造影技术处理,明确患者的糖尿病足病变情况,将下肢动脉病变排除在外。若患者术前存在明显坏死、感染等,则及时清创,予以VSD负压吸引引流处理,对坏死、感染组织培养后采取敏感抗生素抗感染,连续治疗1~2周。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测,3~4次/d,必要情况下予以胰岛素泵降血糖治疗,维持餐前血糖不超过8 mmol/L、餐后2 h血糖不超过10 mmol/L,同时对患者的其他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麻醉起效后,从胫骨中段1/3进行骨搬移,切口从胫骨内侧实施,为弧形切口,长度12~15 cm。锐性分离皮下组织,分离到骨膜后从胫骨中部纵切,将骨膜切开,从两侧推离骨膜,确保骨膜完整。胫骨搬移骨窗控制在宽2 cm、长12 cm左右。取直径3 mm两枚搬移外固定针拧入骨窗,可使得搬移更方便。分离时采取钻头、摆锯、骨刀等处理,操作期间控制深度,避免对骨髓腔骨膜造成损伤。骨瓣凿取成功后,从骨窗远端与近端将外固定针(4 mm直径)拧入,并安装搬移外固定架后合理调整。逐层缝合骨膜与皮下组织及皮肤等,予以敷料后包扎。术后,持续予以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严密监测血糖指标,确保空腹血糖≤8 mmol/L、餐后2 h血糖≤10 mmol/L,根据溃疡面积及培养结果予以敏感抗生素处理。针道口采取酒精消毒,避免感染,并定期更换溃疡面辅料。术后第2天开始提拉,1~2 mm/d,提拉控制在20 mm左右,后10 d实施复位处理。此外,术后4~6周复查X线查看骨窗愈合情况,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并实施动脉造影复查,检查愈合情况。
两组患者均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尿病足足部皮温与疼痛评分,以及愈合时间。
疼痛评分: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疼痛,分为0~10分,10分为剧痛无法忍受,0分为完全无痛,评分越高,疼痛越明显[6]。
该研究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应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实施 χ2检验,应用(±s)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愈合时间为(15.48±5.44)周,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为(12.09±4.66)周,观察组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2.116 5,P=0.040 9 <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糖尿病足足部皮温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表1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尿病足足部皮温与疼痛评分对比(±s)
表1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尿病足足部皮温与疼痛评分对比(±s)
组别 糖尿病足足部皮温(℃)治疗前 治疗后疼痛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0)对照组(n=20)t值P值27.04±0.33 27.09±0.31 0.493 8 0.624 2 31.22±0.54 28.67±0.47 15.929 7 0.000 0 5.11±0.45 5.15±0.47 0.274 9 0.784 9 0.78±0.05 1.98±0.21 24.860 1 0.000 0
糖尿病足属于常见糖尿病难治性并发症之一,由多种因素造成,病因复杂,容易发生溃疡、坏疽、感染等表现,导致患者需截肢处理,且预后不佳,容易死亡[7]。从有关研究报道中看出,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保肢治疗,出现了一些保肢疗法,如游离皮瓣治疗、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等。游离皮瓣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感染风险高。从糖尿病病理机制角度分析,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代谢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与神经损伤,进而出现血管狭窄或堵塞[8],对毛细管壁造成损伤,最终诱发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使得供血不足,为此治疗期间不仅要促进患者患肢获取血供,还要补充营养,恢复血管内皮因子[9],这就对患肢微循环重建提出了挑战。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在重建患肢微循环上有不错的优势,逐渐开展起来,该院也有研究。
在该次研究中将4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治疗后皮温、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在Ilizarov张力应立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缓慢持续牵拉,促进细胞增殖与生物合成功能激发,使得新陈代谢更活跃,利用骨骼合适牵拉应力,调动组织自然的修复潜能,使得骨骼及其附着肌肉与筋膜、神经与血管等同步生长,实现受损组织的微循环重建,进一步促进神经再生,从而治愈糖尿病足及其溃疡[10]。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微循环重建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所致组织缺血与坏死,有不错的治疗作用。不过,这种治疗方案下患者需佩戴外固定架,期间需调整,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患者采取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缓解疼痛,改善足部皮温,而且可以缩短愈合时间,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