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摘 要】建设“浙派民居”热点下,选取其代表性浙东宁波地区,沿湖沿线且相对集中保存完好的东钱湖三村落(陶公村、莫枝村、韩岭村)作为案例村落。并通过写生过程中所见村落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性提出从绘画视角,以实地写生作品为实例,用构图、肌理等概念去分析传统村落肌理的特点,希望对后续传统村落修复和保护提供思路。
【关键词】村落肌理;绘画视角;浙派民居
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有因缺乏有效“认知”和“延续”传统村落肌理的形态,导致传统村落肌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存在因变异消亡的问题。笔者在东钱湖写生过程中发现,村落修复墙面项目对比图如下。虽美感不能一概而论之,有人喜欢干净整洁白房黑瓦,有人喜欢岁月流逝的漏雨痕迹,但我想村落的修复不应只是简单的粉刷。小到地面墙面的肌理,大到村落街道纹路布局的整体肌理,都反映了当下传统村落的特征和形态。
(东钱湖陶公村东北沿湖民居前后对比图2015年)
故结合写生历程,以绘画视角作为研究点切入,从村落肌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出发,以宁波东钱湖三村落(陶公村、莫枝村、韩岭村)作为研究的案例。通过实地写生,比较作品图例中村落肌理的特征与绘画的特征及内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传承和保护的思路。
一、村落肌理的概念
村落肌理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俯视所呈现的图形来看,在不同尺度不同比例的观察范围下,表现出的组合图形规律、清晰度与质感完全不同。在本研究中,对乡村聚落肌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种体系:
宏观街道体系:村落中自然形成的或者规划的河流与街道体系构成的村落肌理,细小街道组织划分,村落的肌理脉络形成肌理走向。----面。
院落布局:人们在区域中通过建造房屋院落,形成村落的肌理形态,如建堂前排屋的形式、屋前长廊的样式等。---线。
微观局部肌理:微观墙面漏雨痕、街道鹅卵石、瓦片纵横门前溪流等呈现的不同程度上不同质感的肌理。---点。
二、绘画视角下村落肌理特征及内涵
肌理是“符号学”的一种特征,其构成要素,呈现于二位平面出现强烈的符号化。这些符号化元素,可归类为绘画视角中的“点、线、面”等元素,从这一视角展开分析古村落肌理的特征及内涵:
点:古村落点的元素特征,可以从微观、典型、均质去分析概括,微观如漏雨痕迹的发霉的斑点;典型江南水乡的青砖白瓦;均质的依水而居的鹅卵石街道。体积小、分散的“点”状,有序的形成图形,是构成古村落肌理最基础的视觉形式,也是最基础的肌理特征符号。
线:线是村落肌理中最具动感的元素,是联系点和面的纽带。因东钱湖村落地势错综、建筑久远等,线元素呈现层次分明、虚实变化、清晰完整的特点,反映了浙派民居所特有临水街巷的特征,如挑檐、排屋、长廊等样式。
面:面是以院落为单位的肌理细胞,主要作用于构成古村落“体”的分区与填充,构成了村落的院落和街区。面的表象更加立体直观,如微观点的集合呈现的斑驳的墙面、鹅卵石面状的街道、灰瓦房顶面的构成,如线的集合构成浙派民居特有的面的形态等。
三、肌理保护的延续和对策
观东钱湖三村落应侧重于发展旅游产业,挖掘旅游产品卖点,而历史的传统村落就是东钱湖三村落得天独厚之处,因此古村落修缮过程中,应遵循保护和延续古村落的肌理。课题开展研究过程中,正直韩岭古村落开发项目建设,以开发过程中所体现的保护村落肌理为例,总结修缮过程中的几点原则:
(一)保持浙派符号提炼肌理---点
绘画视角下,点是最基础的元素,其单个的点有吸引视线的效果,有序的点形成线装或者面状的集合,给人平稳、安静的感觉。如屋顶青瓦点的集合、鹅卵石点的街道;自由化、非规律性的点排列,又会给人丰富、涣散、平面的感觉,如墙底基石、墙面瓦片點的肌理。点形态的多样,有序或自由的排列都给人不同的美感。
村落修缮过程中,应注重取舍提炼浙派元素符号,选取最能体现村落特色的点元素,加以保护、延续和展开,如东钱湖韩岭村,因其地理位置的地处原采石场,其代表性碎石瓦片形成特有的视觉美感,村落北首新商业区建筑设计就强化了点元素肌理符号,极具现代感又不失古村落的风貌特征。
(二)保持传统风貌编织肌理—线
古村落图象中线的形态,有直线、曲线、不规则的线等,因方向、粗细、形态构成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如廊柱的粗细、屋檐曲线的变化、斗拱线的集合等,都反映了古村落特有的风貌特征。
保持传统风貌线肌理的编织,是将木质廊柱、堂前屋檐、民居斗拱等线的肌理,进行有序的编织合为一体,关注和协调整体的形态、尺度、肌理、材料之间的关系,注重线的虚实变化、韵味的营造等,使古村落呈现传统风貌特有的美感,韩岭村修缮过程中,大到新老街区线状的划分,小到仿古建筑线的编织,都遵循保持传统风貌原则。
(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肌理--面
面,作为古村落“体”的外表,即是肌理点的放大,又是编织线封闭的构成,应遵循点线肌理的修旧如旧原则。村落肌理整治中,应探寻村落肌理面的“原型”,通过旧的原型来指导新村落的整治,选择保存较好老建筑作为样板。参照原型进行适当的修剪,呈现古村落面的原始肌理。如韩岭村开发过程中,老街的留存和修缮,不做过多主管设计保持原貌,新开发商业区参照古建筑建设,明确的区分新建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注重不同建筑面的协调,建筑风格上提取传统面的肌理特征,将其融入建筑设计中,呈现出古村落新的面貌。
四、总结:绘画视角出发,延续传统打造“浙派民居”
东钱湖古村落的肌理,以院墙为边界,建筑的实体与院落的空间虚实组合,形成本土风貌特色形体特征,营造出特有的建筑意蕴,其建筑与环境之间面的与暗、线的虚与实、点的分与合的关系,以及建筑灰瓦、廊轩、梁架等所呈现出来乡土肌理特征,都呈现浙东所特有的建筑意蕴。古村落修缮过程中,应从绘画视角出发,提炼点元素、编织线肌理、修如旧的面,进而延续传统打造“浙派民居”体。
【参考文献】
[1]韩建华.乡土建筑之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宁波东钱湖陶公村为例.《华中建筑》.2015年7期
[2]张建忠,刘家明,柴达.基于文化生态旅游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后沟古村为例.《经济地理》.2015年9期
[3]于鲸.东钱湖传统民居形态及整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潘俊杰.浙江省宁波东钱湖下水村景观设计.深圳大学.2017年
[5] 孙亮,何依.基于生产方式的传统村落肌理研究——以宁波市东钱湖殷湾村为例.《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