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凌云 饶俊平 廖伟锋 龙玲#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甲状腺毒症是指任何原因引起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甲亢表现,其中可包括多种神经系统疾病[1]。而甲状腺毒性脑病是一种严重类型的甲亢神经系统损害疾病,常与甲亢危象并存,临床罕见,易误诊为各类感染性脑炎和急性脑血管病。甲状腺毒性脑病患者没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现报道1例于我院就诊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1.1 发病情况患者,男,18岁,因“发热 2 d,加重伴意识障碍半天”于2018年1月2日入院。既往有“多食、消瘦、心悸”病史约1年,未做诊疗。
1.2 入院查体体温 37.3℃,脉搏 100次/min,呼吸 21次/min,血压156/81 mm Hg。神志呈浅昏迷状,查体不合作,时有烦躁不安。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鼻唇沟对称,伸舌不配合,四肢肌张力稍高,肌力检查不配合,粗测大于等于4级,双上肢腱反射减低,下肢腱反射正常存在,感觉检查不配合,双侧Babinski’s征阳性,面部及四肢间有抽动。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1.3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入院头颅CT结果未见明显异常。2018年1月3日甲状腺激素:T-T3:5.55 nmol/L↑(正常值 1.34~2.73 nmol/L),T-T4:301.6 nmol/L↑(正常值 78.38~157.4 nmol/L),TSH:0.01 μIU/mL↓(正常值 0.34~5.6 μIU/mL)。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83.20 IU/mL↑(正常值 0~9.0 IU/mL),2018年1月3日行腰穿,脑脊液压力为210 mm H2O,脑脊液常规:WBC:1×106/L,单核比例:98%,多核比例 2%;脑脊液生化:蛋白:0.18 g/L,氯 133.0 mmol/L↑,糖 4.09 mmol/L。2018年1月14日复查腰穿未见明显异常。2018年1月10日头颅MRI+MRA+增强结果:双侧半卵圆中心异常信号影,考虑脱髓鞘改变;脑动脉未见明显异常;脑内静脉未见异常(图1)。
图1 头颅 MR(2018年 1月 10日) A:T1;B:T2;C:T2FLAIR;D:DWI;E:T1增强。双侧半卵圆中心见对称性斑片状异常信号影(箭头所示),T1呈稍低信号,T2呈稍高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边缘不清,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
1.4 诊断、治疗及随访患者青年男性,急性起病,有发热及意识障碍,考虑病毒性及细菌性脑炎可能性,且病情进展快,入院后予经验性抗病毒(阿昔洛韦0.5 g静脉滴注每8 h一次,利巴韦林 0.5 g静脉滴注,每天 1次,共 1 d),予地西泮镇静和退热等对症处理。于2018年1月3日病情加重,出现高热伴心率明显加快,转ICU进一步诊疗,结合检验结果考虑甲亢危象可能,ICU予丙硫氧嘧啶片(PTU)、普萘洛尔片、激素(甲泼尼龙80 mg静脉滴注,共1次)、抗病毒(阿昔洛韦0.5 g静脉滴注每8 h一次,共14 d)、抗感染(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2 g静脉滴注每12 h一次,共2 d)等治疗,患者后神志逐渐转清,2018年 1月6日神志清楚后再次转我科进一步诊治。转入时患者诉四肢无力,右侧明显,有行走困难。转入查体: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 5-级,右侧 Babinski’s征阳性,左 Babinski’s 征阴性。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包括(NMDA 型)抗体 IgG、(AMPA1 型)抗体 IgG、(AMPA2型)抗体 IgG,)、(LG1)抗体 IgG、(CASPR2)、抗 GAPAB 受体抗体IgG均阴性,血和脑脊液寡克隆带阴性,脑脊液疱疹病毒DNA测定阴性。诊断考虑为“甲状腺毒性脑病”。继续给予丙硫氧嘧啶、阿昔洛韦、普萘洛尔,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高压氧及康复支持治疗,症状好转,患者于2018年1月22日办理出院。患者出院时能自行行走,返院复诊时查体提示肌力正常。复查头颅MR显示半卵圆中心的病灶较前明显减少(图2)。
图2 头颅 MR(2018年 3 月 19 日) A:T1;B:T2;C:T2FLAIR;D:DWI;E:T1增强。对比旧片,双侧半卵圆中心见对称性斑片状异常信号影(箭头所示),T1呈等信号,T2呈稍高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边缘不清,DWI呈稍高信号,病灶范围较前缩小,T2信号较前减低,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
甲状腺毒性脑病最常见的原因为甲亢,常见诱因为病人自行停药或出现甲亢症状不重视至延误病情;起病可急可缓,也可合并或不合并甲亢危象;患者常存在甲状腺毒症症状,伴有神经系统及精神症状,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可呈多样性,但无特异性,常见症状为烦躁、焦虑、失眠等,可有一侧肢体无力等神经定位症状,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呼吸循环衰竭,部分表现为甲状腺毒性肌病,可表现延髓麻痹,也可表现肌无力和萎缩[2]。甲状腺毒性脑病的诊断依据是:①有甲亢或甲亢危象的临床表现;②T3、T4升高的实验室证据;③有神经系统局限性或弥漫性损害的证据;④抗甲亢治疗有效。
甲状腺毒性脑病的鉴别诊断,①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病程较短,往往有前驱病毒感染;甲状腺毒性脑病有甲亢的表现,按病毒性脑炎治疗无效,抗甲亢治疗有效;②急性脑梗死:甲状腺毒性脑病常见于年轻者,脑梗死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甲状腺毒性脑病常无脑血管病易患因素,头颅CT和MRI所见病灶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病灶范围不符合血管供血区分布,按脑梗死治疗无效。③桥本脑病:桥本脑病可有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有甲状腺抗体阳性,对激素治疗敏感;④自身免疫性脑炎:该病有脑炎症状和脑脊液相关抗体阳性,须免疫治疗[3]。
本病例患者有如下特点 此患者有发热、一侧肢体无力、神志不清等症状。查甲状腺抗体阳性,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故起病初始按临床上常见的病毒性脑炎进行诊治,经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情进展,不支持病毒性脑炎诊断。磁共振提示双侧对称性的病灶,所见病灶信号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病灶范围不符合血管供血区分布,按脑梗死治疗无效,亦不支持脑梗死诊断。患者有甲状腺抗体阳性,未经足量激素治疗病情即明显好转;不支持桥本脑病的诊断。患者予抗甲状腺治疗有效,综合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符合甲状腺毒性脑病的诊断标准。甲状腺毒性脑病的影像学改变无特异性,经查询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头颅CT和MR上可为单侧皮层和白质病灶,双侧皮层和白质病灶(可对称或不对称,多数不对称),胼胝体病灶,或脑膜炎改变,而某些患者无颅内病灶[3-9]。因此以双侧对称性脑白质变性为影像学特征的并不多见,仅累及半卵圆中心的病例国内未见报道,因此该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较有特点,丰富了该病的临床信息。
甲状腺毒性脑病治疗以抗甲亢治疗和激素治疗为主,患者易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及时的对症支持治疗非常重要。提高该病的认识可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及时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并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