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二小:读经三步走

2018-08-03 04:38高洪云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读经永城论语

本刊记者_高洪云

从信阳乘高铁抵达永城北站,已晚上六点半。天气很冷,永城二小王献岭校长和司机,已提前半个多小时过来等。

一路寒暄,校长精神矍铄,介绍永城故事,讲芒砀山有孔夫子避雨亭、陈胜墓,刘邦在此斩白蛇,是汉兴之地,山顶有汉梁孝王墓陵群,据说曾被曹操的摸金校尉盗掘。

永城属商丘,历史上有应天书院。王校长在当地属于推广、践行传统文化的名校长,二小的老师都读经,包本背诵。优秀的老师,在永城市的道德讲堂讲课,给幼儿园老师做培训,更去全国多地讲课。

按王献岭的理想和步骤,永城二小的学生,六年下来,可以熟读(背)十二部传统优秀典籍。对读经,永城二小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三步走的方法:即,包本背诵,温故知新,每日打卡。

“经典是最宝贵的文物”

永城二小,读《论语》遍数最多的,恐怕是高思源主任,逾900遍,最快19分钟通读一遍。

九十年代考中师,他曾是全县第一名。工作之后用功不辍,拿到了本科、研究生学历。那年代崇尚“民国热”,他熟稔西南联大学人的风骨气节、逸闻趣事。后来才逐渐了解,这些大学者的学术和人生,离不开小时的读经教育。钱学森之问,症结之一是“远离了经典,没有了大师”。

“经典能延续两千多年,肯定有大意义,否则早被后人取代了。李白、杜甫、苏东坡不厉害吗?却没人敢写几部书代替。”

他翻过《易经》,看不懂。看过曾仕强,知道邵伟华,在地摊上跟算命先生请教过。中华经典深奥的是中医、道家和风水,历代都有易学大师,他觉得传统太广博,有一种魔力。

他常跟学生举一个例子:假设考古挖出一个古代的碗,考证是孔子用过的,肯定会被珍藏。但孔子的思想,比他的饭碗更宝贵,经典是最宝贵的文物。

话题转到传统经典的污名化。对新文化运动,他认为没人可以超越鲁迅在小说上的高度。但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他认为矫枉过正,用王财贵教授的话说“爱国激切,做法有待商量”。学习西方是必需的,但不一定把东方的东西破坏掉,学习现代是必需的,但不一定把传统的破坏掉。两者可以共存,相互补充。

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去曲阜,传达了传统文化复兴的精神。2014年夏天永城文明办、教育局,开始在中小学推广《三字经》等传统蒙学典籍,组织教师分批去郑州读《孝经》。

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高思源记得一个专家讲一个数据:习主席十八大当选后,两年时间内,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讲到“传统文化”426次。

抱着对民国学人的敬佩,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国家大政策的倡导,以及王献岭校长的鼓励,高思源迅速地成长为永城二小教师队伍中的读经强手。

“都读一百遍,我怎么还没变化气质?”

在永城二小,很多老师都是诗歌爱好者,王献岭尤其是诗迷。2007年夏天他来二小任校长,次年就确立了“经典浸润、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请教当地诗词名家,带核心骨干编写《古诗文经典诵读精粹》校本课程,让孩子一周背一首。

对老师而言,唐诗宋词是美好的,纵然有点压力,也乐于接受。但到2014年端午节,王校长和市文明办的彭主任去郑州三天,参加了中原读经中心举办的读《孝经》活动,称“心很静,日子过得很纯粹”。回校就开会,让大家都去读读《孝经》,并放出消息,学生也要读经。

老师们一听炸了:“谁不懂孝顺啊?”觉得是多余的,是复古,是压力。“我记得校长说,读经能让人把心安顿。我第一感觉是这怎么可能?之乎者也艰涩拗口,像寺庙里青灯黄卷那样单调乏味,能让人把心安顿?我这样想,同事亦然。纵然如此,也没挡住学校的脚步。”张冬芹老师回忆道。

放假前,几批老师被派去读《孝经》。用心读的老师,都意识到自己对孝的认识太浅了。原来以为让父母吃穿不愁,常回家看看陪伴一下就行了。读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才知道原来自己平安,内心不焦虑,把自己生活过好了也是孝。

《弟子规》也讲“孝”。“我以前常自以为是,没接触时认为《弟子规》是给小孩立的规矩,让小孩读的书,大人难道还不懂吗?但读后,发现我做不到,比如‘父母教,需敬听’,有时父母批评我,我是不服气的,犟嘴,觉得自己占理,对父母声严厉色也无妨。”张冬芹说。

