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2018-08-06 19:35包明青
智富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背景人才培养互联网+

包明青

【摘 要】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相关部门认为关于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问题越来越重要。本文从“互联网+”背景下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出发,详细介绍关于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和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希望创新关于校对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并为有关人员提供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人才培养;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为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在革新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变革。近些年政府不断加大校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重点培养有素质、有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关于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效果,但是在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方面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一、“互联网+”背景下关于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传统出版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能够在社会上得以生存,传统出版业选择与互联网行业合作,通过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来推动自身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加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劳动者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根据近些年的招聘形势来看,以IT行业为代表的互联网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对于校对人才的需求却逐年下降。这些现象表明,互联网行业正在崛起,学术性人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校对人员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对于企业不断变化的要求,实用型人才目前十分紧俏。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转变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校对人员学习的内容,并且与新时期的培养人才目标接轨。因此,想要在互联网+时代得以长久发展,关于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二、“互联网+”背景下对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一)更新先进的发展理念

当今社会,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创新能力,关于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校对人员的创新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工作能力。“互联网+”背景下,出版行业想要取得长久发展,培养出优秀的校对人才,需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更新发展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重视校对人员在出版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出校对人员的作用,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大多数出版社中,校对人员的工作方式十分刻板而单一。而网络科技的出现是出版行业需要进行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原因。出版行业在发展中只有理论实践两手抓,优化校对结构,才能逐步提高校对质量。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员需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并将其有效衔接起来。出版社的人才培养只有建立在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效提高改革的效率。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行业整体的格局,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在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注重培养校对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为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大融合的需求,出版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培养多样化、应用型的校对人才。

(二)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在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重点需要围绕创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出版行业的日常活动需要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目标,并且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构建出校对人员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出版社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本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校对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对人才要求愈来愈高,尤其是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尤为重视。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版行业必须转变观念,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成功的出版社想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在人才模式培养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行业与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

三、“互联网+”背景下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借助现代化技术

科技的不断进步进一步推动了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出版社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互联网思维渗透进人才培养的建设中。作为拓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因为自身开放性的优势优化了校对人员的工作方式。因此,出版社在进行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当下现有的资源提高校对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并且引导校对人员增加对计算机的运用,从而提高校对人员的工作效率[1]。

(二)注重全面化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个性化思维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出版行业也越来越重视校对人员的全面发展,并且根据校对人员的特点进行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的创新。新时期下,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都需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注重校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发展对于出版社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促进作用。每一名校对人员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同,每个人的性格与工作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接受新知识的时候接受程度也不同。要想提高校对工作的有效性,出版社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視校对人员的作用,实现全面化发展。在传统的模式中,校对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单一乏味,并且在发现原稿政治性、思想性等问题方面能力薄弱。因此,出版社在革新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需要重点培养校对人员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由于互联网行业的不断扩展,一大批新型岗位层出不穷,这对提高校对人员力量的储备十分不利。因此,注重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校对人员的综合能力是出版社目前的主要改革任务[2]。

(三)提高校对人员的心理素质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深入,互联网背景下,一部分校对人员的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由于受到整个社会行业大变革的影响,一些校对人员认为自己的校对工作前景十分渺茫,因此会有转行的想法。这种想法导致出版行业的校对人员流动过于频繁,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加之出版社在人才储备方面没有准备充足,一旦有校对人员离职,很容易导致校对职位的空缺。因此,出版行业想要长久发展,最重要的是解决校对人员频繁流动的问题,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变革中注重加强对校对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个合格的校对人员需要具备如下心理素质。第一,对工作的专注投入。校对工作对于工作者的专注程度要求十分苛刻。在进行校对稿件的过程中需要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于稿件之中。因此,提高校对人员的专注程度对于提高校对人员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养成求真好学的心理。要想不被时代所抛弃,校对人员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充实自身的知识库,从而提高校对人员的心理素质[3]。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出版社对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对于推动出版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时代在不断发展,关于校对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重点培养校对人员的综合能力是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主要内容。出版社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校对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提高校对人员的心理素质等方式不断革新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提高校对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殷三,彭姗姗,赵红.“互联网+”背景下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以高职版面编辑校对专业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4(03):91-94.

[2]周远成.现代校对人才内涵及其修养——出版质量把关的本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1):133-140.

[3]刘敏.高职层次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出版与印刷,2013(01):39-41+46.

猜你喜欢
背景人才培养互联网+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