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I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Barrett食管的近远期疗效研究

2018-08-03 08:10王曼彤李明洋
关键词:鳞状上皮食管

王曼彤*,张 旭,李明洋

(吉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吉林 吉林 132001)

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内镜下可见食管鳞状上皮与胃柱状上皮的交界线,相对于胃食管结合部上移≥1 cm,病理证实食管下段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伴有肠上皮化生的巴雷特食管发生癌变的风险更大[1]。BE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较正常健康人群高30~40倍,癌变风险更高[2-3]。目前,APC治疗技术应用已经较为广泛,已证实能使BE黏膜消除且诱导鳞状上皮再生,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食管腺癌。本研究通过BLI内镜下APC治疗,并联合药物治疗进行研究,寻找出合理、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7月经蓝激光内镜检查、病理活检确诊的Barrett食管患者50例,A、B两组在基本资料、分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签取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设备

检查和治疗采用富士VP-4450HD型电子胃镜及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 300 ICC 200型氩离子凝固器,氩气流量2~4 L/min,功率60 W。

1.3 研究方法

将确诊BE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A、B组,各25例。其中A组25例在BLI内镜下行APC治疗,术后给予口服兰索拉唑30 mg,1次/d,维持8周;B组25例患者单纯给予与A组相同药物治疗。所有患者行APC治疗均在无痛、BLI内镜、透明帽辅助下完成。

1.4 随访监测

所有患者在完成治疗后3、6个月行BLI胃镜复查,以病变是否缩小为原病变的1/2分为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A、B组治疗后3、6个月时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缓解率为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内镜治疗效果

表1 3组治疗3、6个月后内镜下疗效情况(n,%)

2.3 不良反应

A、B组均未出现严重的出血、穿孔、溃疡和食管狭窄等并发症。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蓝激光成像技术(BLI)的发展,BLI内镜诊断BE并靶向活检能提高诊断率及协助医师内镜下治疗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其是两种不同波长的激光形成白光图像与窄带图像,使凭借激光光源射出的图像更巨明亮、清晰、更富有层次感的特性,可以与独特的图像处理技术想融合,使内镜伸入检查粘膜表层微血管和微结构成为可能,提高可辨识度,因为其同时采用了窄带激光联合白光光源技术,弥补了NBI及FICE技术光学显像图像偏暗、识别率不高的缺点[2]。

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电凝技术,通过电离的氩气将高频电能传导到靶组织表面,是病灶发生凝固变性,治疗深度可控,因此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是病变范围较大的BE,其效果优于多级电凝和热探头。本研究结果显示BLI内镜下APC治疗BE内镜下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BE患者内镜下BE黏膜及消除化生的柱状上皮,联合药物治疗后总有效率100%。

BLI内镜下APC治疗可一次性消除BE黏膜,联合药物治疗后可减少BE黏膜残留及复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长期随访跟踪。

猜你喜欢
鳞状上皮食管
关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异常ICD-10编码的建议
端粒酶相关蛋白1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
宫颈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miR-490-3p调控SW1990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三七总皂苷对A549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D-L1的表达与P16、HPV感染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
胃食管反流中的胃蛋白酶对食管外鳞状上皮细胞的影响
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吗?
巴雷特食管该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