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罗书籍交流及其影响

2018-08-07 08:22:16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姚 蘭

唐朝国力强盛,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实力强大的帝国之一。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周边国家纷纷来华朝贡。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新罗、百济、高句丽和日本等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罗是中国的邻国,很早就开始向中原王朝派遣使节。朝鲜半岛三国时期,新罗经常受到百济、日本等国的侵扰,为了摆脱这一现状,积极与唐朝交好。随着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书籍交流活动也开始增加。

一、唐罗书籍交流发生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唐朝采取了开放的文化政策,增加生源,科举取士,这使众多仰慕中华文化之人入唐学习。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都积极鼓励学子赴唐学习。新罗从唐太宗初年开始就派遣了较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是向唐朝派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这些学子为两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新罗坐落于朝鲜半岛的东南部,地理位置偏僻,国土面积狭小,体制不完善,国力较弱,所以与高句丽、百济相比,新罗接受中原文化的时间较晚。[1]新罗在朝鲜半岛三国中实力最弱,经常遭到高句丽和百济的侵扰。为了增强国力,新罗积极建设国家,并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建国初期,新罗没有自己的文字。3世纪中期,汉字已在新罗得到了广泛应用。新罗早在621年就开始向唐朝朝贡,“新罗遣使朝贡,唐高祖派散骑侍郎庾文素到新罗还礼”。625年,遣使册封金真平为柱国,封乐浪郡王、新罗王,两国确立了亲密的朝贡关系。[2]贞观初年,唐太宗设立国学,积极推崇儒学,新罗就派学子赴唐求学。至此以后,新罗多次向唐朝贡。唐玄宗在位时期,留下记录的新罗贡品就有人参、金银、牛黄和海豹皮等。如此频繁的朝贡,也是为了借机向唐朝求取典籍。唐与新罗之间的来往,促进了新罗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唐与新罗书籍交流活动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从唐朝方面来说,其一是唐朝为了稳定边疆,实行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新罗交好,这为两国的书籍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二是中原文化的繁荣,吸引了周边国家来华学习;其三是唐朝的交通发达,共有七条主要道路,前往新罗的路有两条,一条是陆路安东道,另一条是海路高丽、渤海道,如此便利的交通为两国书籍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可能。

从新罗方面来说,其一是新罗经常受到百济、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侵扰,为了改变这种形势,新罗积极向唐朝示好,依仗唐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来保护自己;其二是在朝鲜半岛的三国之中,新罗国力较弱,科技文化落后,迫切需要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和书籍;其三是新罗从3世纪中叶起就开始广泛应用汉字,新罗在东晋之际就向中国王朝派遣了使臣,源源不断地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新罗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近,这就促使了大批新罗学子、僧侣、使节、商人、农民纷纷来唐,他们在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唐朝和新罗书籍交流的渠道与类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海陆交通日益发达,这为中国与朝鲜半岛书籍的流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汉籍流向朝鲜半岛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以中国的输出为主。与前代相比,这一时期从中国流向朝鲜半岛书籍的数量和种类更加丰富。

唐与新罗书籍交流的渠道主要有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两种,前期是以官方交流为主。唐建国以后,新罗以朝贡、献方物、贺正等名义向唐朝遣使126次,唐以册封等名义向新罗遣使34次,共160多次。[3]32新罗使节团携带众多物品来唐,献给唐朝。新罗进献的物品主要有金花银针筒、金、银、铜、人参、朝霞绸等。新罗使节团回国之时,唐朝也会予以回赐。唐赐给新罗的物品主要有绫罗、绢、帛、金器、《道德经》、《孝经》和佛经等。唐朝使节团借出使新罗的机会,经常携带货物到新罗贩卖。[4]由于唐朝赐给新罗的书籍并不多,这远远不能满足新罗对汉籍的需要,使节团便借书籍买卖赚取钱财。官方贸易的往来,丰富了两国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唐与新罗来往频繁,书籍的交流不仅仅限于官方,在民间也很活跃。民间书籍交流主要是通过新罗留学生、留学僧和商人等来传播的。

唐朝文化高度繁荣,外国慕华学子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在众多的国家当中,新罗是派出留学生较多的国家。840年,新罗赴唐的留学生大约有一百零五人,有学者推测,新罗的留唐学生大约有二千多人。[5]441新罗官方留学生入唐的主要方式是跟随新罗以朝贡、献方物和贺正等名义派出的使节团一起同行。825年,新罗派王子金昕入唐朝贡,同行的还有金立之、金允夫等十二名留学生。[6]除了官方派遣的留学生之外,还有很多自费来唐修习的学子,如新罗的崔致远。这些新罗留学生千里迢迢来到唐朝主要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儒家经典,把中国的先进思想带入新罗,推动汉文学的发展。新罗留学生也是汉籍的重要携带者,使中国的史籍传入新罗,这大大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新罗文化的繁荣。

