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环境的关中民居建筑形式研究
——以韩城党家村和关中民俗博物馆为例

2018-08-04 02:22姜长征桂敬传王杰瑞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家村院落

姜长征,桂敬传,王杰瑞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关键字:关中地区;民居建筑;院落平面布局;建筑材料;建筑储藏空间;建筑雕刻

0 引言

关中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从周代丰镐二京到明清西北重镇,通过历代的传承积累,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直到现在这里依然保存着各种历史文物和遗迹。以建筑形式为例,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建筑虽十分罕见,但在关中地区仍在被广大人民群众使用的建筑却不在少数。其中包括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大部分都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可见其价值及闻名程度。

1 研究对象概况

1.1 关中地区区域状况

关中地区位于今陕西省中部以及甘肃天水部分区域,北接黄土高原,南接秦岭山脉,地势平坦,北部有少量沟壑峡谷,为黄河支流渭河的冲积平原。土质为黄土,易碎裂,与水的亲和力较差,所以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关中气候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400~800 mm。该地区河流众多,但水量不大,即便处于丰水期也有大面积的河床裸露在外。如此可见,水资源在当地十分珍贵。主要经济作物为小麦,两年三收,地域面积八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三千万,较集中分布在河流两岸以及丘陵顶部地势平坦地区。

1.2 关中地区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形式关系

综上所述,关中地区集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河流众多但水量不大,降水适中,人口众多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历经几千年沉淀积淀,关中地区的居民创造了独有的生活方式,并间接影响着居住建筑的形式[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水资源珍贵,居民对水十分珍视,对此民居建筑形式以及院落布置方式应该有利于存水蓄水;

(2)由于当地地势平坦且经济作物耕作面积大且成片,当地居民几乎是“靠天吃饭”,所以在收成好的时候粮食储存十分重要,民居内应有可观的粮食存储空间;

(3)当地气候为夏热冬冷型气候,当地居民为了适应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建筑布局以及材料的选择十分慎重,所以建筑应既有利于保温且有利于散热,做到冬暖夏凉。

下面就针对韩城党家村和关中民俗博物馆两处对象进行实地考察验证:

2 关中地区民居建筑形式

图1 典型关中民居平面

为了体现民居建筑形式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仅对当地民居的院落平面布局、建筑材料、建筑储藏空间利用和建筑雕刻进行调查和归纳总结:

2.1 院落平面布局

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典型的合院式布局[2],但与北京四合院有所不同:比如建筑入口选在南侧墙面的东边;院落单元的比例均为南北向长,东西向窄,大约在2:1~3:1之间。如图1所示。东侧由入口进入院落之前正对为照壁,其上设有供坛可供奉财神或土地神。入口左侧为门房供仆人居住或存放杂物,也可当作厨房使用。院落内为天井空间,天井依院落走向设置也为南北长、东西窄,天井地面下设凹槽以供雨天时蓄水与排水。院落四周为走廊,在其东西两侧为厢房,一层供人居住,二层为储藏空间。院落北侧为正房,供主人居住和接待客人,一般设两层通告。关中地区的合院有明显的等级之分,分为普通百姓的小合院式和地主财主的多进大合院式。

由于关中地区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平面采用“进深大,开间小”的小四合院作为基本模数单元,当地民居要求做到占地面积小,冬暖夏凉,通风顺畅,便于蓄水排水。一般小户人家居住在单个模数单元里,大户人家则将小模数单元进行放大和以一定规律的组合与拼接,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关系和空间品质。当地民居以其独特的布局方式呈现出其独有的风格,同时也反映出关中地区的人文、气候环境特点[3]。

2.2 建筑材料

关中地区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当地的物质资源有很大的关联。当地土质为黄土,土质松硬,易碎裂,水溶性不高,隔热性能良好。因此这里的建筑材料一般会采用最常见的黄土,经济又实用。

民居建筑的外墙采用的是砖土混合材料,墙体用黄土烧制的砖垒成,外面用黄土与秸秆碎屑充当抹面,犹如现在的白灰抹面,目的是加强墙体的粘合性,还能保温隔热,做到房屋内冬暖夏凉,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建造成本,如图2所示。与这种抹面墙做法不同,大户人家的墙则是用内置土坯外置青砖,但是这些砖的烧制过程更加复杂,砖面更加平整,黏合度也比一般的民宅高,这样也能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

图2 墙体:黄土砖+黄土与秸秆抹

2.3 建筑储藏空间利用

根据关中地区的气候环境和经济作物的情况,由于当地地势平坦且经济作物耕作面积大且成片区分布,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人们只能忍饥挨饿,所以在收成好的时候粮食储存是很重要的。因此,储藏空间是关中民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

民居内的储藏空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人家通过在门房和厢房加设二层充当储藏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节省空间,在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加设储藏空间,同时保证了使用效率不会减少[4];另一种是大户人家直接将某个房间作为储藏间和仓库,对于他们来说空间的划分十分重要,主要使用部分与辅助部分是要有明显划分的。储藏空间属于辅助功能,所以与主人居住的部分必须隔开,而且大户的房间数量远多于小户人家,因此这种做法十分可取。

