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剑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川 成都 610072)
失眠症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肢体疼痛、药物刺激、心理因素及基础疾病,中风可不同程度的影响睡眠[1]。研究表明,中风后患者的失眠率高达62%[2],影响运动功能恢复,加重躯体症状,延长机体康复进程[3]。本科用针刺配合心理调护治疗中风后失眠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2015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5)岁,平均病程(20.12±5)天,病灶在左侧16例、右侧1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0±6)岁,平均病程(19.16±5.12)天,病灶在左侧15例、右侧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灶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年龄小于等于70岁;②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符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匹玆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7分);③意识清楚,未使用镇静催眠药或停药1星期以上。
排除标准:①伴有神志或精神障碍;②伴有严重心肺疾病;③伴有严重吞咽障碍、失语等;④伴有严重的感染或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⑤既往有影响睡眠的疾病史或继发性失眠;⑥不能坚持治疗或用其他治疗。
两组均用中风物理疗法(PT)、言语训练等基础治疗。
治疗组取百会、内关、安眠穴,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同时,病房保持安静,拥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夜间光线暗淡,用餐适宜,避免饮食过饱,避免睡前喝浓茶、咖啡,避免情绪激动,指导患者保持舒适的睡眠体位,保持呼吸平缓,依据性格特点、家境、病情轻重,了解其心理状态,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调护的模式, 解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健康。心理调护的形式为个别谈话和集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每次约1h,每周1~2次。鼓励患者勇于表达,宣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对照组取百会、内关、失眠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后统计疗效。
采用PSQI量表评分评定失眠改善情况[4]。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无多梦,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延长3h以下。无效:睡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4.54±3.23 6.2±1.23*△对照组 30 14.5±2.43 10.32±1.87*
失眠症属中医“不寐”范畴,中风后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减退,失眠成为主要并发症之一。失眠会延迟神经功能的康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再次诱发脑梗死或脑出血[6]。针剌首选百会穴[7-10],其位于巅顶,为手足太阳经、督脉经、足厥阴肝经之会,入络于脑,能清利头目;内关为手厥阴经和阴维脉之交会穴,调节经气,气机通畅,睡眠正常[11]。安眠穴是助眠之经验穴,属经外奇穴,位于耳后翳风与风池穴之间中点,具有镇静催眠、养心安神之功。
中风后失眠常伴随情绪不安、焦虑等症状,因此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疾病认知情况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尤其是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引发非理性思维而失眠,重则焦虑、抑郁。因此,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心理调护、减轻心理负担、调节负面情绪、增加治疗信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