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忠
(河南信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固始 465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腰腿疼痛或麻木。既往临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但创伤性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1-2]。近年来我们采用脐太极五行八卦(后天)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时间短、创伤性小、疗效较为持久[3],报道如下。
共330例,均为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65例。观察组男56例,女109例;年龄27~79岁,平均(52.64±5.17)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5.31±2.54)年。对照组男62例,女103例;年龄28~80岁,平均(53.64±5.32)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5.11±2.3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确诊,知情同意,无心、肾、肝等重要脏器疾病及埋线禁忌症。
对照组用针刺治疗。穴位均选取患侧,主穴取对应腰夹脊穴、环跳穴。配穴:大肠俞、阳陵泉、腰阳关、昆仑及委中。常规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3mm×50mm毫针依次针刺腰夹脊穴、环跳穴,尽可能使针感向下肢放射传导,常规针刺其余配穴,得气后,采用连续波将G-685型电针仪与腰夹脊穴、环跳穴连接,留针0.5h后拔针,日1次,15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
观察组用脐太极五行八卦(后天)穴位埋线治疗:选取脐部乾卦、坎卦、震卦、巽卦,脐部常规消毒后,取8号一次性埋线针装入2~0号可吸收外科缝线2cm专用线,沿脐壁向四周水平刺入2.5cm,边推针芯边退针,将线段埋入预定穴位皮下组织内。患侧腰夹脊穴、环跳穴、风市、阳陵泉、殷门、承山等直刺或斜刺依次埋线。15天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
分别于治疗前、1个疗程后参照腰椎(JOA)[5]评分标准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估,满分为29分,分值越高,表明腰椎功能越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满分为10分,分值越低表明疼痛越轻。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治愈:临床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且直腿抬高大于80°。有效: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可从事一般工作,且直腿抬高大于60°。无效:腰腿痛症状及直腿抬高均无明显改善。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分,±s)
VAS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165 12.03±2.41 19.65±3.03 25.282 0.000 5.31±0.54 3.78±0.34 30.799 0.000观察组 165 12.11±2.32 23.41±3.06 37.799 0.000 5.27±0.51 2.18±0.31 66.505 0.000 t 0.307 11.216 0.216 44.669 P 0.759 0.000 0.829 0.000组别 例 JOA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证”、“腰痛”等范畴。好发于40~60岁体力劳动者,久坐者亦多见。素体肝肾阴虚、慢性劳损、经络受到风寒湿邪等侵袭,从而导致筋脉失养、经络痹阻、气血瘀滞引起腰腿疼痛或麻木。治疗当以滋养肝肾、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止痛为原则。
脐太极五行八卦(后天)穴位埋线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脐即神阙穴,位于人体中心,是人体最大的全息点和信息存储源,也是人体唯一可见、可触及的穴位。乾卦对应脊柱及骨关节,具有通调督脉之功效,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位在脊柱;坎卦对应肾、膀胱经,腰为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多表现在膀胱经上;震卦属木应肝,主筋,络书位对应足、膝;巽卦也属木应胆,络书位对应腿股。震卦、巽卦相合能治疗坐骨神经分布区的一切疼痛、麻木症状。腰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环跳、风市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效;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为筋之会,主治一切与筋有关的疾病;殷门、承山均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膀胱经病症。将可吸收线置入相应的穴位,随着线体的逐渐液化、分解、吸收,对穴位产生温和而持久的良性刺激,增强了对局部组织及经络穴位的刺激量,以充分调节机体内环境,增加机体修复力和抵抗力。且埋线时随着埋线针的刺入可将局部组织松解、淤血放出,进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渐进消除神经根水肿,收缩病变髓核,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6]。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腰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