图3 民居中门房或厢房的二层被作为储藏间

2.4 民居建筑雕刻

关中的民居砖石雕刻内容,主要是雕刻一些历史人物、仙花灵芝、祥瑞的飞禽走兽等,在关中传统艺术中称之为“花活”。其雕刻具有一定的当地特色和丰富寓意,且都有比较苍劲和朴素特点,不同于江南地区的民居雕刻艺术,其展现出的是关中豪迈的族群风格。以关中民俗博物馆内的一处门砖雕为例,如图4所示,以仙鹤、松树形象蕴含着对这家人的称赞之意:仙鹤是长寿的象征,寓意祝愿此家人延年益寿,家族一直充满活力。松树则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象征这家人为人正直。

图4 “松下双鹤”门雕

在民居中随处都能见到精美的雕刻,主要是木雕和砖雕。尽情彰显着这里的居民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活动。这些雕刻技艺成熟于明朝末年,当时这一地区战乱不断,人们愿望生活太平,健康长寿,儿女幸福,所以在家中风水好的地方做精美雕刻来表达心里的愿望和寄托。这些雕刻内容多为祥瑞之意或者描述生活中的小细节,无不传神[5]。

3 案例分析

3.1 韩城党家村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东距黄河3.5公里,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建村距今约670年历史。至今依旧保存原始风貌,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韩城党家村鸟瞰

党家村的建筑平面布局大部分都是小四合院式,由外而内依次是:大门、照壁、门房、东西厢房、正房,小户人家大门在墙正面偏东,面阔两米,如图7所示。正对大门为照壁,照壁上留有凹槽,内多有供奉土地神或财神等神仙雕像,以此保佑家人财产等不受侵害。大门西侧为门房,一般为仆人住房或存放工具、粮食的库房,多为两层建筑。东西厢房有的为单层建筑,有的为两层,多为儿女用房或供外来亲戚、客人居住、厨房或作为贮藏间,进深一间,面阔三间,三间之间不互相联系,都通过天井院落进入。内院南北纵深约12 m,东西面阔约4 m。院内正对房檐下有低凹沟槽可供在下雨天存水或在遇到大暴雨时排水。正房为两层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正中为会客礼堂,东西两侧为主人卧室,三间互相沟通且都有独立入口,由内院进入。民居内有充足的储藏空间,整个门房的二层都用作储藏,可用来储存粮食、农具等物品,一层则是仆人住所或者储物空间,如图7所示。在房屋外墙保温保湿的前提之下,二层保持恒温干燥,气密性较好,是理想的储物空间。

3.2关中民俗博物馆

关中民俗博物馆集合了关中地区三原县、富平县、澄城县、蒲城县等地的地主大户民居,各民居被整体从原地搬迁过来供人参观。与党家村不同的是这里的民居更加阔气,院落不再是简单地单进式,而是多进式布局,宅主拥有自己的游园、观戏、祭拜场所,这种多功能多层次的建筑布局方式展现出了关中地区大户人家的生活方式,如图8和图9所示。

图9 关中民俗博物馆卫星截图

图10 关中民居夹心墙做法

这里的建筑形式与关中地区资源限制有很大关系,墙体材料与普通民居类似,但表面不做黄土抹面,而是由纯砖垒砌,墙上还有精美的砖雕。黄土抹面虽然实用,但长期使用会脱落且不美观,为了充分体现大户人家的气派,这些大户对砌墙砖做了精细化处理,将土胚置于中间做芯,内外起两层青砖,俗称“夹心墙”。这样做即便不用黄土抹面也能达到保温隔热效果,但相应的成本大大提升,如图10所示。

与普通民居不同,地主大户的内部储物空间则是独立用房,因为有了更多的房屋,所以储物不需要节省空间。这些储物空间往往在后院或旁院的某间小屋内,远离主人居住的正房,避免在取物做饭时造成对主家的打扰。主要使用空间和辅助使用空间做出明显划分,用院落相隔,区域划分明显但是彼此之间还会联系。在党家村内虽然储物空间与主要使用空间也有一定的空间划分,但仍在自家院落,关中民俗博物馆内的地主大院则真正做到了空间区分。

4 小结

关中民居作为我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充分反映了当地居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民居的建筑形式,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6]。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得出:由于关中平原气候的原因,其特色的小开间大进深的平面布局形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用当地特有的黄土夯土砖和黄土抹面的墙体充分体现当地人在建筑材料选取上的智慧;在十分有限的院落空间中充分利用建筑二层创造充足的储藏空间则反映了关中人民的生活态度;粗犷但又细心的建筑雕刻“花活”虽不同于南方民居雕刻那般巧夺天工,但也能从中见得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本文选取的韩城党家村和关中民俗博物馆是关中民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在各方面很好的体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通过本文对关中地区民居平面布局、建筑材料、建筑储藏空间利用和建筑雕刻的粗浅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民居的认识,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本土建筑创作带来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家村院落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八一作品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关中流动重力测网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院落里的黄昏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