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保护研究
——以宏村为例

2018-08-04 02:22冀凤全金丽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宏村徽州景观

冀凤全,金丽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关键字: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保护;宏村

0 引言

徽州传统聚落是指位于皖、赣交界处的古徽州地区,拥有相同的地域背景和典型徽州文化特色的古村落。作为古代徽州人生产生活的场所和中国乡土文化鲜活的载体,徽州传统聚落经过千年的历史积淀,不仅承载了徽州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幽静古朴的乡村田园风光特色景观,同时也形成了集科学与审美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的概念由来已久。苏尔(Sauer C.O,1974)在《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一文中指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一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它随人类活动的作用而不断变化”[1]。由此可见,文化景观是人化自然的结果。生活在古村落居民的文化生活是对于古村落研究的本源对象,只注重物质保护和形式分析的传统聚落研究是不全面的,会导致聚落景观结构及形式所蕴含的人文价值研究的缺失[2]。

因此,本文从文化景观的另一属性—生活性为切入点,以生活景观的理论视角梳理了徽州传统聚落—宏村的文化生活景观构成要素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便于重新审视宏村的文化生活景观特色,最后提出对文化生活景观保护的研究。

1 文化生活景观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聚落景观的本质属性—生活性,在旅游活动的冲击下,受到了较大破坏,从而遮蔽了原住居民与游客对传统聚落日常生活世界真实的微观体验和传统聚落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其结果导致了当今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空间的异化和失落。文化生活景观是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和创造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景观,是基于满足人们的使用和需求,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来营造适应当地生活氛围的景观,目的是能够展现地方生活特色及其生活形态的文化景观[3]。

2 宏村文化生活景观的构成

拥有千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徽州传统聚落—黟县宏村,位于黄山西麓,距离黄山20余公里,诞生并成长在群山之中的宏村,接受着“天人合一”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历经千年,才形成了徽州传统聚落的典型风格和自然肌理的完美融合。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宏村在商业化的冲击下,虽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这也导致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发生变化,商业化的影响也改变着建筑的用途,从而丧失了本应存在的文化生活景观的真实性,使宏村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内涵发生变化。

2.1 民风民俗文化生活景观

徽州的地理优势对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群山环抱,没有战火破坏和政治的骚扰,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徽州特色文化体系。“天人合一”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在如今保留下来的徽州原始人文风貌中仍然能够体现。如今,很多专家学者描述宏村的意境是自然的、生活的、和平的、安逸的。

宏村为汪氏族人聚居地,宗法制度对于宏村的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汪氏家族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这是对于徽商文化的传承。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汪氏族人为了聚落的兴旺发达,兴建了“南湖书院”,民国时期改为“南湖小学”,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六部分组成,其中,“志道堂”中的“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名联则是对读书就学的绝好写照(图1)。宏村的古民居基本都有匾额或对联,其中大多数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言佳句,教人向真善、勤耕读,足见当时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因此,优越的自然环境与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共同营造出了宏村人知书达理、勤劳俭约、善良淳朴的民风。

图1 宏村志道堂

民俗是民族文化身份的体现,民俗文化是人民共同情感的基因,是民族共同体的维系力量。作为宏村传统年节符号的春联、年画、剪纸、灯彩等,广泛存在于祭祀、纪念、敬仰、迎送等节俗活动中,民俗活动是构成文化生活景观的重要因素,人们既可获得强烈的视觉美感,还可通过亲身参加活动,体验审美和获得深切的文化归属感(表1)(图2)。

表1 宏村特色民俗景观及其特点

图2 宏村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景观

2.2 民间艺术文化生活景观

最具代表的是宏村“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流传至今,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承志堂”作为砖木结构房楼的代表,由清代盐商所营造,“承志堂”工艺精细,气势恢宏,在其斗拱、花门、横梁上的木刻层次繁多,有着“民间故宫”之美誉。“徽州三雕”的图案题材内容广泛,包含着历史故事、风俗民情、成语典故、瑞兽呈祥等(图3)。徽州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主要表现在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上,其层次清晰,栩栩如生[4]。民间手工艺还有如打斗笠、打铁、竹制品等,无不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2.3 农耕文化生活景观

图3 宏村承志堂“三雕”