公元4世纪,佛教开始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佛教最先传入高句丽,然后是百济。新罗接受佛教最晚,比高句丽晚了约50年。佛教传入新罗的初期,曾遭到人们的抵制,直到514年法兴王即位后,才承认佛教的合法地位。新罗为了学习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次派遣留学僧到中国。636年,慈藏率十多个弟子到唐朝学法,成为了最早入唐求法的僧侣。643年,慈藏请求回国,太宗应允。慈藏又请赐大藏经和幢幡花盖归国。[7]慈藏回到新罗以后,整顿僧尼五部,修葺佛寺佛像,后来开创了新罗的南山律宗。657年,圆测入玄法寺。武则天时期,圆测深得武则天喜爱。中国佛法传入新罗以后,经过新罗高僧的整改之后,则出现了“五教”和禅宗“九山”。除了上面几名留学僧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新罗僧在中国学习。新罗僧在向唐朝高僧学法的同时,还和唐朝的文人结交。新罗僧人义湘学成归国以后,与义湘交情很好的中国华严宗三祖贤首托人把《华严探玄记》等书送给义湘。新罗留学僧在中国传播了新罗文化,归国之时,又把中国的佛法、儒学和其他书籍带到了新罗。新罗僧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还推动了译经事业的发展。

由于唐朝的开放政策和便利的交通,促使很多新罗学子、农民、僧人、商人和流亡者等来唐。新罗人分布在唐朝各地,如扬州、海州、登州、青州和密州等地。后来还出现了新罗侨民聚居的新罗馆、新罗院、新罗押衙所和新罗坊。9世纪以后,两国的国内局势发生了变化,双方通过使节团进行的官方贸易的次数也逐渐减少。这一时期,民间贸易开始兴盛起来。“在楚州与新罗译语金正南共谋,到密州界留住人家,后来又遇见新罗船客”。[8]482从中可见新罗商人的来往频繁。新罗海上贸易也很发达,还出现了商人垄断集团,比如新罗的张保皋身居高位,掌握着从事唐、新罗、日本三国之间贸易的商业船队,还在山东的文登县有寺院和田地。在两国的贸易之中,除了普通商品以外,书籍也是商人贩卖的物品。在《全唐诗》一书中“槐市”出现了六次,可见唐朝早已出现了贩卖书籍的市场。这种市场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汉籍的传播,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唐与新罗书籍交流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儒家典籍、医书、文学书籍、佛经、史书等。儒家典籍很早就开始传入新罗,648年,真德王派遣文汪与金春秋至唐,唐太宗赐予《晋书》、《温汤》和《晋祠碑》。[2]686年,新罗上表求《礼记》,武则天则命令官员编写《吉凶要礼》一同送给新罗王。717年,新罗派遣王子、大监金守忠赴唐带回孔子十哲及七十二弟子的画像。738年,唐玄宗派邢璹赴新罗,赐给新罗《道德经》等书。743年,新罗又求《礼记》,唐玄宗赐此书和《孝经》给新罗。747年,把国学改成太学监,并设立博士助教传授儒家经典。必修有《论语》《孝经》,选修有《尚书》《春秋》《左传》《礼记》《周易》《文选》和《毛诗》。788年,新罗仿效唐朝实行科举制,设立“读书出身科”。“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很多儒家典籍都在新罗得到了普及。[6]为新罗培养出大批人才,使儒家的君臣、敬天等思想在新罗得到广泛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了确立,在三国的角逐之中更有竞争力。

早在箕子朝鲜时代,中国的医学就开始传入朝鲜。唐朝时期,众多新罗使节、留学生和留学僧到唐朝学习医学知识和制度,当时双方在医学书籍方面的交流繁多。[9]唐朝的医学已经非常发达,太医署下设医、药、按摩、少小(儿科)和耳目口齿等科。692年,新罗效仿唐朝开设学堂,设立了医博士,培养人才,教授《难经》《明堂经》《脉经》《针经》《本草》和《素问》等中国的医学书籍。806—820年,新罗使节朴正言向唐朝的淮南节度使求新编的《贞元集要广利方》,淮南节度使欣然同意。除上述医学书籍外,还有《黄帝内经》、孙思邈的《千金方》、张仲景的《伤寒论》、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王叔和的《脉经》、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王寿的《外台秘要》等。随着唐与新罗在医学上的相互交流,新罗出现了东医学,唐朝也吸收了新罗的医学技术,推动着双方的共同发展。

