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特别是“元禄时代”之后的一百五十年,是日本市民文化极为繁荣的时代
从1630年到1868年的268年间,德川家族统治日本。日本将这个时代称为“德川时代”或“江户时代”。
作为时代划分,日本习惯把西化开始的明治时期称为“近代”,而把明治之前且又与“中世”性格完全不同的“德川时代”称为“近世”。
尽管日本是具有独立悠久历史的国家,但又是受到巨大的中国文明强烈影响的周边岛国。特别在四至五世纪间从中国传入的文字、儒教、佛教,以及在十五至十六世纪间传入的宋代的新儒教,成为其后的日本文明的核心价值。
在第一代德川家康取得政权前的数百年间,日本是处于旷日持久的战乱时代,我们称这个时代为“战国时代”。要说清楚日本的权力结构是相当困难的,十二世纪以后,天皇成为名义上的权威,受到全国民众深厚的爱戴,但在政治上,实权却是由武士阶层掌握的。
在故事、戏剧以及电影中,那个“战国时代”是个华丽的、英雄与悲剧的时代。说到战争,无论哪个时代都是悲惨的;特别是在“战国时代”的末期,从欧洲传来了枪炮,在仅仅几十年间,日本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枪炮生产国。在两军决战中,大量使用枪械,已经具有了近代战争的残酷性。
先祖德川家康1542年出生在名古屋附近的一大名家庭。家康的父亲在连续不断的战乱中死去,家康三岁就与母亲分离,并在战乱中做过人质,在饱尝战乱的痛苦中长大成人。他在战场上使用的旗号是佛教用语:“厌离秽土,欣求净土”。这与其他武将的旗号是完全异质的东西,这也非常明白地显示他的理想是要在这个世上消除战争。
我们把他取得政权以后的政府称为“德川幕府”,这个幕府最初实现了把日本社会从“武的世界”转换成“文的世界”。这个政策的基础,用现代的话说应该是“国家安全保障”,这除了一部分武士以外,也得到了全国民众压倒多数的支持。从“武”的世界向“文”的世界转换是多么困难啊,即便在现在,看看阿富汗、伊朗,就可以马上明白。
为了这一大变革,家康所采取的最初政策是文教政策。他在幕府成立之前的一六〇〇年,在日本首次推行大量的活字印刷。他说:“世道浇漓,骚乱不绝是由于人伦之道不明。为了究明人伦之道,实行仁政,除了印行书籍以外别无其他方法。”于是,大量印行了诸如《贞观政要》《群书治要》等中国的英明帝王与名臣良相的行政书籍,这些书籍与儒教的《四书》一起,是“德川时代”被用于武士教育的核心教材。这些家康出版的书籍是原封不动的中国书籍,当时日本的知识阶层、天皇及其周边的宫廷贵族、僧侣、武士阶层都会读写中文。
幕府开设的一百年内,日本各地出版了大量的书籍,但其中六成是日文书。也就是说,在一百年间,家康开始的文教政策渗透到了日本的方方面面。女性、农民、市民也用日文来印行日本的诗歌,来阅读反映日常生活的小说、百科词典等实用书,以及翻译成日文的中国古代儒教与佛教的书籍,《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大受欢迎的书籍。
德川恒孝:德川家康第十八代后裔,1963年至今担任德川宗家第十八代当主,2003年设立“德川记念财团”并任理事长
在德川幕府时代最初的百年间,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一六〇〇年开始计,到一七〇〇年,一百年间一千二百万的人口增长了二倍半,达到三千万。
在这最初的百年时间里面,发生了许多事情:完成了日本全国河流的治水工程和开发了广大新田,是人口激增的最大原因;在全国范围整治了道路,统一了度量衡,金银货币由于有政府的质量保证而安稳地在全国流通;更进一步的是,这时大体统一了法律制度与裁判制度,在全国确立了罪刑法定的原则——裁判在德川时代对所有阶层都是公平而严正的,特别是对占人口百分之五至七的统治阶层——武士的不法实施了极为严厉的法规。
在百年的和平中,由于这些政策在日本各地得以贯彻,在一七〇〇年前后日本社会迎来了巨大的繁荣时代,史称“花样的元禄时代”。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个德川时代有特点的历史情况。
第一,教育与武士在时代发展中的日益贫困。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社会整体上富裕起来了,但处于统治阶层的武士反而贫困了——向西方人提起这事,他们说:“哪会有这样的事,百分之五至七的统治阶层完全掌握了行政、司法、警察以及军事力量,财富理应集中地被这个阶层所操持啊。”这也许是世界的常识,但在“德川时代”,武士阶层的确是渐渐地走向了贫困。
武士的收入只是征收自己所辖土地上农作物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作为食料,剩余的则在市场上出售,不归管辖土地的武士所有。这对于无论是中央政府的德川幕府,还是地方政府的大名,或者在他们下面作为官僚来工作的武士,完全是同一个标准。
德川家康
这样的话,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流通日益旺盛,货币经济的规模就扩大,武士的收入相对就减少了。也就是说,固定征收土地收成所得的财富在日益扩大的货币化财富中,比例是逐渐缩小了,武士政权与武士阶层于是就逐渐走向了贫困化。在日本,当时约有二百六十个藩国(各大名所管辖的地域),武士阶层的教育在各藩所设的藩校(各大名为自己家臣的子弟教育所设的学校)中进行。根据幕府的方针,内容都以儒教教育为中心,一开始以宋代中国的朱子学为主,到幕府末期,阳明学也被广泛采用。而在大多数的藩校里,都设有孔子庙,定期举行祭祀典礼。这些藩校的顶点,是江户的“幕府学问所”(昌平校),它接受各地藩校送来的优等生来学习,“幕府学问所”就是现在东京大学的前身。
武士的教育是从四至五岁起背诵《论语》开始的,到二十岁前后要学完《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儒教的教导是为了教导者推行给人民带来幸福的仁政,提高自己的学问,加深心性涵养,提升德行是其基本宗旨。还有,所谓武士阶层本来是无论何时都要准备献出生命以投入战斗的严格集体,因此武士的严格教育与儒教的道德律融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独特的武士道精神。