2014年暑假,永城二小开办教师子侄读经班。短短十天,为后期班级读经培养了“领读生”,也让教师团队生发了对经典的喜爱。

那年夏天,张冬芹去绩溪读《大学》《中庸》,儿子打来电话,说今天读《论语》很喜欢其中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绩溪夏天气温高,张冬芹听到这句话浑身清爽。“我不知道儿子对这句话能理解多深,但当时这个对话,我一辈子不会忘。十年、二十年后,他读《论语》的感悟,对他的人生、工作生发的影响,是我估量不到的。”

王财贵说过:“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读到这段话,张冬芹对“变化气质”最感兴趣。她自嘲相貌平平,需要气质来支撑,以前听过“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机会出现了:100遍就能变化气质,多好!

参加“《论语》一百”读经班时,她坐第一排,眼睛看嘴巴读,脑子想的却是遍数。100遍读完,觉得自己还是以前的自己,没啥改变,她失落。

《学庸论语》读了百遍,遇到亲朋好友,张冬芹都会有意无意透露这个消息。不甘心的她,在另外一次读经培训时,把《大学》背下来。

“当时背的发心是,读一百遍没变化,背下来后可能就不一样了。”包本之后,她没有明显感觉到自己气质变化,但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浅薄和功利了,醒悟到在众人面前自矜自夸,多么愚蠢。

2017年十九大召开那天,王献岭又提出读经打卡的倡议。随后让老师们温故知新,包本背诵的老师,一年后要再背诵一遍。

“曾想背下来就一劳永逸了。第二遍背,还真的读出了之前没有领悟的东西。我的性格也逐渐变了,以前内向,公众场合寡言,只会低头念稿子,一抬头就脑袋空空。现在改变很大。”眼前的张冬芹,落落大方,自信满满。

高思源主任在道德讲堂

张冬芹老师

“读经成为我日常的一种需要”

语文老师梁静,从乡镇学校来永城二小一年半了。性子火爆,爱计较,争强心重,老公中文系毕业,公务员,说她是“风风火火的女汉子”。刚来二小,梁静没少跟同事闹小矛盾。

“读经之后,《论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我现在和气多了,老公夸我变贤惠了,让人说话了,也会自我反省了。同事也敢跟我说实话,称刚来学校时我那样子,大家都不太喜欢。”

她之前所在乡镇小学,也读经,但对师生没有要求,只发读本,不进课堂,期末遇到演出需要,临时突击,表演经典诵读。而永城二小,则狠抓读经落实,学生每天至少读二十分钟。从《弟子规》《三字经》,依次到《笠翁对韵》《大学》《中庸》《孝经》《道德经》,《论语》放在最高年级,因为不容易背。

对比之下,她发现永城二小五、六年级的孩子,很持重,不毛躁,特别坐得住。而她以前工作的学校,高年级孩子下课后很野,跑起来飞快,能把小孩子带翻。但二小的孩子,并不是读呆了,该玩的时候,一样活力四射。

这让记者想起曾国藩日记中的每日修身功课,有“静坐”一项。能沉下气,是对心性的磨练,到一定火候,“每临大事必有静气”。

前文提到的张冬芹,已经背了十来本经典,正在背《孟子》。她并不认为这是自己记性好,而是“笨鸟先飞”,下笨功夫,也体会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

2015年5月,张冬芹腰椎间盘突出病发,两节椎骨之间断开了,辗转多家医院,确诊后她哭了,怕自己手术失败瘫痪,祖国山河很多没有踏足,怕漂亮衣服不能再穿。在郑大一附院排队等手术,被安排在走廊里,她内心小女人,接受不了,就从包裹里拿出《学庸论语》读,慢慢地,沉浸进去了,耳畔的嘈杂声都远了。

进手术室后,她看到头顶的寒光,闭起眼睛,还在担心手术万一失败怎么办。那时她很无助,脑子里却反复出现《道德经》的句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逐渐平静下来了。

手术很成功。第二天,学校领导和几位老师来医院看她。老公担心她身体虚弱,就把经书藏起来了。幸好她手机存有以前读经的录音,戴上耳机,一天输液七瓶,耳边还是读经典声。“在那种无助的情况下,让我心有所依魂有所系,竟然是我读过的经典。”张冬芹跟记者感慨。