新罗文学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体。自秦汉以来,文学类书籍也有很多传入新罗,比如《水经注》《淮南子》《文选》《弘明集》等。金大问从唐朝学成归来之后,创作了多部以汉文编写的散文著作,有《花郎世记》《乐本》《高僧传》等。中国词赋类的书籍也曾传入新罗,新罗把萧统的《昭明文选》作为学校的教材,其中包含了很多文学作品。唐朝出现了传奇小说,该文体后来也传到了新罗。《朝鲜民谭集》中“涨潮退潮”和“义犬救主”这两个情节就分别来源于《搜神记》和《风土记》。受唐朝影响,新罗出现了传奇文学的作品,比如《新罗殊异传》,但此书已佚,有一部分内容收录于《大东韵府群玉》和《太平道载》之中。

佛教在新罗广泛传播以后,中国的佛教典籍也传入新罗。643年,慈藏又请赐大藏经和幢幡花盖归国。[7]657年,圆测《解深密经疏》一书广为流传。贞元年间,新罗僧人梵修在唐朝求得《华严经》的新译本归国。[7]从秦汉到隋唐,有很多历史类书籍也都传入新罗,如《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等。

除了上述书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书籍也传入了新罗。在数学方面,682年,新罗在国学机构中设置了算学博士,并以中国南朝祖冲之的《缀经》《三开》《九章》《六章》教授之,由此可以得知,唐朝的数学典籍和四则运算方法也已经传入新罗。[10]在农业方面,有很多中国的农书传入新罗。最早传入朝鲜半岛的书是汉成帝撰写的《汜胜之书》。在音乐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还有《吕氏春秋》《管子》等书也都传入了新罗。在中国书籍传入新罗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罗书籍的回流现象,但数量很少,如薛聪所著的《法华经宗要》和《大乘起信论疏记》等经疏传到了唐朝,得到唐朝名僧法藏等人的关注。[11]220

三、唐罗书籍交流的阶段性特点与影响

1.唐罗书籍交流的阶段性特点

随着唐与新罗政治局势的变化,双方的关系也不断改变,这对两国的书籍交流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唐与新罗书籍交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6世纪—7世纪中期,第二个阶段是7世纪中期—7世纪末期,第三个阶段是7世纪末期—9世纪。这三个阶段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6世纪—7世纪中期,唐与新罗的书籍交流处于逐步萌芽阶段。642年,高句丽盖苏文发动政变,与百济建立了军事同盟,不断地攻打新罗,这威胁了唐朝的利益,唐朝公开支持新罗。新罗也开始积极引入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双方的书籍交流活动开始。书籍传入新罗的途径主要是以唐朝赐书的形式为主,这一时期传入新罗的书籍主要是佛经和儒家典籍,但是传入书籍的数量较少。其中有史书记载的是唐朝赐予的《晋书》《温汤》《晋祠碑》《大藏经》等少量书籍。

7世纪中期—7世纪末期,唐与新罗的书籍交流处于停滞阶段。669年以后,唐朝希望把高句丽和百济纳入羁縻体制中,新罗则想统一朝鲜半岛,双方矛盾激化,战争爆发。唐朝把安东都护府迁往辽东以后,唐与新罗的关系才开始缓和。政治上的激烈冲突使得双方的文化交流也随之中断。

7世纪末期—9世纪,唐与新罗的书籍交流处于繁荣时期,书籍传入的途径多种多样,不仅有官方交流,还有民间交流。此时传入新罗的书籍有儒家典籍、佛经、医学书籍和文学书籍等,传入书籍的数量较多,如《礼记》《吉凶要礼》《论语》《左传》《明堂经》《脉经》《水经注》和《淮南子》等。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唐与新罗的联盟关系更加紧密,双方往来不断增加,书籍交流也更加频繁。

2.唐罗书籍交流的影响

唐与新罗的书籍交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书籍的交流对两国的多个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有力地促进了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唐朝稳定的边疆环境和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两国的书籍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书籍的交流使唐朝与新罗的关系更加紧密,唐朝有了坚实可靠的盟友,新罗则依靠唐朝强大的军事实力,最终统一了朝鲜半岛。其次,唐朝文化的繁荣发展吸引新罗派人来华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书籍的交流推动了汉籍的传播,随着医学、算学、宗教、农学等书籍的传入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再次,儒家学说的地位在新罗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吸引众多新罗学子纷纷来华学习,为新罗培养出大批儒学人才。他们归国后,编纂汉文书籍,成为汉籍的宣传者,使儒家的君臣、敬天等思想在新罗得到广泛传播,并进一步推动两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最后,它还推动了汉文学的发展。伴随书籍交流的频繁,阅读汉籍在新罗非常流行,诞生了一大批汉文学作家,比如强首、良图、帝文等。唐与新罗的书籍交流,推动了双方的友好往来,增强了新罗的国力。

综上所述,唐朝是科技文化发达的帝国,新罗则是一个落后的小国,这也就决定了书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