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DC1基因突变致Xia-Gibbs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8-08-03 05:05:10吴冰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外显子基因突变表型

路 通 吴冰冰 王 艺

1 病例资料

男,15月龄,因“发育落后”于2016年6月23日首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时不会说话,偶无意识叫爸妈,不会爬,可独坐及抓物。

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 800 g,出生时无窒息抢救史。母孕时22岁,否认智力异常,否认孕期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查体:神志清,反应可。图1A显示患儿耳位低,左眼内斜视。头围46.5 cm(P50),四肢肌力可,双侧肌张力降低,腱反射(+),病理征(-)。左侧足外翻。左胸壁2~3肋间闻及Ⅱ度收缩期杂音。肝脾肋下未及。

辅助检查:心脏超声显示卵圆孔未闭(图1B),肾脏B超显示双侧肾盂积水(图1C)。发育筛查试验(DST)检测结果,发育商(DQ)<50,智商MI(57)。颅脑MRI(图1D~F,16月龄)显示,脑白质减少,胼胝体薄。脑电图示双侧高幅δ波及θ波,两前部明显。

图1 患儿的临床表型

注 A:特殊面容;B:心超提示卵圆孔未闭;C:B超提示肾盂积水;D~F:颅脑MRI,D:胼胝体薄,E:脑白质偏少,F:顶枕叶异常信号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取得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后,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验证,发现AHDC1基因新发剪切突变c.750_753delCCTC(图2), 该突变导致蛋白编码提前终止(p.T252Afs*7)。

图2 患儿家系AHDC1的基因测序图

注 患儿携带AHDC1: c.750_753delCCTC(p.T252Afs*7)剪切突变,患儿父母相同位点未见突变

患儿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语言发育障碍、伴有特殊面容、脑发育不良等,AHDC1基因剪切突变,结合文献[1]报道,确诊为Xia-Gibbs综合征。

2 文献复习

表1 15例 AHDC1突变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信息

注 +:有;-:无;N:未提供相关信息。15例患儿基因突变由左至右依次为:c.2373-2374delTG(p.C791Wfs*57)、c.2898delC(p.Y967Tfs*175)、c.2373-2374delTG(p.C791Wfs*57)、c.2547delC(p.S850Pfs*82)、c.1459T(p.R487W)、c.1945delG(p.A649Pfs*83)、c.2529-2545del17(p.D845Rfs*40)、c.1881delG(p.Q627Hfs*105) 、c.1122 dupC(p.G375Rfs*3)、c.3809delA(p,Q1270Rfs*75)、c.2373-2374delTG(p.C791Wfs*57)、c.1480A>T(p.K494T)、c.1402dupT(p.C468Lfs*49)、c.2030delG(p.G677Afs*52)和c.750_753delCCTC(p.T252Afs*7)

3 讨论

目前全球1%~3%的儿童[7]被诊断为中至重度智力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和早期适应能力的缺乏。尽管已报道超过820个基因与智力低下和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相关[8],但是大部分智力发育迟缓的患儿尚缺乏基因学诊断的依据[9]。Xia-Gibbs综合征(OMIM:615829)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发育障碍性疾病。2014年Xia等[1]首次在1例智力低下患儿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中发现AHDC1剪切突变,进一步研究在类似临床表型的3例患儿中同样检测出该基因的同类型突变,从而初步证实了Xia-Gibbs综合征与AHDC1基因的相关性。

AHDC1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1p36.11,主要包括1个4 929 bp的编码外显子,其上游和下游分别有5和1个非编码的外显子序列。AHDC1的表达模式可能与其临近的ARID1A类似,后者是一种与神经发育迟缓相关的基因[10],即非编码区的内含子影响人体各个组织内基因表达的水平[11]。在核苷酸水平上,AHDC1唯一的编码序列高度保守。另外,其3'端的外显子的保守水平与编码外显子类似,提示其可能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AHDC1基因编码1 603个氨基酸,已报道与多种核蛋白相互作用,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功能[12, 13]。

目前已报道的AHDC1相关病例中剪切突变(11/13)比例最高,主要包括片段缺失(9/11)及重复(2/11)造成的移码突变。2例错义突变[2, 4]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因的功能。染色体平衡异位引起的AHDC1基因结构破坏也会导致相似的临床表型及功能障碍[5]。Xia等[1]首次报告的4例AHDC1基因突变的患儿均为剪切突变,且位置均发生在唯一的编码外显子序列内,转录出的新的序列可能会避免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14]。推测AHDC1相关的基因突变机制主要是常染色体基因的显性失活机制。已有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的11.5、16.5 d可检测到AHDC1的表达,而与对照组相比,5'UTR区破坏的AHDC1基因蛋白表达下降50%,在一定程度上表明AHDC1的下调可能是其发育障碍的主要机制之一。另有研究表明,包括AHDC1的大片段CNV缺失患儿也可以有发育落后的表型[15]。此外,Guipponi等[4]在7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检测到1例19岁的女性患者携带AHDC1的错义突变,是否应该对该突变的携带者进行精神心理评估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报告1例确诊的AHDC1基因c.750_753delCCTC突变的Xia-Gibbs综合征患儿,此前在国内尚无相关的病例报告,卵圆孔未闭和肾盂积水的表型是否与AHDC1基因突变相关,有待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外显子基因突变表型
大狗,小狗——基因突变解释体型大小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9:10
外显子跳跃模式中组蛋白修饰的组合模式分析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1:32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与血清学测定的临床意义
72例老年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