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晶 王希杰
摘要:阿里巴巴在旗下的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平台“闲鱼”中率先设置了“中国非遗传承鱼塘”,并上线了千角灯、龙舟、麒麟在内10余种东莞非遗技艺。随后,全国范围内所有非遗技艺,都可以通过闲鱼平台“亮相”,让非遗不在“闲置”,与全球爱好者所共享。通过“中国非遗传承鱼塘”,传承人们借助闲鱼平台现有的用户资源和平台优势,自由展示技能与作品,增加作品的售卖渠道。还可以增加人们对非遗的认识,吸纳潜在的非遗传承人群。“中国非遗传承鱼塘”不仅向全球人民展示了东莞传统非遗技艺,而且还搭建了濒临失落的手工艺与购买者、传承者之间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互联网;闲鱼;非遗;传承发展
一、互联网传承非遗技艺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悄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就是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带来了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大变革。非遗技艺由于传承人少、产品难以推广等问题而有些式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非遗技艺找到了”触网“的方式,在”互联网+非遗“中焕发出别样的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相结合,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非遗传承的创新之路。
二、互联网传承非遗技艺的特征
(一)文化的传承。
互联网对非遗技艺的传承,首先体现在对其文化的传承。”互联网+文化“已经进入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也成了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互联网+非遗“无论从大背景、大前提和大趋势,还是从文化实践层面来看,都将大有可为。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形式认识到不同种类的非遗技艺,以及每一种技艺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闲鱼”二手交易市场中“中国非遗传承鱼塘”,就上线10余种带有东莞文化特色的传统非遗技艺,网民们可以通过这个鱼塘,增加对东莞地区非遗文化与地方习俗的认识。非遗传承者们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不同地区的技艺爱好者们进行切磋与交流,让非遗技艺活态的传承下去。
(二)技艺的尝试。
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促进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互联网让非遗技艺走出”隐在深山无人识“的困境,也增加了传承人展示及售卖自己作品的渠道。互联网改变了非遗技艺的商业模式,网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形式,认识到不同种类的非遗技艺,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非遗技艺去不断进行尝试。在”中国非遗传承鱼塘“中,就有各种非遗技艺的成品和原材料进行售卖,网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购买。
(三)思想的创新。
“互联网+非遗”这种创新的思维方式的提出,足以证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墨守成规只会加速非遗的没落。现在,互联网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跨界,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看,通过互联网可以与众多非遗传承人们以及非遗爱好者们进行线上交流与合作,增收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创新力;从非遗爱好者们的角度来看,除了可以足不出户观赏到众多非遗项目美轮美奂的影像资料和创作过程之外,还可以通过APP进行创作体验,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非遗项目,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习的乐趣。
(四)人才的吸收。
人才是非遗传承中的重点,吸收新鲜的血液是非遗传承永葆活力的药方。
随着“互联网+非遗”模式的运营,非遗通过互联网,被家家户户人所知晓。带来的订单数量越来越多,同时手工艺人的收入也随之提高。手工艺人收入增加以后,就会扩大手工规模,这就扩大了传统手工艺传承的规模和路径。同时手工艺人收入的提高,还可以吸引一部分年轻人投身到手工艺行业,这就解决了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三、互联网传承非遗技艺的模式
随着高速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自媒体也随之越来越热门,微信和微博因其方便、快捷、成本低、互动效果好等特点成为了自媒体中传播力度最强的两大方面。自媒体通过“微传播”,将看到的非遗技艺传播出去,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最终汇聚成传承非遗技艺的汪洋;直播团队是既自媒体产生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更加优质的直播环境面向大众,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微传播”。如光明网、斗鱼直播团队在2017年走入湖北、安徽、浙江等14个省份,深入非遗文化发源地,走访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推出移动直播30多场,向网友们展示了包括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在内的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直播总覆盖观看人数近3000万;APP移动客户端是新兴的线上互动工具,如“哇陶”、“手工客”等,用户们在线选购手工艺品的同时,还可以在线制作属于自己的手工艺品,这样既保护了濒临失传的非遗手工艺,还可以发掘个性化、生活化的年轻匠人作品,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随着苏绣、油纸伞、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戏等非遗技艺不断出现在手游《寻仙》中,非遗与互联网找到了新的结合模式,将非遗技艺与网络游戏结合起来,使游戏更加具有历史感的同时,科普非遗知识。
结语
阿里巴巴与东莞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的合作,就是搭建了一条网民与非遗技艺交流互动的平台。互联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宣传,还体现在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未来,伴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展以及各项政策的推行,将信息化社会和现代技术的运用与非遗传统民间工艺相结合,從而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精神从现代化的形式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非遗传统民间文化的瑰宝才会生生不息,永续流传
参考文献:
[1]“非遗+互联网”助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N].王渝.中国艺术报.2016-09-21(005).
[2]古老非遗与新媒体可以融合[N].宋凯.中国文化报.2015-06-29(002).
[3]非遗借力“互联网+”谋发展[N].边思玮.中国文化报.2015-07-23(001).
[4]互联网+非遗 够潮够时尚[N].王嘉.成都日报.2015-09-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