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中的生与死

2018-08-03 03:57汤成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弗吉尼亚女性主义生命

文_汤成米

对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先锋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来说,“女权运动”“双性恋”“自杀倾向”,是她身上不鲜见的标签。

但认识和把握女权主义却不能这样轻率。女权主义的诞生有其专属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西方歧视女性早已有之。女权的提出可追溯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当时思想家们提出的“天赋人权”中已潜含“女性人权”的观念,而正式的妇女解放运动浪潮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这一浪潮的影响下,于1929年出版了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房间》,意味不言而明。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也长期受制于男权,在男性虚构的作品中,女性“既崇高又卑贱,既光彩照人又令人沮丧,既美艳绝伦又极端丑陋”。在当时,为了避免男性社会的干扰,不少女性在发表新作时会采取男性化的笔名,勃朗特三姐妹都用笔名写作。

弗吉尼亚试图将女权运动引入文学领域,主张女性话语突破男性霸权,“女性作家必须自己创造,将现有的语句修改变形,使之适合她的思想的自然形态,使之既不压垮,也不歪曲她的思想”。在弗吉尼亚之后,法国派女性主义批评家依瑞格瑞和西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以期建立真正的“女性写作”。

西方女性经历过她们的至暗时代,因此,她们在提出口号时会显得有些尖锐和猛烈。而在中国,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高潮的涌现,实质上远承西方女性主义的“身体写作”潮流却备受争议。

我们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女性有女性的暗号,但我们仍应寻找高品的写作。真正的女性主义绝非呐喊和暴露,它既不粗鲁也绝不猛烈。我们仍对女性写作有更深远之谋求。

2002年,改编自弗吉尼亚著名长篇《达洛维夫人》的电影《时时刻刻》上映,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奖。这部电影以细致的刀法剖开了弗吉尼亚思想的核心,为女性主义作了一个内敛沉静的解释,“逃避生命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

生命与艺术才是弗吉尼亚的灯塔所在。女性主义是她本有,也应有其创作观和人生观,于此之外,探索生命与艺术的本质,则是超性别的无差别追求。

“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达洛维夫人》从这里开始,记录了一个已婚中年妇女为一场宴会忙碌的一天。与此并行的线索是塞普提莫斯的死亡。这个青年和达洛维夫人没有任何关联,他是一个战争幸存者,患有弹震症,处于疯狂与谵妄的状态中,行为如诗。

弗吉尼亚以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将二者勾连在一起,使生与死并行。电影或是小说,最终都踏入了既定的河流:宴会照常举行,诗人如期死亡。电影中,弗吉尼亚对丈夫伦纳德解释诗人之死,“某个角色的死亡,是为了彰显活着的我们珍惜生命的意义”。

达洛维夫人曾有过人生的高光时刻。在那个伯利顿的夏天,她和初恋情人彼得、女性友人萨利待在一起,他们身上的浪漫与放纵气质深深吸引了她。有一次,她穿了一袭白衣,要去和萨利吃晚饭,在粉色的暮色中,她激动得浑身冰凉,“如果此刻就能奔赴黄泉,那么此刻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了”。

多年以后,作为议员夫人的她坐在沙发上为晚宴修补一件绿色礼服,“把绿褶子并拢在一起,非常轻柔地,将它们缝在腰带上。于是,在一个夏日里,波浪聚拢,散开,破碎;合拢后,又破碎……”生活平常又琐碎,像缓慢的死亡。

于是,当达洛维夫人在宴会上偶然听闻塞普提莫斯自杀时,她觉得自己和这个青年很像,“她为他抛弃了一切而感到高兴,他甚至抛弃了生命”。而在这之后,达洛维夫人回到了自己的晚宴,继续自己平常的人生。

根据《达洛维夫人》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

在艺术价值或是思想价值上,《达洛维夫人》都是沉稳而深挚的。弗吉尼亚践行了自己的艺术观,一方面是对女性独立的话语系统的建构,另一方面,她主张文学对生活进行深入挖掘,“生活绝不是‘这个样子’”。同时,她的作品中还体现出一种超越具体性别的人道主义关怀。弗吉尼亚已经逐渐结束对“解放”“反抗”等话题的探讨,她明白,当女性话语独立于男性霸权之外,女性将面对的是更普遍的问题,诸如生命的意义、孤独等。

《达洛维夫人》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电影《时时刻刻》对小说中的“生死”有切近的体会,在电影末尾,弗吉尼亚静静走入河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时的背景音低缓而明朗,“亲爱的伦纳德,你要去看透生命,就一定要去直视人生,去了解它的本质。当你最终理解了它的内涵,就能去热爱它的灿烂,然后,才会把它放下……”

推荐书目

《间谍》

[巴西] 保罗•柯艾略 著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间谍》是保罗•柯艾略颠覆性小说新作,以一战期间的传奇舞娘为原型,在时代的波谲云诡中,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参透生命的精髓。

巴黎圣拉扎尔监狱,一个女人焦虑地等待着她的判决。在生命的尽头,她只剩下一个愿望:让自己的女儿知道真相。

她是风靡欧洲的舞娘,也是动荡时代人们眼中的间谍,一生由繁华与谎言织就。她一直在追寻“真正的生活”,哪怕它充满美丽与沮丧、忠诚与背叛。

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寻找自由,但是随之而来的代价,我们又能否坦然承受?

《人不过如此》

[英] 大卫•邵洛伊 著丨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是一部海明威式循环体的短篇小说集,入围了布克奖最佳小说名单。书中包含9个故事,皆可独立成篇,故事的主人公都正处于旅途之中,他们独自一人或和同伴一起,在欧洲旅行。每篇故事的主人公都比上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大上几岁,整本书的故事都发生在同一年代,但却涵盖了男性一生的各个阶段。讲述了一个男人一生中各个阶段的挣扎困惑以及由此收获的所思所感。

猜你喜欢
弗吉尼亚女性主义生命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弗吉尼亚就是爱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