十几天后出院,老师们又来家中探望,发现她气色很好,精神愉悦。那段时间,她背完了《中庸》《论语》。当时恰逢学校对老师包本录像验收,她在床上躺着,闭着眼背诵,手机放的远怕录音效果不好,距离好不容易适中,录了几次才录好,让妹妹带到学校去。

教育局、文明办等领导来二小,包括记者,都看到过这段病榻上的背诵,唏嘘不已。“其实完全不是他们理解的那样悲苦,当时我内心是很充实的,因为经典相伴,家人陪伴。”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如今,张冬芹每天早晚都要读背经典,两天温习一遍《论语》。儿子的经典积累也超出同龄人。去妹妹家,看到刚三岁的外甥边玩滑板车,边背《论语》,已经背到“公冶长”,得益于她给妹妹做了功课。

张冬芹曾听王财贵教授的一场演讲,看到一位91岁的老人被女儿搀扶登台背《论语·学而》。现在社会上,老年痴呆病高发,张冬芹就建议婆婆读一读,这位78岁的退休教师,已把《论语》读得滚瓜烂熟。

“为什么经典有魅力?几千年来人的基本需求不变,人性不变,所以经典常读常新。我读经是因为我有这个需要。只有一个人内心需要,才能生发取之不尽的动力和源泉。”张冬芹告诉记者。

河南永城芒砀山的文庙和其他地方不同,孔子也接受普通百姓的祈福

“读三天,感受一下再讨论”

得益于王献岭,永城二小的小部分老师有了外出讲课的机会。高思源和张冬芹是其中的佼佼者,多次去文礼书院主办的读经夏令营当辅导员,有机会观察到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及对传统经典的“鄙夷”态度。

一位广东的女大学生讲述,放暑假到夏令营开始前的十天之内,自己看了50部韩剧;西安音乐学院一个女生觉得学校的外教很高傲,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解,但她苦于学养不够,没法给对方介绍。

2017年暑假,高思源给南方某集团公司研发部的新进员工培训,这批职场新人中有35个硕士,其中不乏北大、清华、复旦毕业的高材生,全班只有8个本科。公司管理层打了预防针,称这些大学生对读经很排斥。

第一天上午,高思源就碰到难题了,有学生代表提意见,问为什么只是一遍一遍地读而不让解经?教育学的根据在哪里?哲学的根据是什么?王财贵教授这套读经模式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不是有什么不好表达的功利性的东西在里面……

高思源解释了半个小时,学生说,“老师!我们说不过你,但是有一点,我们就是不喜欢,不想读。”于是高思源跟这些学生定了个君子协议:读三天,感受一下再讨论。

读着读着,学生们不闹了。他顺便做调查,这批大学生中,没有一个通读过《论语》。“当然,这个是教育体制问题,不能怪学生。”高思源追述。

课程间隙,他给这批职场新人分享了个人经历,对人生的感悟,职场、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培训结束,这个班背诵《论语》最熟,表现最好。

孙翠芳,二小的数学老师,采访当日是周五,全校数学老师聚在会议室,读四十分钟《学庸论语》。这样的形式,是永城二小各科老师每周都有的固定工作。

她闺女在华中师大读研。“放假在家,只要我不喊女儿,她眼里是没有家务活的。她性格开朗,却有点懒。如果她小时能读一读《弟子规》,勤快,懂事,多好啊!”读出感觉后,孙翠芳拿《弟子规》给女儿读,得到的回复是“这些道理我都懂。妈,你自己好好读经吧!”孙翠芳感慨,但还悔之不晚吧。

人世间难处的婆媳关系

王献岭告诉记者,永城二小一百多位老师,没有出现离婚的。2014年读经之后,老师们的家庭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都有或多或少的改善。

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王桂桂老师称自己是全校读经受益最大的一个。她感情细腻,性格内敛,采访时给记者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歌《温暖的灯光》,中途数度哽咽,称“这些年生活不易,很感恩家人的一路陪伴”。

如同小说《围城》讲的,家庭中,夫妻关系及婆媳之间,很难处理。

刚结婚的时候,王桂桂和婆婆之间,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待人接物的差异,经常会产生磕磕绊绊,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小摩擦,例如:饭菜吃剩了,婆婆总是不舍得扔掉,有时候都有点发酸了,她还热热吃完,王桂桂就怕她吃病了,不让她吃,她还是偷偷留着吃。还有就是她总不愿买新衣服,王桂桂给她买一件,她会很生气,说自己有,以前的都能穿……这些生活中的琐事,王桂桂不理解,总感觉她太吝啬,很难沟通,不愿意和她多接触,尤其,在王桂桂刚生下孩子,婆婆的老寒腿病犯了,这让王桂桂对婆婆的成见加深,婆媳关系一度降到了冰点。

