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芬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巨大威胁。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路径风险进行总结,并从科学技术研发强化、提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加强传统文化的辨别、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管理四方面,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路径风险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路径;传统文化
前言: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过程中,掺杂着民族的智慧与文明结晶,是将人民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基础所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上,对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我国文化生态出现了大幅度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了新的冲击,同时还伴随着一定的乱用情况,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路径风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保护效率,对保护模式进行了创新,并促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但由于该类保护措施属于新兴手段,在应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风险问题。
(一)数字化技术风险
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录入和采集。在当前科学技术的使用上,还无法确保整个采集和录入过程不会受风险因素的影响,甚至还会出现信息采集不正确等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在采集技术的选择上,我国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其进行统一,各个数据库之间还存在不兼容等情况,难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全面共享。在信息得到有效存储之后,相关部门并没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访问的有效连接,最终导致信息出现错误情况。在数字化技术制作过程中,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软件为依托。由于IT行业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得到稳定的保护周期。另外,由于软件的更新,人们还需要增加一定的费用投入,保护成本较高。
(二)知识产权风险
由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从而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知识产权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具体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过程中,原有的知识产权信息也会出现大范围流失。另外,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者对数字化保护技术进行利用时,与传统保护方式相互矛盾,还有的地方政府以保护为名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到各项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实现深入开发和利用。在这种功利性目的影响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的矛盾问题愈加严重,甚至还会对自身价值产生严重影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路径风险的优化对策
(一)科学技术研发强化
在数字化技术使用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遗产信息库的全面建设。首先,在相关科学手段的建立下,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信息进行有效确定,如图形符号、时代特征等,这些因素均属于民族文化基因范畴,为后续文化传承與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在图形特征和语义特征的利用上,可以对新形式的图形图像检索方式进行建立,提升查询工作的准确性,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库得到充分应用。其次,对合理的数据库进行选择,在信息存储时,人们需要提升对数据库的开发力度,在实现数字化信息领域共享的同时,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定位。最后,对信息采集标准进行建立,在信息录入过程中,应该对其准确性和完整性提供保障。例如,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国内外最先进的录入标准进行借鉴,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体系与我国发展特征相符[1]。
(二)提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的规定内容,当相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录入和采集时,需要对具体的信息内容进行全面保护,避免出现信息泄露事件。与此同时,还要站在法律角度,对相关保护内容和方式进行有效宣传,提升工作人员和民众的法律意识。在数字化技术实施上,还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保护单位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确保整体保护意识得到全面提升。由于保护力度的全面提升,相关信息泄露和扩散事故得到避免,降低了知识产权侵犯事件的发生概率。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辨别
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信息辨别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以原生态保护为主,还要对“以我为主”的保护理念进行践行,并对保护方式进行创新,将原本的保护目的作为永恒不断的主题,决不能由于新时代特征的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破坏和肢解。总的来说,任何形式的信息篡改,均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践踏。因此,人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鉴别,避免数字化路径风险的出现。
(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管理
整体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古老的存在形式,赋予了文化新的生命力。在历史发展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千年流传,但在看似不变的状态下,在新时代中却焕发出新的活力,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追捧。因此,在原有保护措施基础上,人们需要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管理力度,避免被动保护现象的出现。受数据化保护措施的影响,人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数据转变成数据库之中的重点内容,可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并根据人民群众的具体消费行为和消费变化对相关项目进行设计,还可以将网络舆论数据变化规律总结,掌握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这样一来,相关部门便可以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民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2]。
总结:综上所述,数字化路径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不可逆特点,从而帮助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纠纷事件普遍存在,对相关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渐完善,再加上保护意识的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将会得到推动,促使保护措施得到全面创新。
参考文献:
[1]罗婉红.寻根传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蹈学术史的回顾与评述[J/OL].民族艺术研究,2018(02):173-182
[2]管恒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探究[J].艺术评鉴,2018(02):168-16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