另外,供武士阶层以外的社会子弟上学的地方称为“寺子屋”,在全国约有一万五千个。孩子们从六七岁到十二三岁,要掌握读书、写字和打算盘的能力。一般来说,他们从十二三岁就要到社会上去边工作边学习生存的本领。在二十岁左右就成为承担责任的实际社会人了。
一八七〇年前后,是日本进入明治时代之“近代化”起点。那时,日本人的识字率,男子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女子约百分之四十至五十,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进入近代工业社会的欧洲的水准,这一高水准是支撑明治以后“近代化”的最大因素。
第二,是和平而繁荣的市民社会。
江户是水路纵横交错的城市,物资的运输几乎使用水路进行。街道与今天的东京一样,纷乱繁杂。武士阶层或其他阶层的人们完全平等地过着市民生活。
由于佛教的影响,当时的日本人不吃所有的兽肉,这一习惯一直到明治时期接受西化为止,约遵守了十个世纪。因为是在没有冷藏、冷冻技术的时代,所以出售的鱼几乎都是在江户湾(东京湾)捕获的。从那时起,日本人就非常喜欢吃用生鱼做的寿司以及生鱼片——新鲜是最重要的。
日本是个孤岛,并且山地占国土面积的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在这里生活的人口有三千万,到江户时期的末期则发展到三千三百万。因此,珍惜资源的习惯非常彻底地普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诸如穿旧的和服,不要的布料、废纸,所有木材的剩料与碎片,炉灶里的灰,理发店的头发,蜡烛烧剩下的蜡,坏了的伞,木头或稻草做成的旧拖鞋……所有用完的东西都回收用于重新生产,或用于肥料与燃料。另外,修理工匠把裂开的陶器、坏了的金属制品以及桶、蒸笼等木工制品修补好,以供重新使用。
“武士的教育是从四至五岁起背诵《论语》开始的,到二十岁前后要学完《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儒教的教导是为了教导者推行给人民带来幸福的仁政,提高自己的学问,加深心性涵养,提升德行是其基本宗旨。”
特别是木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在整个江户时代得到非常慎重的管理,经常进行植树造林。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木炭与纸,它们也不是砍伐树木所制造,而是采集树上的树枝或底部的分支所制造,这样的话第二年就又有资源可以利用。现在占日本国土的百分之七十是森林地带,看上去好像是自然林,其实大多数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种植的所谓“二次森林”(人工种植的森林)。
现在更要进一步贯彻这种节约精神,全体国民对节省能源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心非常迫切——在这方面,大家日益认识到应该向江户时代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江户时代特别是刚才向大家介绍的“元禄时代”之后的一百五十年,是市民文化整个日本花蕾盛开的时代。尤其是在以江户、大阪、京都为首的许多城市中,戏剧、文学、歌舞、饮食、绘画、美术工艺、新品种花卉的栽培、观光旅行等非常盛行,并且每个季节都有节日,这是非同寻常的和平繁荣之时代。
日本山形县鹤冈市的“少男少女经典素读教室”,该教室使用的课本是以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为底本编制的《论语抄》
德川幕府在一八五四年实行开国,废除推行了近二百年的严厉限制与外国通商的政策,并同西方国家缔结了通商条约。
打开国门的第十四年即一八六八年,德川幕府把政治权力交还给了天皇,于是诞生了明治新政府,我们把这个体制的大变革称为“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全体国民认识到一种明白无误之事实的结果——这个事实就是如果继续维持德川时代的政治、社会制度原封不动的话,日本是无法作为近代国家与西方列强进行抗衡的。
同时,此前以儒教为中心的教育完全转变为学习西方学问的教育,以武士为顶点的身份制度也废弃了。在亚洲,最早实现近代化的日本,其近代化的原动力是在德川时代接受过儒教教育并且又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识精英——这个历史事实十分令人深思。
从这些人从社会上逐渐消失的时候,日本迅速变成了夜郎自大的令人忌惮的军事国家。其结果,日本给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带来了悲惨的战祸——这是我们这代人无论怎样追悔,无论怎样愤怒都无法挽回的事实。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战争?为什么不能预先防止那场战争?
我想“教育”是最大的问题。最近我在想,与现在填塞知识、只以经济富足为目标的教育相比,恐怕优先培养道德高尚与正确人生的德川时代的教育是更正确的……
最近在日本各地旅行,发现到处都有让孩子背诵《论语》等教授中国儒家典籍的动向。孔子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他的教导虽然有很多也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不断地继续学习和提高道德涵养的教导,则是万古常新。
具有各自悠久的历史并且是“一衣带水”的中日之间彼此关系真正友好,或者说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人人都彼此怀有善意与尊敬,这对两国来说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我想对于我们来说,有必要考虑开创为了下一代“超越过去、走向未来、培育友情的”新教育。虽然还是很小的动向,但中国古典教育在日本的复活是新教育迈出的第一步吧。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