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余凌 供图_刘莉娟
刘莉娟,成都市马家河小学语文老师
刘莉娟自认是一位对教学有追求的老师。多年来,她常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教育沙龙。与川大哲学教授刘莘的经典阅读课程结缘,是在2018年1月一次培训上。
培训活动先播放刘教授的导读视频,然后老师们交流、探讨。去的次数多了,刘莉娟渐渐被这些课程吸引。刘教授的书单,部分她是看过的。只不过,同样一本书,刘教授的解读,别开生面,给刘莉娟提供了很多全新的思路。
长久以来,阅读教学有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读什么”“怎么读”和“读与思”。
时常有家长来找刘莉娟,请她推荐一些适合孩子的书籍。过去,她会到网上搜索“名家推荐”。但这类书单中,有书托,有的新书质量不一定过关,国外经典又要分翻译的优劣。且推荐者只列书单,并没有附上对书的深度思考。
一句话,华而不实。家长、老师拿到书单后,难以实操。
家长多数不是教育专家,作为语文老师的刘莉娟不能给出一流的书单,她有种渎职感。
“怎么读”更难解决。家长不懂,孩子坐不住,课堂时间有限。阅读方法不正确,又会导致孩子阅读兴趣丧失。久而久之,买书不看或看不完,成为很多家庭阅读的常态。
“读与思”是阅读教学的最大难点。小学阶段的孩子,多数处于“学而不思”的阶段。引导孩子深度阅读,学会思考,自我成长,需要好方法指导。
接触到刘教授经典导读课后,刘莉娟惊喜,三大难点都有药方了!
首先,刘教授经典导读中,推荐的书目少而精,却涵盖了很多东西。比如《夏洛的网》关于友谊和生命的真谛;《城南旧事》让孩子感受成长的滋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关于语言和意志的力量……
其次,刘教授将“怎么读”和“读与思”结合到一起。课前引导用来吸引孩子的兴趣,课后引导提供解读窗口,带孩子思考书中智慧,激活思维,养成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形成自己的阅读品味。
今年9月,当刘莉娟得知刘教授这套课程体系要落地实践,需要课例作为支撑时,她十分高兴。中秋节假期,她把时间几乎都花在了《毛毛》这本书。她反复研读,再多次观看刘教授关于这本书的导读,终于拿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毛毛》的书名乍一看,十足的孩子读物感觉。起初刘莉娟也这么想,家里的这本书是她给女儿买的,更多是关注故事的情节。看到刘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后,刘莉娟意识到,这本书同样适合成人阅读,尤其书中对时间的思考。
看完《毛毛》,刘莉娟和女儿曾有一番讨论: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是灰先生?小孩当中的“灰先生”多还是大人中“灰先生”多?女儿说妈妈就是“灰先生”——妈妈玩手机的时间很长。
经过做《毛毛》的课例,刘莉娟发现刘教授这套阅读体系最大的作用是“桥”。刘教授的导读,语言精练而准确,提出的问题与思考,既包含丰富的哲思,又有文学的隽永。她认为,正因为这套语言很“完美”,所以拿给小学生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阅读。
刘莉娟开始琢磨如何使刘教授经典阅读课程进课堂。她对刘教授导读视频进行解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胆划分出适合小学高段阅读课程的课时。对比刘教授课前和课后两个阶段的导读,刘莉娟又进一步细化,将课后阶段分为粗读和精读。探讨时间的部分,列为精读。她认为没有阅读引导和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很难达到促进思维的预期效果。
换言之,刘教授经典导读课有网络的便利,大数据追踪等优势,但最终运用时,最重要的还是人,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头脑风暴非常重要。而这也正是刘教授经典导读课最大的特色之一:问题留白。刘莘在选择书目时,就非常注意阅读主题和层次的丰富性。一本书好比水晶,引导者只展现其中一两面,而更多的思考留待孩子去挖掘。
以时间的概念为例,小学阶段的孩子很难准确把握概念。而《毛毛》这本书,是通过“时光老人”来外化时间的形象,在时间王国里,时光老人引领毛毛发现了世界和人类的大秘密,“时间就是生命”。生命的诞生即生命的花朵盛开,生命结束时,又会有同样的生命之花再度绽放。在这里,“时间”本身就成为一个故事,而老师正如引导学生的“时光老人”。
刘莉娟跟学生们讨论
随着刘莉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刘教授的阅读培训课,教导主任毛清慧就是被她动员来的。毛主任担任二年级语文教学。
她认为,刘教授这套体系最吸引她的是阅读背后的“思”。以往,老师、家长的关注点更多在书籍的内容、如何教孩子读、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参加刘教授的阅读课程后,她更加认识到,只要是一本好书,在文字背后,一定有人文关怀、哲学思辨等。而这些深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才是一生的。
毛清慧曾带孩子们读《猜猜我有多爱你》《石头汤》这些经典绘本,发现他们更多的只是觉得有趣。但现在她意识到,这两本书何尝没有哲学思考在里面。
“《石头汤》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猜猜我有多爱你》折射的是爱之永恒。这些形而上的思考,是刘教授阅读体系同其他简单的阅读教学最大的区别与亮点。”
