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精准分析医学类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学中存在教学知识化、说教化、主体缺失性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职业素养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注重价值观导向教育、认知—实践—感受模式运用、翻转课堂的探索等途径,提升思政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职业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修教学
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随之颁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建设需要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素养教学相融合,切实提高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特别是对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显得迫切和重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教学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课程和渠道。笔者将以该书的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教学思路和探索为例,诠释如何将医学类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
一、《思修》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思政教学知识化。
思政教学中知识化倾向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一些教师容易把思政课程变成“专业课”,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统一的教学标准、规范,特别是注重对知识点的解读,容易停留在对概念、特征、意义类的分析。此类教学模式最大问题是没有对思政课予以精确的定位。思政课首先应当是一种信仰课,一种价值观教育,一种职业素养课,然后才是知识内容教育。以高职《思修》课的第一章第一节为例,如果一开始的教学立足点就是着重分析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通过学术性语言来阐述其原理,显然无法引起学生的认同。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自律性往往较弱,容易表现出较低的自控性和较弱的思辨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却不应当让他们学会考试的时候能够把理想信念的名词解释出来,把理想信念特征简答出来,因为这是典型的应试化教育。
(二)思政教学说教化。
思政教学长期以来被学生认为存在“说教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教师的阐述基本都是不容辩驳的大道理,是“正确的废话”;学生的回答必须符合“主流”或“标准答案”,否则就容易被贴上标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或者什么是错的。最典型的一個问题是学生往往不喜欢在思政课堂提问,因为答案是固定的,几乎在学生的意料之中。比如,一个药学类的高职学生,如果想退学,因为没有人生理想,觉得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个问题放在《思修》第一章第一节中课堂来开展,思政教师典型说教化模式就是要好好学习本专业原因在于:一是既然选择了本专业,就应当既来之则安之;二是要感恩父母,毕竟父母为了你读这个专业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成本代价;三是不读书又能如何呢,打工多么苦。此种说教的思维模式其背后就是道德制高点的绑架,学生尤其的反感,何谈认同和信仰。理想信念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选择呢?如果是的话,为何一个药学的学生无权放弃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不是的话,为何人们要去为一个自己不喜欢不认同的理想信念奋斗终身。通过剖析,我们发现思政教学的说教化,其实就是道德绑架,就是填鸭式教学,就是容易强迫学生接受一种自己不认同的价值观。
(三)思政课堂主体性缺失。
课堂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问题显然决定了思政教学的主体性。如果思政课堂是属于思政教师的,那么背后的逻辑显然就是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服从课堂组织纪律性要求,其次学生有义务接受老师的讲授,即认真听讲并积极配合回答问题,并最终实现“老师认为的知识点讲完了,课堂就可以结束了”。按照此逻辑推理,一些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主要做的工作就是“认真点名、严格要求课堂纪律、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设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思政教学在实践中往往出现教师自我感觉良好、教师觉得学生觉悟低、素质差的局面,显然教师陷入了“独角戏”的困境。反过来,如果我们认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那么点名、组织纪律性要求、配合回答问题的重要性,就大大下降了。需要思考的问题反而是:绝大多数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有没有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交流、课后思考等环节成功解决?教师所提供的组织策划引领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有没有保证实现“引导而不强迫,组织而不提供标准答案”的作用。
简单说来,思政课堂的主体性缺失主要就在于一些思政教师把学生接受知识的客体,通过“讲讲讲”,实现“听听听、记记记”,学生没有独立的人格,更谈不上体验自由学习知识的快乐和获得成长感的愉悦。
二、融合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价值观教育导向运用。
对医学类高职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通过开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坚定自己的选择,并设定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匹配的理想信念。比如,对于药学类专业高职学生就是要引导其认同药学专业的重要性和选择药学专业的意义,然后树立成为一名药剂师或医药商品工作者的理想信念。
讲好《思修》第一章第一节,从一开始是就是要探索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通过逻辑思维、想象力、感官、情绪、觉察等五大系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在讲故事的模式下,老师就相当一个演讲者,当然我们需要明白“无论演讲者怎么讲,受众大脑的这个5大系统都在工作,它们在努力捕捉和加工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且这5个部分的信息会相互影响,整合成一个总体印象”[1]。因此,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加强设计能力,不能空泛地设计问题,比如,有些老师简单的问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往往停留在拥有财富、环球旅游、幸福家庭等理想。此种提问方式容易将问题发散,表面上是开放性的问题,却不利于思政教师把问题主动权掌握住。当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思政教师再告诉学生,你们应当成为药剂师,这个时候就属于典型的说教,学生的挫败感比较强烈,因为不论自己说什么都最终被教师否定。因此,我们在提问时,可以进行提前的设计,比如讲一个药学专业优秀毕业生的故事,然后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现在也选择药学专业,听了学长的故事,谈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此种提问法,可以确保学生主动性地思考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大学生活,从而起到启发式教育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比如,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于学生个人有敬业的要求,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认同自己的专业选择,选择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在这个问题上,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些教师一开始就认为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无数个行业进行工作,是学生的自由,恰恰会让学生产生迷惘,自己现在的专业和人生不过是权宜之计,以后不见得从事本专业。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片面化认识,又何谈敬业的价值追求。因此,这种故事启发、问题设计、提问方式都将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在学生的内心。
