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明慧,鲍学芳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特色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村落从形成到发展、繁荣与衰败的整个历史进程、包含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地方乡土文化的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1]。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大批的传统村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新农村建设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此处凸显无疑。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取得平衡,力求能使传统村落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得到良好的保护,同时焕发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急需攻克的难题。
图1 许村村落布局 (图片来源: 《歙县许村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2014—2030年)》)
许村坐落于安徽省歙县县城西北,距县城20 k m,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在古时是歙北对外来往经商的交通要塞(图1)。村落源于东汉,唐末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迁居至此,后发展壮大,更名为许村[2]。许村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文风盛行,明清之际徽商崛起,依托徽安古道交通的便利日渐繁荣,在此期间,修建了许多文教、宗祠以及商业建筑,至今仍旧保留了大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如高阳廊桥、大观亭、五马坊等。
许村位于山谷之中,三面黄山、白际山、天目山环绕,一面临谷。村落选址遵循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依山傍水,整体布局呈带状坐北朝南。村落西北侧源于富资水系的升溪与正北的昉溪,于村中高阳桥下交汇成富资河,建筑顺应水势而建,因而形成了“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布局,这种传统风水态势至今仍然留存[3]。村落正南、正北、正西分别有三个出入口,南北向箬岭官道作为古时联结古徽州府和安庆府的重要官道,其交通因素造就了村落空间形态上相对开放。村落布局和原有水系及古建筑遗存造就的典型徽州传统村落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但进入当代后,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现代技术和生活理念的冲击,盲目新建和拆除老旧建筑,使得许村村落的传统风貌遭受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年轻人外出,传统村落人口结构偏向老龄化,许多独特的历史信息和民俗得不到传承,产生了文化断层,一些传统的文化交往空间也在逐渐消失。同时,一些人盲目崇拜欧式等建筑风格,扎堆修建小洋楼,认为新建建筑样式不同于传统徽州白墙黑瓦建筑比较洋气,居住在老宅是家庭条件差的表现,因此许多有价值的明清建筑被随意地拆除。且许村传统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经历风吹日晒等自然因素,加之年代久远,出现木构腐坏、墙体抹灰斑驳霉变,外墙出现裂缝、破损,甚至脱落等现象。当地居民缺乏古建修缮的相关专业知识,利用现有新材料如水泥、石灰等进行修补,与古建筑原来的结构和面貌格格不入,使得古建筑整体面貌更加杂乱。
目前虽然有少数村民认识到了许村村落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自发传播许村文化,向外来游客介绍许村建筑与历史。但由于人数较少,没有专业科学的组织,得不到广泛的传播,居民传统村落保护意识仍需提高。
许村传统民居建筑多以小家庭为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原生家庭人口增加,原有住宅空间有限,且传统建筑由于开窗、空间布局等原因,室内通风、采光条件不好,舒适度下降,造成居民家庭人口拥挤、生活环境质量低下的局面(图2)。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的村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盲目拆建或在原有古宅基础上加建新的住宅以改善居住条件。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新建住宅杂乱无章,虽然近年来政府对新建建筑外观高度等有一定的控制,但因其营造方式不同,且多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外墙材质不一,相比古建筑在细节上仍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原因造成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混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村落原有的肌理和风貌(图3)。
图2 老宅室内环境 (图片来源:自摄)
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所在,许村古村落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其世代传承的尊师重教的文风。许村古村落旅游目前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没有深入挖掘村落自身文化的独特内涵,村内虽然有安徽省内首家村级博物馆“许村历史博物馆”,但日常对游客不开放,许多景点都处于上锁状态。没有成立专业解说队,外来游客来到这里参观时,只有视觉上单一的体验和感受,很难在精神层面与许村文化魅力产生共鸣。
图3 村落现状 (图片来源:自摄)
另外,由于许村旅游目前处于刚发展阶段,配套的旅游设施仍不完善。许村距离歙县县城20 k m,游客到许村游玩的主要方式是中巴和自驾游,但来往道路情况不是很好,有些路段仍在修建,交通不便。其次,村中缺乏合理的旅游线路规划,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很多户外设施经风吹日晒已显陈旧,设施维修、保养与更新的力度跟不上,路灯等配备设施不足,一到晚上村内灯光昏暗,缺乏生机。
