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_张艺芳 图片_网络
← 电影《宋家皇朝》里的宋氏三姐妹
↓ 宋氏三姐妹旧照
一百年前,经商小有积累的宋查理将三个女儿送入中西女塾,三姐妹接受教育后,在近代中国历史留下浓重的一笔。电影《宋家皇朝》,围绕宋氏三姐妹的命运展开,讲述了三位女性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看到这部电影时,我已进入职场,仍被三姐妹成年后殊异的经历震撼。
中西女塾,正是上海第三女子中学的前身。20世纪初,西风东渐,男女平等观念传播,从女性不入学到女性进女校,再到男女同校,女性获得受教育权,并逐渐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民国早期的女校,一部分是传教士创办,如宋氏三姐妹曾就读的中西女塾,由传教士林乐知于1890年创办,以及1887年由传教士沙德娜在南京创办的沙小姐学堂——今南京汇文女子中学的前身。后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推动女子的社会化教育,直到1898年,国人在上海自办第一所女校——中国女学堂(亦名:经正女学堂),才打破了洋人办学的局面。
教会创办的学校,在起步阶段,以传授教义和基础文化知识为主。如镇江女塾,1898年之前所学内容,除国文和圣经外,设有天文、史地、几何、代数、英文、乐歌等课程。
1851年由琼司女士创立的文纪女塾,旨在办义学以收容灾民,培养一技之长以谋生计。学生除学习《圣经》《四书》外,还学习纺织、缝纫、园艺、烹调等,因而在创校之初也被视为职业学校。1881年,文纪女塾和裨文女塾合并,圣玛利亚女校诞生。校长写道,“由于推广体育锻炼,女孩子们的健康得到很大改善。”
1868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同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翻译外国历史地理著作,长期刊载女子教育的时论和新闻。20世纪初,清政府做出变革姿态,实施“新政”,对女学开禁。
1901年,教会女校也由起初的招收贫女、孤女,发展成为“贵族”女校。圣玛利亚女校的一位老师写道:“作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结果,较高阶层的人正叩门求学。直到去年已共有18个来自扬子江畔富商家庭的自费女孩被接受。”
经正女学堂设教之初,学中文、西文、算学、医学、法学、女工6门功课,办学目标仍是打造“贤妻良母”。而教会女校则有着传教意味太重的特点。革命派的女学主张,则是培养“国民之母”“女革命党人”。
随着女校的发展,女学生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四块: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家政知识、体育运动。女孩们除了学习必修课,还可选修一些课程,如中西女中,就设有三门选修课:音乐、舞蹈和表情法。音乐以钢琴为主。
1907年,清学部奏定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使女子学校终于在存在半个世纪后获得合法地位。1912年,蔡元培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女校在江南地区的城市已经蔚然成风。应社会需求,师范、医护、蚕桑、体操等女子职业教育逐渐增加。1921年,共产党为培养妇女干部和教育青年创办平民女校,拥有陈独秀、陈望道等教员,丁玲即为学生之一。
总体而言,与讲究德、容、言、等内容的传统女教相比,近代女校注重传播知识技能与社会接轨,有一定的升学制度。她们学习旧知新学,接触新闻时事,拓展视野和眼界。毕业后的女学生,有三种发展方向,一是婚后兼顾家庭,但也参与社会活动,二是终身不婚,为事业奔走,三是成为有知识的“贤妻良母”,回归家庭。
女校在壮大的过程中,始终夹杂着政治斗争和女权斗争:摆脱和维持治民统治、推翻和坚持封建帝制、摧毁和加固对女性的禁锢。壮大后的女校和成长中的女学生开始从日常生活、伦理道德、政治运动、经济生产等诸多方面影响着社会的变迁。
据《宋庆龄年谱》记载:1908年7月,宋庆龄从上海中西女塾毕业后,于是年夏天“偕妹妹美龄,在温秉忠夫妇的监护下,乘太平洋游船‘满洲里号’离上海赴美求学。”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个领域都能看到知识女性所做的杰出贡献。昔日的女学生超越了女校给他们划定的女性空间,走向了广阔天地。
1952年,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和中西女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珠海女子中学开设茶艺与茶文化课,倡导生活如茶的理念,让女孩们以宁静之心品味其清雅之味
珠海女中的女性形体艺术与舞蹈课,以塑造优雅体态、优美形态为目标,提倡“生活就是艺术栖息地”的理念
中国式读书——吟诵课:女性与书的不解之缘,从优雅的吟诵开始
如今,这所公办女子中学,针对女性的特质,设置了40多门特色课程。如:特设理科学习方法指导课《数学思维方法》《物理学习方法指导》《信息技术处理》。增加女生心理辅导课《女校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女子成才心理辅导》《女中学生热点心理问题研究》。体育课也颇有特色,有健美操训练、跆拳道训练等。另设有女性礼仪课、艺术欣赏课。
在常规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注意为女生进行一些内容上的调整和补充。如:社会课上,增加女性维权的内容。语文课增加了女性生命教育,以及女性特质研究的内容。数学课,则强调挖掘美感因素来激发女生学习兴趣。外语课,通过增加读报活动来引导女生关注时事政治和科技发展,提高英文词汇量。科学课,针对女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进行“实验先行”的尝试。
这所老牌女校的尝试,秉持“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校训,为国内女子中学的教育研究和教学探索立下典范。2011年9月,珠海女子中学正式落成开学,成为现代中国第一所民办完全女中。
为了满足家长对女校的需求,珠海女子中学在文化课方面,按照国家新课标规定学习文化知识,课本与其他学校一样,也要进行全市联考,不同的是,在文化课之外,女中学生还要花大量时间修习女性修养课程。