(二)认知实践感受三结合运用。
对于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而言,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思政教学,显然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同。我们仍然以第一章“理想信念教育”为例,假如我们只是告诉学生应当有成为药剂师的理想信念,并且为之奋斗,这样他就可以拥有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等等。学生显然无法直接感知到现实与理想的对立统一性,感知到理想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以一个药学类的学生因人生理想缺失退学为例,我们对于他的教育,如果只是简单的口头思想教育,显然无法让该学生改变自己的观念,思政课永远只能停留在课堂,离开课堂的思政教师也会变得苍白无力。对于一个缺失人生理想想退学的药学类学生而言,他的请求在其世界观里是正确,因为自己有“自由”,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学生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对其讲所谓“既来之则安之、感恩父母、工作不好找”等等道理,显然属于自我欺骗。这些道理学生都懂,却无法深刻的感受,因为缺乏实践。
按照“认知—实践—感受”模式思路,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学生之所以缺失理想信念,往往不是因为他不懂理想信念的概念、特征、重要意义等认知层面的知识,而是不能通过实践感受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这个时候,作为思政教师应当坚持“大思政”的格局理念,联合辅导员(这也是很多学者支持辅导员上思政课的原因)、学生家长、学生本人面对面开展交流,为学生制定一套理想信念成长方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周末时间实践打工,自食其力感知生活的艰辛,感知读书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让想退学的学生与本校毕业的学长交流,思考为何选择这个专业,应当为成长为这个专业的优秀人士做出哪些努力。从而,反过来对照自己家庭和本人的现状重新确定目标,树立理想信念。如果我们思政教师任务就是讲完了一节课,把同样的话语动作在下一个班级重复一次,那么思政永远停留在“说教化”层面,思政的大格局将难以实现。思政大格局的实现,要求我们不仅仅注重思政教学认知,更要运用三位一体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覆盖。“三位一体,顾名思义,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教育主题的交叉配合,同心协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向全面化”[2]。因此,“认知—实践—感受”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开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要求我们站在思政大格局下,走进学生学习生活的中间,发现真问题、真矛盾,多方合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的魅力,感受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三)翻转课堂确保学生主体性。
翻转课堂简单说来就是把老师的主讲变为学生的主研,具体的途径就是通过课前任务式自学、课堂交流式讨论、课后分析式思考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翻转课堂的初级阶段,学生往往不容易适应,变成了随波逐流。这个阶段可以运用“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原来枯燥乏味的思政教学变得有温度。主要做法是“看一看、议一议、讲一讲”,即在开展新章节内容前,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课堂上主要选取当前社会上和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看一看,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个体思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分组的方式互相讨论,每个人提出自己的观念,以“无领导小组面试”的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思想碰撞,并推荐一个小组代表,进行代表队的之间的比拼,实现在团队中成长;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分析、讨论、交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主要负责组织教学模式,并适时鼓励指导学生,并最终分析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式教学。
以《思修》第一章理想信念教育为例,思政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自学式任务,如要求每个学生主动收集一个因为坚持理想信念而成功的案例,同时收集一个因为缺失理想信念而人生失败的案例,并主动思考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课堂讨论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先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并推荐一个代表向大家展示小组成员对于理想信念重要性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观看视频、分组指导学生、点评式讲一讲等模式确保引导大方向。
经过反复的实践、感受和提升认知,学生通过“三段式”教学思维模式将具备一定的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个人能力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沟通协调等团队能力,基本上实现向翻转课堂的高级阶段进阶。在翻转课堂的高级阶段,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大量的知识,与相同观点的同学组建团队,并充分交流丰富团队的观点和论据,并与其他团队展开激烈的思想争鸣。老师主要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并维护教学秩序、把握方向性问题、普及前沿性知识等。可以这样说,在翻转课堂上,学生将真正地获得自由,并通过自主地学习、思考、辩论,成长自我,最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三、小结
在实现医学类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方面,我们认为思政教学是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实践中,思政教学的知识化、空洞说教化、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等现状都容易让思政教学成为缺乏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的课程,更谈不上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改革思政教学,一是要避免思政教学的知识化,防止简单把思政教学当成传播思政知识的载体,而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巧妙地融入思政课堂,从而实现对学生灵魂的塑造,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之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思政教学的高度,实现对医学类高职学生的感召力;二是要避免思政教学的空洞说教化,以“看一看、议一议、讲一讲”为主要模式,剖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直面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使学生理直气壮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思政教学的温度,实现对医学类高职学生的吸引力;三是要避免思政教学的主体缺失,以翻转课堂建设为载体,从课前任务式自学、课堂讨论式教学、课后分析式教学等途径发挥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消化运用,体现思政教学的力度,实现对医学类高职学生影响力,并最终实现医学类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
参考文献:
[1]田俊国著.赋能领导力[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215
[2]李振秋.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88.
作者简介:李海龙(1985-),男,汉,陕西凤翔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学生管理科副科长,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高校党建、学生管理。
注:本论文属于贵州省教育厅2016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自筹经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职学生素质的途径研究》(编号:2016ZC00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