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如电视、广播、网络、公众号等多种宣传平台,传播许村村落文化,使村民意识到村落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村民主人翁意识;其次,提高村民参与村落保护的积极性。政府应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尊重村民对村落文化遗产的知情权及监督权,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为前提,激发村民参与村落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再者,对于民间自发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组织应大力扶持,发挥自下而上的保护与监督优势[4]。
3.2.1 整体控制、分区保护
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现在其选址规划、建筑遗迹、空间布局、村落文化、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这些要素构成了村落的整体风貌[5]。因此,对村落的保护不能单一保护某些建筑或某个片区,应综合考虑村落整体要素,严格遵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的相关条例与要求,在整体布局规划基础上划分核心保护区、控制发展区、风貌协调区(图4)。核心保护区包括高阳东升核心保护区、环泉核心保护区。对于核心保护区,以尊重原貌、力求原真性为原则,不得随意改变现状,严禁任何新建项目,以修复为主。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外,东至昉溪、富资河东侧50 m,南至升平桥和许村镇政府,西至规划对外交通道路,北至昉溪河与许金公路交口划分为控制发展区。在这个范围内,以延续村落风貌为原则,严格控制建筑物形式、色彩、高度、材料、细部做法,建筑形式应体现徽派建筑特征,建筑高度不超过三层,色彩以黑、白、灰为主。在村落外部与村周围山体的山脊线所围成区域的风貌协调区,以不破坏村落整体风貌为原则,严格控制新建项目,保护现有自然景观[6]。
3.2.2 科学评估、分类保护
许村古村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建筑遗存非常丰富,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文物价值,还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传统民居价值等。虽然村落已经有15处古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除文物保护单位以外的其他古建筑仍尚未明确,缺乏全面的了解。且目前村内建筑保存状况参差不齐,文物保护现状堪忧,应对村落现存建筑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估与分类,根据不同等级指定相应的保护和修缮措施。
根据村内建筑遗迹情况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为文物级建筑,指具有重要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如高阳廊桥、五马坊、大观亭等,这类建筑应以保存、修复为主;二类为重要历史建筑,这类建筑主体结构为明清时期,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但未达到文物保护标准,如江水根宅,这类建筑以保护、修缮为主;三类为一般历史建筑,这类建筑主体结构为民国时期到文革时期,具有一定历史价值,以维修、改善为主;四类为新建建筑,这类建筑与村落整体风貌不协调,应加以改造、适当拆除[7]。
图4 许村村落保护区划图 (图片来源: 《歙县许村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2014—2030年)》)
3.3.1 激发村落活力,实现人口回归
目前许村村内年轻人仍外出较多,村内人才流失,缺少生机。如何激发传统村落发展活力,重新塑造乡土价值,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首先,结合许村资源特点、产业发展特色,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结合,提高村民经济收入。许村现有有机贡菊(图5)、金丝黄菊(图6)、许村毛峰、毛豆腐等生态农业资源,在保持村落原生农作方式同时,结合现代旅游方式,发展传统农耕作业特色体验活动。同时,开展一系列村落保护活动,明确村民在村落保护中的角色,激发村民意识形态中隐性的乡土价值观。在激活村落自身产业的同时,促进村民潜意识向村落回归的主动性,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图5 许村贡菊种植基地
图6 许村金丝皇菊制作现场
3.3.2 传承非物质文化,打造特色景区
许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民间传说、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以及与相关的文化空间等。如今传统民俗文化规模越来越小,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首先,保护和修缮村落传统生活场景与文化空间,如大观亭周边广场、传统景点指示牌等;其次,成立专项基金和非物质文化保护机构,定期进行专题展览与表演,设立游客民俗体验馆,增加游客感官与互动的多重体验;最后,在对村内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民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采取照片、文字、录像等多种方式,进行活态保存,建立完整详细的档案[8]。
相对于皖南其他著名古村落如西递、宏村等,许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而许村独特的传统村落风貌和建筑遗存以及天然的自然风景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潜力。可以借鉴其它村落的成功经验,依托许村悠久的村落文化,打造许村特色,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来实现由传统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发展应立足于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尊重村落历史传统、原始空间、建筑风格、民俗特色、生活方式,充分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和特色潜力,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保护与发展平衡,才能实现在新农村建设下古村落保护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