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在学生思想意识上加深认同感,更要在行动中强化知行合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帮助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为培养大学精神创造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理论保证。
关键词 高校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路径
作者简介:罗璇,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323
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说道:“我们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 我国高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使广大高校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习总书记强调:“青年价值取向关乎到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期又是青年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要抓紧这一关键期。就像穿衣服,必须要系好第一颗纽扣,否则接下来的纽扣都会扣错,而我们人生的纽扣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等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围绕高校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探索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一、注重教师引导,使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作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引路人、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价值多元社会中,更需要教师把握价值引领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提高学术研究能力,能够对社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做出有力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提出的棘手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认可并接受其传播的价值理念。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教师自身需要积累深厚的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传授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善于运用学术专业术语支撑意识形态层面的话语,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绝不是政治文件的传声筒,而是通过自己深厚的理论知识回答学生的困惑,对社会、政治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分析。让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主张有清晰的认知,锻炼学生辨析、审慎、理性的能力,提高其反思和批判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追根溯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价值体系,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愈加壮大的重要精神源泉。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也是滋养校园文化土壤的现实需求。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方面,要不断加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各种文化价值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坚持自己的价值和文化坚守,引导高校师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如学校发展历程、优良的校风校训文化、学校老师名人先进事迹等教育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能够爱国爱党爱校。利用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立德育人的作用。 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到校园文化,能够激励鼓励全校师生崇德向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只有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葆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重视实践养成,在落小落实上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知是前提,行是关键。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践行核心价值观,让价值观理念的培养具体化、日常化、生活化和常态化,使得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广大师生自觉遵守和践行的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而成为自觉奉行的理想信念。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就在于实践,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实践育人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习总书记强调“价值观只有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人们才能真切的感知它、领悟它,让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着力点在落实、落小、落细”。 首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能够切实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其次,通过各种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价值观念的熏陶,将显性知识隐化到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服务奉献社会中强化自己思想反思和行为判断能力,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认同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知识才干,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典型示范,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高等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处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第一线,因此,更要注重先进典型示范来指明方向、凝聚人心。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可以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让典型人物身上高尚的品格为广大学生所感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增强学生精神力量。发挥好典型人物示范引领作用,必须要把握真实性,促进经常性,注重广泛性。契合大学生群体心理和接受习惯,在宣传先进典型时要能够吸引学生,发挥典型人物引领辐射作用,使得典型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老师也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发挥师德文化的感染作用,让教师高尚的道德品德情操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高校培育和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须不断加强师德作用,发挥教师高尚品德的感染作用,使得高校教师成为核心价值观坚定追随者和信仰者,以高尚的师德情操感染学生、教化学生。
五、价值认同,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社会形势的变化因时因地因人有效推进,以增强人们的价值认同为目标。对于个体、群体抑或是国家政府,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个体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提供了参照标准,让个体从认同中得到安全感,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增强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目标,价值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在社会中,认同让人有安全感、方向感和归属感,缺乏价值认同,个体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就难以得到保障。社会中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同价值观念并不代表就是一个杂乱无序的社会,秩序和自由的统一体,可以让人们在充分享受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为了解决‘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让人认同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高校作为各种思想的创新源,各类人才的聚集地,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碰撞的汇聚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目的性,是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强制学生学习主流意识形态,也要对社会中出现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加以了解,也是塑造和培养学生基本价值品德判断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社会思潮基础之上,能够对这些思潮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批判,从而坚持社会主义理想,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追随者、信仰者和践行者。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也是高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因此,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应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广大青年塑造价值信念和培养高尚情操,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
注释: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016-12-0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人民日报.2014-10-10.
方世南、王海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积极应对信息网络化挑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英]威廉斯著.王尔勃、周莉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15-116.
習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高层动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韩震.教育如何促进国家认同.人民教育.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