图4 宏村农耕文化生活景观

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形成中华文明的基础和母体。徽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没有战争的侵袭和政治的骚扰,徽州人民在其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徽州特色的农耕文化。宏村农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工具多样,生产方式以及内容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生活景观效果(图4)。例如稻田、茶园、菜地、果园、鱼塘等,形成层次丰富的农业景观,这种兼具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的景观,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数百年前的水磨舂米,缭车提水,踏水车灌溉,牛车制茶,木榨油坊,古代织布等农耕过程,呈现出了劳动人民劳作的身姿、晚归的背影和丰收的笑容景观。

2.4 饮食文化生活景观

徽州人日常多以小麦、玉米为主要食材,辅以大米,以咸肉烧春笋、臭鳜鱼、臭豆腐等民间家常菜为当地人和外来游客所喜爱。宏村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佳节之中,如腊月时节,人们会杀猪以腌制火腿。而在正月里,每户农家会用米粉做成各种小动物和花卉形状的米馃,并且将它们浸泡在水缸里。随吃随取,也会制作冻米糖、芝麻糖、炒年糕作为节日的糕点。待至春上,户户晾晒咸肉,街头巷尾会有老者挎着竹篮叫卖糯米饼、桂花麻饼,处处体现农家淳朴而又多彩的生活景观(图5)。徽州人喜茶,茶文化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和手工艺文化,通过艺术加工展示着茶的择、冲、泡、饮等技艺,同时也展示出其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和文化内涵。

图5 宏村腊月饮食文化生活景观

2.5 民间信仰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所谓“家多故旧,自唐宋以来数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所在村落,家构祠宇,岁时俎豆”[5]。而理学支撑了宗族的兴盛,《歙风俗礼教考》指出了在理学的影响下,徽州“俗不尚佛老之教,僧人道士唯用之以事斋醮耳,无敬信崇奉之者。所居不过施汤茗之寮,奉香火之庙,求其崇宏壮丽,所设浮屠老子之宫绝无有焉。于以见文公道学之邦,有不为歧路迷途者,其教泽入人深矣”[6]。足以见得,在徽州的宗族社会中,人们对于祖先的敬仰与崇拜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诞生并发展成为以家族活动为基础、家族认同为特征、家族和谐延续为重点、个人服从整体的宗族文化[7]。它涵盖家族的结构、功能、行为、伦理、礼俗等各个层面,联系着这个姓氏的生活群体,对约束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宏村传统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民间信仰等文化生活景观的现状,更好地保护其原真性和完整性(表2)。

3 宏村文化生活景观面临的问题

明清时期的宏村,是一个占地仅三百亩、以建筑为主的普通居民生活的村落,如今变成了每天接待着成千上万游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地,古朴、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被越来越浓的商业化氛围所侵扰,导致村落传统的文化生活景观空间发生异化和失落,从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宏村文化生活景观面临的问题,有利于找出对策进行保护。

表2 宏村文化生活景观构成及元素词组

3.1 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之下,宏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几乎已经消失,经历数百年所形成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模式被打破,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劳作模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街头充斥着的商业氛围——各家各户通过不同的商业经营模式取代了传统男耕女织,童叟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生活景观也因过度的商业运作而被破坏,整个村落慢慢沦为商品交易的场所。

3.2 风土人情受到破坏

在越来越浓烈的商业氛围背景下,村落居民渐渐失去原本的淡泊致远,剩下的只有商业利益的往来。真假难辨的黄山猴魁、叫卖手工的非手工工艺品等本不应该是宏村留给外来游客记忆的东西,却真实的存在于部分摊点中。在宏村的街头巷尾,旅馆、农家乐揽客现象比比皆是,自然的、生活的、和平的、安逸的宏村印象渐渐淡去。

3.3 信仰文化受到冲击

作为典型宗族社会的传统徽州,秉承着家族和谐延续为重点的宗族文化,随着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大量游客的到来,宏村的房产增值迅速,有关家庭房产的纷争也越来越多,过去一直维系的家族观念和血缘亲情正受到严重挑战。

4 宏村文化生活景观保护研究

古村落是居民们世代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拥有关系和谐的邻里乡亲、喜怒哀乐的生活情感、穿越历史的文化传承。宏村之所以具有魅力,不仅仅因为138栋古民居,而是在于这里生活繁衍了几百年的汪氏家族和村民,他们创造、充实、延续了村落的根基与底气,是活着的村落生命和灵魂。所以,如果说物质形态上的古民居建筑,山树流水、古屋木雕、湖塘古迹是宏村的“形”,那么村落居民及其创造的文化生活景观便是宏村的“神”。