女性修养课程分为五个科目:现代家政、国学修养、形体礼仪、思品与哲学、外国语。其中,现代家政和国学修养课程,成了珠海女子中学的优势。
现代家政课包括五个模块,皆由学校的老师自己编订教材,从初一到高三。比如“生活计划与管理”模块,让学生们从制订计划,到学习收纳技巧,以及财务管理。整个第一模块,意在让女孩们养成管理生活的意识和习惯,能科学有序安排作息时间、生活空间,了解家庭理财常识、能量入为出、会合理配置自己的闲置钱财。另外四个模块分别是:营养与膳食、家庭与婚姻、生活小窍门、疾病预防与家庭医护,都着眼于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像性教育、产期护理等课程,也都包含在现代家政的范畴里。
国学修养,则分为国学和书法,注重儒释道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此,珠海女中精选了《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典籍作为“国学”课程学习内容,并采取读经典、明道理、多反省、重践行的学习方式。
形体礼仪,包括形体训练(瑜伽、健美操等)与礼仪常识。在珠海女子中学,每天早上有芭蕾课,晚上则是瑜伽时间,外加每周一节舞蹈课,每学期学习一种中国各民族或世界各国民族的舞蹈。创校者认为,“这些课程能提高女生的身体柔韧性、修缮美好的形体姿态,在瑜伽的一呼一吸间将躁动不安的心慢慢舒缓下来,进入宁静愉悦的冥想状态。女生的肢体能力与表演能力相对于男生来说更为优秀,提早得到学习与训练,不仅能培养温柔典雅、阳光活力的女性艺术气质,也为将来的舞台表演能力做准备与铺垫,培养艺术特长。”
思品与哲学,要学习公民素养、哲学思想研究、杰出女性研究,外国语包括口语交际、戏剧表演和第二外语。五大科目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保证女生们能够具备“知书达礼”与“秀外慧中”的素质。
此外,女中实行小班制,班额不超过25名学生,与导师制并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杰出女性”的主题班会上,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阅读人物传记、上网查阅人物资料等多种途径,每学期深入了解并研究一位杰出的女性人物。
在一日的常规训练中,力求将女孩们培养成知书达礼的优雅女性。如《学生成长手册》品德评价中,与“对家人”相关的评价细则有: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指导,用合适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要求;早晨或外出回家时,主动与家人打招呼,外出征得家人同意并按时回来;体谅父母,不依赖父母,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记住每个家人的生日,并在节日和家人生日时有语言和行动上的表现。
校长王嘉烨曾在2015年的教育随笔中写道:“高考结束,其他学校的高三学生早就鸟兽散了。惟有珠海女中高三的学生被我硬留在学校,学习高三下因为高考而落下的家政、礼仪、舞蹈、音乐课,学生学会了做寿司、包饺子,学会了盘头发、化日妆,学习电影《傲慢与偏见》里的古典宫廷舞、华尔兹,还有到珠海特殊学校去当义工助教……在我心里,这些课程并不比知识教育的分量低,而在高考之后,对女孩们来说更为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女校数量锐减。目前,女校仅存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无锡第一女中、华夏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湖北女子职业学校、民办珠海女子中学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另外部分大学设置了女子学院。
创办较早的沙小姐学堂,后来的南京汇文女子中学,如今挂两块牌子,亦称南京市人民中学。目前,人民中学依然招收男生。在创校130周年的庆典上,副校长王瑾介绍,“截止到2017年,女子班已招收200多名女学生,除了国家规定的高中课程,还专门为女生们量身打造了17门课程。未来伴随着社会认可度的提升、生源的增加,学校将完全恢复女校。”
珠海女子中学创办之初,即引发了恢复女校的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符合社会需要,能更好地“因性施教”。首先,女校在课程设置上,即注重切合女性的思维特点和发展需要。从创校者到教师、班主任,都更注重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去调整教学方法,即使是很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也重新调整自己以适应具体学情。这让就读女校的女生更容易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理由是:女生逻辑思维偏弱的缺陷本来可以通过男生的影响和帮助得到弥补,单性学校反而失去了纠偏的机会。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男女两性并不是绝对的一线分明,男性中有女性的成分(阿尼玛),女性中有男性的成分(阿尼玛斯)。人格健康的人,体现出两性协调整合的力量。
不管争论如何激烈,女性教育,不仅关乎女性的福祉,更关乎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家庭关系的融洽,子女教育的合力,终身幸福感的获得,社会价值的实现,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珠海女子中学在教与学过程中,注重研究,也拥有了自己可喜的成果:2017年被评为“珠海市现代家政特色项目培育学校”“珠海市基于女生思维的理科教学模式特色项目培育学校”。近三年陆续把毕业生送到了香港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暨南大学、澳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东北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汉堡设计学院等学校深造,拥有诸多知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