刘教授与老师们聊天时,开玩笑说,未来学科老师中,语文老师是最难被淘汰的,因为语文要教给孩子们人文关怀,心灵的感受等。就像医生看病可能被机器替代,但机器再怎么准确,在呵护照料病人时,是不会带入情感关怀的。
刘教授经典导读课不仅改变了阅读教学,同样也开始促使刘莉娟向更深的地方思考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师的真正价值又在何处?如说“教育即生活”,教育与生活又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在写作教学中,刘莉娟对此思考尤其多。
通常三年级时,学生才正式接触写作。在低年级段,训练文字常是看图说话。脱离图片这根拐杖进入直接写作,很多孩子在这个转折点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孩子写不出来,有的家长、老师急功近利,给孩子大量的范文。一旦课堂上讲了范文,孩子基本就跳不出来了,全班写下来几乎都是一个样。
刘莉娟在家中长期举办公益沙龙。“从公的角度来讲是为了一种情怀,从私的角度来讲也是为我的孩子构建一个健康的朋友圈。”
刘丽娟认为,这个阶段孩子的写作更多是模仿,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正因此,思维的训练就尤其重要。刘教授经典导读课在写作系统中,同样给出了写作客观化评价的五个维度,让刘莉娟获益匪浅。
在教习作课时,她首选孩子们愿意说、感兴趣的话题。更借着经典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例如某堂写作课,讲到《资治通鉴》中“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田于郊”的典故,说的是两人对宝贝的不同看法。魏惠王以物为宝,齐威王以人才为宝。
讲完后,刘莉娟发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宝贝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妈妈是我们家的宝贝。”“奶奶是我们家的宝贝。”“我家那块玻璃是宝贝,它是分别的小伙伴送我的。”
有一个孩子写道:“我的父母离异了。父亲是一名警察,前不久他去世了,留给我的遗物是他的警帽。妈妈在家的时候,我不敢拿出来,只要妈妈不在家,我就会悄悄地把爸爸的帽子拿出来戴在头上,站在镜子前,看上好几十分钟。这就是我们家的宝贝。”
刘莉娟悄悄地拿给孩子的母亲,她看后一下就哭了。
生活中处处是素材。班上的孩子开始换牙,刘莉娟让他们写换牙发生的趣事;生病喝过中药,刘莉娟让他们写对这种难喝味道的感受;孩子们都受过一些小伤,刘莉娟让他们回忆受伤时的心理……
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激发了孩子们的表达欲,作文就“顺产”了。这样生动的案例在刘莉娟的课堂上数不胜数,孩子们也喜欢上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大学毕业后,刘莉娟就到马家河小学任教。待到第十一个年头,她考上了成都市武侯区的校长助理,2012年被调到另一所小学当副校长。四年的行政管理工作,给了她用更广阔视野看教育的机会。她强烈期待自己的教学能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实践。于是在2016年,她重回马家河小学,回到教学一线,再次拾起语文老师的教鞭。
对很多老师而言,困于评职称、升职,但刘莉娟的“放弃”则意味着更多。“我现在就想单纯地当一名语文教师,只教学,来实践自己的教学思路。”刘莉娟对记者说。
刘莉娟是一个做事极其认真甚至有点追求完美的人。这也体现在她对教材的研究与剖析上。比如托尔斯泰的文章《穷人》,教材中要求孩子们续写故事。刘莉娟发现孩子们续写出来的内容实在太“开放”了,比如西蒙的孩子长大了,成功了,当了大老板回报渔夫两夫妻。
思维活跃固然是好事,但这样的续写文章,意味着孩子们没有真正理解文章。刘莉娟认为,教师应该有课程意识,要大胆地改教材,敢于尝试。于是她停止让学生续写,改写《西蒙的最后一夜》,觉得可供孩子想象,但又有一个框架,不至于“开放”到跑偏。
有的写西蒙想抓住死去的丈夫,有的写西蒙想抓住健康的身体,有的写西蒙想抓住还未成年的两个孩子。还有孩子写也许在西蒙的最后一刻,她想给两个孩子最后的爱:找了房间里的东西给孩子取暖,找到残存的面包屑,用几片破布再裹了裹孩子……
参加阅读会的其他老师听了刘莉娟的分享,回去也做了改动,收到的效果远超预期。即使作文困难户,也能写满整整一篇,而且都有着合理的情感。
刘莉娟生于书香家庭,父亲是大学老师,家中书籍非常多。
有一天,刘莉娟问女儿,作为教师子女和其他孩子相比,有没有感觉少了很多童年乐趣?因为教师父母常会让孩子看各种书,玩的时间就少了。
女儿很“严肃”地说:“你看我现在碰到其他小孩都会笑的事,我就不笑,觉得太幼稚啦。我是不是没有童心了啊?”
“难道你没发现你收获了其他的乐趣吗?”刘莉娟的话令女儿一脸不解。但慢慢地,女儿开始回味这种乐趣。
比如最近,母女俩读到晏子的故事。刘莉娟就引导女儿讨论齐景公与晏婴的关系。辅政58年的三朝元老晏婴对待景公颇有舐犊之情。当景公听说晏婴生病后,心急如焚,甚至自驾马车,徒步前往探病。并进一步讨论管仲与晏婴的异同。
借由这种方式,女儿开始思考人物的角色、做事为人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听故事。
陪伴女儿的过程,刘莉娟也慢慢意识到一位好母亲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也改变了她的教学。当母亲以前,刘莉娟对学生要求要求非常严厉,坚决不能犯错。现在,她开始带着母亲的视角,去关注自己的学生,教育也多了一份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