4.1 保护原则

在宏村文化生活景观的旅游开发和保护中,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原则是对传统历史文化、古人智慧结晶的尊重,也是徽州传统文化内涵——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现;坚持村落原有风貌真实性保护的原则,完整的再现宏村的文化生活景观[8]。

4.2 保护方法

对于宏村保护与开发,既要保留“形”也要传承“神”,使传统村庄风貌、建筑风貌、周边环境能够得到保留,也要做到其文化内涵的传承。村落内主要的保护对象为房屋、巷弄、院落、水口、古井等物质层面的,而在精神层面的例如记忆、习惯、仪式、艺术、信仰等也同样重要,乡音方言、农家菜、戏曲,祈福祭祖传家风,拜师学艺敬乡贤,这些传统的生活常态也应该是宏村保护与开发的、“旅游留人”的法宝。

4.2.1“形”的感知与再现

宏村现存传统民居保护现状较好,宏村现存传统民居进行分类修缮,在不改民居外观的情况下改善内部空间以适应现代生活,对于破损墙面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传统风貌。以活动、媒体、传统仪式、环境为媒介,将逐渐消失的传统习俗进行文化植入,保留传统记忆,把回忆传统、寻找传统、强化传统变成文化自觉。

4.2.2“神”的重塑与还原

在旅游开发背景下,还原传统的生活方式,可以适度开发宏村农耕体验式景观,人作为体验式景观的主体,体验乡愁,让文化生活景观通过新的方式得以保留;开展乡土教育,回复传统记忆,提升价值观念,大力宣传传统优秀的民风民俗,以此改变如今以利益往来为主的聚落风气,回归传统聚落纯朴的乡土风情;加强对传统宗族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正规有效的道德教育,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规范目前混乱的价值观念。

此外,对传统的节庆活动进行还原,适度引入旅游,鼓励村民自发组织活动,从而提升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为村落带来活力;传承民间艺术和技艺,鼓励掌握雕刻、打铁、竹编等传统技艺的村民,进行传统技艺的展示和相关工艺品售卖,既可以供本村村民学习,也可为外来者学习和表演。

4.2.3 社会维度的认同与推动

弘扬传统村落中使用的“乡约”制度,制定符合现代生活的新型“乡约”,增加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开展村落传统文化活动和乡土教育,使村民主动了解自己的文化,发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政府部门建立相关管理体系,与文化部门对接,进行传统文化生活的系统性保护,适当的鼓励第三方介入,通过投资民宿、产品开发、乡村游学等方式,对宏村特有文化生活景观利用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宣传。

传统文化生活景观缺失导致了如今的宏村“貌合神离”,依据构成要素,基于村落中的文化生活,利用物质层面的“感知—再现”、精神层面的“重塑—还原”和社会维度的“认同—推动”,逐渐唤起人们的“乡愁”,留住乡村生活给人们带来的记忆(表 3)。

4.2.4 适度制定体验性旅游规划

体验性文化生活旅游是一种集保护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可持续性于一体的旅游方式。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中要体现出它的目的:保护当地历史人文资源和传统文化生活;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徽州传统文化生活景观是徽州千年来沉淀所形成的特有的景观,在挖掘徽州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以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规划方法具有其特殊性,体验性文化生活旅游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直接发生联系,且当地居民的收益也是此种方式的范畴之内,正因如此,在做规划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老百姓的意愿。必须进行逐户调查、现场方案研究、群众共同参与等具体方法进行规划设计。只有在规划过程中更加深入生活,规划才能最终被民众所接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图纸上。

5 总结

人作为文化生活发展的潜在源泉与动力,在传统村落文化生活景观的保护中,应当首先考虑到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对于村民日常行为模式以及生活状态做到充分的调查研究,通过居民对传统文化生活的感知和体验,从而保护传统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民间信仰等文化生活景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与此同时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考虑到与其配套的完善方案。我们不应该像博物馆式[9]的保存古村落,不是把它变成被封存下来的化石,也不应该过度商业化的开发古村落,我们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以人为本、整体性和地域性保护的原则出发,用今天的双手感受和触摸宏村的过去,将祖先遗留给我们的遗产活态的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宏村徽州景观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景观别墅
徽州人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宏村画卷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画里乡村——宏村
雨色宏村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