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辉
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外语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基于建构理论针对现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课教学理念,并探讨了有效的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旨在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新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建构理论;互联网+;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在此大环境下,外语课程的建设、改革与创新、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亟待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翻译课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英语思维
很多学生在英语翻译时,普遍存在用汉语的思维习惯翻译,不能从英语的语句环境来全方位翻译,经常忽视英语的语态和时态要求,导致译文失去原文原有的背景因素。例如,英语语句重视时态的变化,常常会用到被动语态,而汉语语句不注重时态要求,在时态方面比较模糊。学生习惯汉语语态模式的思维,在英语翻译时就容易在语态和时态方面出错。另外,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严不足,当面对一些相近词和固定搭配时,容易混淆,出现词汇乱搭配的情况。在英语长句转换为汉语短句方面容易出现翻译错误。
(二)教学内容和模式落后
目前高校的翻译教材注重翻译标准和技巧,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实用性。教学模式单一,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点评的“结果对比”模式上,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学生缺乏实践的平台,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缺少翻译教学的实践平台,学生的翻译技能缺少好的训练,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英语翻译得到的重视不够
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还是围绕考试进行的,翻译题型在英语等级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少。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高校未能给予翻译课程足够的重视,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时无法满足翻译教学的需求,导致翻译教学水平低下,师生出现消极应对的心理,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念
(一)有效利用互联网
生活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正面临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挑战,共享特性带来了语言行业的巨大变革,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语言生态圈,同时对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讲实际翻译工作与课堂教学结合,在课内、课外创建真实的翻译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讲授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本身的经验和知识,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此理论强调情境、意义建构、协作沟通和知识的相对性等,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主动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真实情境与问题解决、社会沟通与协作。建构主义理论对改变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起到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理论和翻译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核心词升级为“情景设置、转换与交流、搜索与选择、创新与意義建构”。我们可以有效利用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对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在恰当的文本情境下,有效利用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鼓励学生搜索与选择,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和文本转换,从而呈现非统一答案式、符合翻译规范的目标语文本,最终促进英语翻译学习的意义建构。具体而言,“情景设置”包括教师对于课堂、课堂相关知识背景的介绍、课下翻译文本内容的选择等;“搜索与选择”指利用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为完成翻译任务所做的相关工作;“转换与交流”是学生在翻译学习中,通过适时地团结协作与交流,将源语文本转换为目标语文本;“创新与意义建构”是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在翻译过程中要符合翻译规范,鼓励学生不要视标准答案为目标语文本的唯一标准,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二)有效学习为中心
开展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学习,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度强调教师的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而近年来广泛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容易将教师边缘化,同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不易实现。对此,“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时提出“学习中心说”,这一理论整合了传统“填鸭式”课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优势,强调“教学必须要实现教学目标和促成有效学习的发生”。针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英语翻译课,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提高提供舞台,但同时不能过度夸大学生活动的作用,尤其要理性对待移动终端设备的合理使用。应坚持“有效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设计上坚持双重主体的原则,师生共建有效课堂,将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有机结合,不是仅仅为了实现教师教学或学生活动的气氛热烈、丰富多彩等目标,而是一切以实现有效学习为目标,针对所选择的翻译文本进行合理教学设计,理性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此外,师生共建有效翻译教学的体现之一就是在“学用一体”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关注“学中用”和“用中学”的完美结合,时刻铭记只有“有用”才有可能“有效”。
(三)有效开展交互活动
建构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讲授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本身的经验和知识,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用英语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有效地进行交际,大学英语翻译课堂应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效开展交互活动。在“互联网+”时代,有效交际不仅体现在面对面的交互活动上,还体现在依托于各种现代技术手段的网络交互活动,通过精心设计英语翻译课堂和课下的各种交互活动,营造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识活动,主动探索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建构
