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卉
浅部皮肤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主要是因人体毛发、表皮、甲等受到真菌侵犯导致的[1]。浅部皮肤真菌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容易传播,引起交叉感染,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安全[2]。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免疫学检查、分离培养、直接涂片镜检等多种方法检测真菌,其中KOH湿片法因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等优点是传统检测的常用手段,但该种检测方法敏感性较低,且容易出现主观错误,导致漏诊[3]。我院采用荧光染色法诊断真菌感染,结果发现检测效果良好。为进一步探讨分析浅部真菌感染的有效诊断方法,本文对比分析了我院皮肤科门诊2018年1—5月收治的60例疑似真菌感染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法、KOH湿片法检测的结果。
选取我院皮肤科门诊2018年1—5月收治的60例疑似真菌感染标本,60例可疑标本中,感染部位位于手足部20例,体股部22例,头面部8例,甲部10例。
1.2.1 仪器及试剂 本次采用立特晰-真菌荧光染色液(一步法,安徽德莱康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选用的试剂主要包括复染剂、10% KOH溶液(取KOH 10 g溶于100 ml纯水中)、荧光素。显微镜选择奥林巴斯CX31普通光学显微镜以及莱卡荧光显微镜。
1.2.2 取材 采用75%酒精对皮损部位进行消毒,采用钝头刀片刮取适量皮损炎性活动性边缘的皮屑,头癣取病发及附近鳞屑,趾甲、指甲取近端甲屑。采用酒精消毒后应快速取材,分为两份,分别放置于载玻片上。
1.2.3 检测方法 (1)荧光染色法。取一滴染色液滴入标本中,直至覆盖或淹没整个标本,静置几秒。将盖玻片盖上,借助纸巾或者棉签进行压片,将多余染液吸走,放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2)KOH湿片法。取一滴10% KOH溶液放置于载玻片上,将盖玻片盖上,点燃酒精灯加热标本使其溶解,放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标本属于趾甲、指甲或毛发,应滴入一滴20% KOH溶液。
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特征,并对比两种检测方法对不同部位检出阳性率。
本次选择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 18.0,检出阳性率等计数数据通过(n,%)表示,组间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种检测结果对比(n,%)
荧光染色后,孢子、菌丝等真菌会被荧光标记,镜下可观察到清晰的真菌轮廓,呈亮蓝色,可观察到孢子的出芽形态以及菌丝的典型横隔结构,便于识别。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暗黑色的背景、杂质,背景和真菌荧光造成强烈的反差对比。KOH湿片法显示背景杂乱,真菌与背景反差比较小,且真菌结构不容易进行分辨和判断。
荧光染色法检出手足部阳性7例,体股部14例,头面部6例,甲部7例;KOH湿片法检出手足部阳性4例,体股部11例,头面部2例,甲部6例;荧光染色法检出阳性34例(56.7%),KOH湿片法检出阳性23例(3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KOH是临床上最早使用的一种直接镜检法,不仅操作简便,且无需特殊仪器[4]。但这种检测方法缺点明显,如背景较为杂乱,阳性检出率较低,漏诊率较高,特别体现在甲屑标本上[5]。而且孢子类结构容易和脂滴、气泡相混淆,导致误诊[6]。荧光染色法中具有特殊的荧光素,可以特异性结合真菌细胞壁上的几丁质,且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只要十几秒的时间即可完成反应,因此检测灵敏度较高,反应也较快[7]。荧光显微镜设定的激发光波段特定为340~400 nm,在这种条件下,孢子、菌丝会被荧光标记,且呈明亮的蓝绿色,黑暗的背景下,真菌轮廓在强烈的反差对比下可清晰显示,相对KOH湿片法而言,可更加清晰的观察真菌形态结构,辨识度大大提高。本次实验研究表明,荧光染色法检出阳性率高于KOH湿片法,这和陈锐君等[8]研究报道结果(浅部真菌感染患者采用荧光染色法诊断的阳性检出率高于KOH湿片法)基本相符。但需要注意的是,荧光染色法可对植物纤维素进行标记,玻片、空气中包含少量纤维,可能在荧光显微镜下也会发出荧光,但一般情况下纤维形态不具备规则性,亮度、粗细、大小等也不同,应重点观察荧光是否具备典型的出芽结构、真菌横隔。
综上所述,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真菌检测方法,在具备荧光显微镜的条件下,荧光染色法可用于皮肤科对真菌感染进行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