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怡萍
【摘 要】大学应届毕业生需要面临诸多问题,本文运用任务中心模式的方法,以一名大学应届毕业生为个案,充分发掘案主的优势,最终帮助案主走出困境。关键词:应届毕业生,任务中心模式,个案社会工作
【关键词】任务中心模式;社会工作;大学应届毕业
一、绪论
大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必然会带来心理和生活上的剧烈变动。而作为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情感冲突以及角色转化等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容易引起心理障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任务中心模式的概念和界定
为了解决社会工作服务中效率低下的问题,学者们开始研究如何提升服务效率。1972年雷德和爱泼斯坦合著的《任务中心个案工作》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任务中心的概念。
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是:“(1)强调案主自身的能动性,相信案主具有解决问题的能为与潜能;(2)目标是案主的问题而非案主自身,根据问题所设立的任务是具体的、有限的;(3)人的生活与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当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问题。”
问题的界定:任务中心模式对问题的有明确的界定。问题必须案主认识到并承认的,案主认为自己需要解决并且有能力解决的才能作为问题。
案主的界定:任务中心模式注重服务对象的自我能力。如果案主处在失智、缺乏自我决定能力的情况下,则不符合该模式。
任务的界定:任务需要充分考虑案主的需求、能力等方面因素。
三、大学应届毕业生案例分析
(一)案主背景资料
张某,男,24岁,为西安某一本院校的大四学生。张某的父亲在张某大二的时候突发疾病去世,家里只剩下母亲和正在上高中的妹妹,经济来源靠母亲打工来维持。随着学校秋季招聘的进行,张某投递了许多简历,但都没有找到想要的“好工作”,因此张某准备考研,但得到了母亲的反对。张某的舍友有的找到了大企业的工作,有的准备考研,只有张某还没有着落,张某内心很焦急。由于复读过两年,其女朋友目前已经毕业,收入稳定,但是近来两人矛盾增多,经常吵架。最近张某迷恋上网络游戏,整日逃课呆在宿舍玩游戏,经常一玩就是一个晚上,舍友对其意见很大,张某不得不去校外网吧打游戏。由于家里给钱有限,张某经常手头拮据,没有钱吃饭。近来张某发现自己大把掉头发,经常会头晕头疼,而且心情烦躁,脾气暴躁等症状。
(二)案主问题分析
第一,生活方式不健康。案主经常通宵打游戏,白天睡觉。由于生活费有限,经常一天只吃很少的东西,省钱去网吧,导致身体出现掉头发、头疼和營养不良问题。
第二,没有合理的毕业规划。案主对未来充满迷茫,不知道毕业后何去何从。
第三,情感问题。案主与女朋友近来争吵越来越多,感情出现问题。
第四,不合理的宣泄方式。案主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等一些非理性情绪和行为,并且为了逃避现实压力,把自己沉浸到网络的虚幻世界中。
(三)个案介入目标
第一,帮助案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寻找合理的宣泄方法
第三,引导案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自己。
第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社会支持。
四、大学应届毕业生个案介入
(一)第一阶段(建立关系)
第一次会谈,社工认真倾听了案主的服务需求,鼓励案主宣泄心中的压力。案主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也有强烈想要改变的欲望,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社工和案主一起分析案主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罗列出主要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排序。第一次会谈中,由于案主有强烈改变的欲望,因此能够容易建立相对信任的关系。
(二)第二阶段(初步改变)
第二次会谈,社工向案主建议从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开始。首先,和案主一起在纸上写出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及其危害。其次,案主自我对照不良习惯带来的影响。最后,社工同案主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在会谈结束前给案主留有家庭作业,每天按照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来生活。
(三)第三阶段(自我认知)
会谈一开始社工就了解案主遵循时间表作息情况,案主表示刚开始执行起来很困难,但是每天坚持下来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习惯。社工对案主的努力进行赞赏并鼓励案主继续坚持下去,案主开始有自信心,改变的动力更强。会谈中,社工对案主进行职业测评,给案主建议了合适的职业方向,并向案主解释工作没有好坏之分,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只有踏踏实实的做,都能做出一番成就。案主也意识到自己的技术水平距心目中的工作还是有差距的,最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最后,社工给案主布置家庭作业,即制定合适的工作目标,并找出自己与工作之间的差距。
(四)第四阶段(情绪管理)
会谈开始,案主向社工展示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标,但是距离这个职位仍需要学习相应的技术知识。社工鼓励案主努力学习技术知识,争取在校园春季招聘上被录取。
会谈中间,社工第一步直接向案主解释ABC理论的基本原理,使案主了解其思维方式、所持信念是不合理的。第二步,使案主明白其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导致,案主应对此负责。第三步,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帮助案主认清自身信念不合理性。最后,帮助案主改变不合理信念,以理性认知代替非理性认知。会谈结束后,社工给案主布置家庭作业。案主每天记录下自己的非理性情绪,并用理性认知代替非理性认知的过程。
(五)第五阶段(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会谈开始前,案主向社工展示自己每天记录的情绪认知改变表,并表示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和改变。会谈中,社工向案主解释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并与案主一起绘制社会支持网络图。通过社会支持网络图,社工与案主一起讨论案主的社会支持情况比较弱。社工向案主讲解了沟通的要素以及技巧,尤其是对于男女两性差异在思维上的不同,建立起与女朋友和母亲之间的有效沟通。社工鼓励案主多参加一些运动活动,多认识朋友更加丰富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六)结案阶段
社工与案主共同回顾了每一次会谈的内容以及案主的成长。案主已经建立了基本合理的生活方式,与女朋友、母亲和朋友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运动也结交了不少好朋友,也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身体恢复健康,每天觉得充满了希望。对于结案,案主表现出一些离别情绪,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达成目标,应该继续进行到找到工作为止,但社工经过评估,认为已经可以结案,并对案主的改变和进步进行鼓励和肯定。通过结案后的联系,帮助案主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行为,使之内化成为习惯,巩固案主已经取得的进步,增强案主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
五、反思总结
(一)任务中心模式作为一种实务模式仅向社工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理念,而并未提供服务方法。在具体的介入中,需要多种方法有效整合,本文中运用了理性情绪治疗法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法等等。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是多而复杂的,往往多种问题纠缠在一起出现,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评估,抽丝剥茧,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灵活的使用不同方法。
(二)该地区学校社工非常少,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说过社工,在遇到问题时更不会找社会解决问题。有的学生把社工与心理咨询师混为一谈,因此学校社工与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的区别应该得到凸显。
(三)由于经验有限,社工在介入的过程中方法和技巧仍显不足,在使用理论方法时,社工的解释更偏理论性不利于案主理解。在使用沟通技巧时,对澄清、聚焦等技巧使用不够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