(一)教师教学模式
在以“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为显着特征的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传统翻译教材大多以展示翻译技巧为目标,以词、句、篇章的模式按部就班地呈现翻译文本内容,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但是对于已经修完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在后续课程中选择翻译课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这种模式缺乏新意,较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网络资源有效结合,引导学生的判断认知能力。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基于建构主义倡导“情境”理念,在翻译概论导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一学期的翻译课分为若干个“情境”,如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日常应用类等,将翻译技巧分别融入设定的“情境”中,同时注意循序渐进。每个类别的篇章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至少两篇该类文本,一篇上课互动讲解,一篇课前学生小组协作完成+课上 PPT 展示,内容来自各类教材呵呵互联网,选材注意有用、趣味性和时效性。教师认真制作教学课件,每个单元相对独立,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每个单元相当于打碎的花瓶上的一片碎片,整个学期下来就相当于零存整取,结构相对完整。这种内容的设置符合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通识教育”的理念,契合“全人教育说”和“学用一体说”,既有助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语言能力层面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设计层面,教师尽力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采用头脑风暴、自由讨论、用译语展开讲解等方法,教学活动流程包括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环节。课前,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等自媒体上渗透即将讲授单元的背景知识( 提供“情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图文并茂,背景知识后面随即附上课前篇章一篇,难度适中,内容与即将讲授的单元紧密相关,学生4-5人组成翻译小组,在课前完成翻译、讨论、小组 PPT 制作,讨论过程拍成视频留存或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微信/QQ线上讨论,视频或线上讨论记录上传 QQ群以起到监督作用。课上各个小组以PPT形式和全班学生分享篇章翻译过程,小组代表需要讲述翻译过程的细节,包括翻译技巧、翻译思路、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每个人的贡献等。小组展示之后全班展开面对面大讨论,通过微信投票选出公认的最佳翻译,并给予精练的译入语口头评价。“输出驱动”环节结束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篇难度稍高的翻译文本,随即教师讲解并对照学生提供的翻譯进行面对面点评,遇到难点和重点可以励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搜索相关信息并做出最初判断,在理由充分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挑战教师和同学的译文,同时教师根据情况提供该类篇章译入语的相关平行文本,以实现“输入促成”,这个过程关注的是在交互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课后教师在自媒体平台上公布2篇文本的参考译文,让学生们留言,可以评论,可以反思,可以创新。教师课堂讲解和课后提供参考译文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专家引领式的指导,将学生的产出水平推向一个高度。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地提出了加强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有效学习策略的重要性。通过结合面对面交流和依托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线上互动,学生实现在任务情境下搜索与选择、转换与交流、最终实现创新与意义建构。译文的创新并不是力求标新立异,而是摒弃一切向参考答案看齐的翻译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式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批判式和包容性思维方式是学习者力图培养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在批判与包容中进一步推进。具体形式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形式:课前小组活动中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译文,然后通过智能手机或当面与小组成员讨论分享,而后小组讨论最终小组译文在课堂上进行PPT展示;课上PPT展示着重展现小组成员的翻译过程、遇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可以讨论、评判和提问;教师鼓励学生用网络终端设备搜索背景知识、相关词汇、自行判断语用功能等;课后,学生可以合理利用其他小组文本和参考答案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调整完善。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小组的 PPT 记录了零存整取的结果,通过讨论视频或聊天记录,自主学习的过程也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并进行反思。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学习并不代表教师被边缘化,教师还可以适时介入,在精心设计下鼓励自主学习的发生,事实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将自主学习推向一个高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沟通、思辨和跨文化意识等能力。
(三)创新应用技术手段
“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QQ群、微信、微博等都是可以使用的媒介,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各种媒介提供了设备支持,大学英语翻译课可以利用各种设备和媒介,但是媒介的使用不能成为追随的目标,而是促进翻译教与学的利器。在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创新技术手段,只要有利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技术手段都可以大胆尝试。从辩证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缺点,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科学分析、理性对待,最大化优点,尽量避免缺点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10
[2]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175-177
[3]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47-49
[4]Juliane House.Transl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20
[5]Sonia Colina.翻译教学:从研究到课堂(教师手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4-30,79-126
[6]宫慧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9(2):44-48
[7]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5
[8]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阶段性成果总结[N].21世纪英语教育,2014-05-01(2)
[9]王少爽、王华树.互联网时代的翻译模式拓展--《翻译与网络本地化》述评[J].中国翻译,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