遇上经典后,不知从哪天起,王桂桂自己有了触动,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既以为人己欲有,既以与人己欲多”等道理之后,王桂桂时常反思自己。感觉自己很多事情做得不够好,对婆婆关心、理解得不够,王桂桂还想到自己年轻、气盛、任性、赌气。

婆婆说,以前家里太穷了,连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看着小辈们不节俭,心疼、生气。

此时,王桂桂体会到以前婆婆生活得太难了,吃的苦,遭的罪太多,作为小辈应该让婆婆后半生享享福。有空陪她聊聊天,有好吃的先想着给她送,每到换季或者过节,都会提前给父母买衣服,买礼物,说些贴己暖心的话,虽然婆婆还是很生气的样子,但是王桂桂明白她的内心是欢喜的,俗话说“两好搁一好”,王桂桂改变了,婆婆对她也更加心疼、细心。

现在,遇到出差或忙碌时,婆婆会乐呵呵地从老城区赶公交过来帮着带孩子,冬天天冷时,会高兴地来王桂桂家里住段时间。王桂桂说:“看看婆婆,就感觉她就是需要照顾的孩子,日子久了,慢慢的有了看着妈妈的感觉,这感觉很安静,也很为自己感慨。”

和婆婆关系融洽了,家庭更和谐了,王桂桂和爱人也更加惺惺相惜了。以前爱人做饭、洗衣服,她总是认为天经地义,王桂桂当时想“男人就应该照顾家,照顾孩子”,爱人也有怨言。读到《论语》中的句子“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时,王桂桂明白了,什么事情都相互商量,相互理解,每天积极做家务,家庭更知冷知热了。

王桂桂的孩子读经典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女儿起初性格内向,胆子小,不爱发言,因为孩子跟着王桂桂先诵读了经典,比别的孩子诵读得多,经常在班里领读,当小老师,于是也变得自信,也敢参加朗读比赛、演讲了。写作时,也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经典,五年级写母爱的作文时,就用到《孝经》里的一段话:“《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这,更加让王桂桂感慨万千。

结语

王献岭深耕读经,不仅改变了师生及他们的家庭,也在当地形成示范效应。

永城市奇卡国际幼儿园,算本地较高端的。2017年暑假,王献岭陪着幼儿园的大股东、园长,去邯郸参观当地一所读经幼儿园。王校长提了很多建议,并派老师给奇卡的幼师培训。

在大趋势下,这家连锁幼儿园开始读经。校园墙壁上挂着临摹的古代名画,课间播放中国传统音乐名曲,校园里饲养小动物,果树菜蔬原生态无污染,孩子们穿着汉服,拿着大字版的传统经典,有的不识字,也会背诵很多句子。这就是王财贵教授口中的“黄金记忆期”。

“我们这一代不说了,就想孙儿孙女辈,在幼儿园时,不要再读‘小兔子白又白’之类了。播种下圣贤的智慧在心中,总会生出一些好苗子。”张冬芹感慨。

在永城最后一天上午,记者跟张冬芹去芒砀山参观。在汉高祖斩蛇碑旁边,听到园区播放的古乐,很像影视上日本武士出现时的配乐。聊起有种说法称汉唐文化精髓在日本,如建筑、礼仪、音乐、茶道等。

在夫子避雨亭,记者看到有一位中年妇人把女儿抱起放在雕塑上。一个小孩躺在晒书亭前的书简上摆姿势拍照。

张冬芹跟记者相互苦笑,无言。

如今,永城市的幼儿园几乎都读经,跟小学、初中,形成了一贯体系。最浅的功效,对语文成绩有帮助,积累了古文功底,回头看《史记》等古书,简直平白如话。拔高地讲,影响学生的成长,好家风的养成,为学术培育学贯中西的人才,提升一地、一国的文明程度。

套用新加坡人陈瑞献的话:从小孩读经到可期望的那天,绝对超过一个人短短的一生。关键是读经已经兴起了。人类最大的悲哀,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短短七八十年,看到天地间全部最大的美好都出现,并且出现在自己的庭院。

猜你喜欢
读经永城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河南永城:裹包玉米走俏 农民省心增收
如何读懂《论语》?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中粮集团百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落户永城
生查子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