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淑芳
乡镇基层组织创业园再次为各村(社区)分配店铺
近年来,龙南县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村集体和贫困户“双增收”目标,改革创新、精准发力,努力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成功探索出“一村一店铺、一村一车间、一村一基地”的“三个一”精准脱贫新模式,有效推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龙南县地处赣南山区,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村集体收入来源渠道少,2016年全县107个村(社区)中集体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45个,其中零收入的“空壳村”达24个。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级组织出现了无钱办事、无力服务、无劲发展等问题。换届以来,龙南县以“去空壳、摘穷帽”为目标,主推“异地置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县、乡两级“一村一店”工程,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帮扶干部在蔬菜基地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
贫困户在渡江农业产业示范园务工
“百村园”引领。采取“乡村筹一点、乡贤捐一点、单位帮一点”的资金筹集方式,按每个村(社区)1间的标准,在县城商业黄金地段购置商业店铺建设“百村创业园”,总面积约1.6万㎡,平均每个村约15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预招租,有92间店铺被商家预订。仅此一项,平均每村每年可增加收入4万元。
“创业园”支撑。各乡镇因地制宜,采取“县级奖补、结对单位帮扶、乡贤捐赠、乡镇兜底”的资金筹集方式,在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圩镇等商业价值高的地段,建设本级“基层组织创业园”,再次为每个村(社区)分配标准厂房或商业店铺。目前,11个乡级“基层组织创业园”已投入使用,平均每村每年可增收2-3万元。
营管结合。为确保“一村一店”工程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助推脱贫攻坚,龙南县制定《龙南县“百村创业园”(“一村一店”工程)运营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经营增收为主、业态准入从宽;商业气息为主、特色文化相济”的管理运营模式。管理上,做到“三个明确”:明确产权归属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使用权及收益归村,任何乡镇、村和个人无权变更国有资产属性;明确“每月租金结算、每季评估公布、每年分配收益”的考核评估机制;明确职能分工,成立百村创业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发展规划、业态监管、考核评估等工作;引入物业公司,维护公共区域日常卫生、安全、交通秩序等。运营上,采取“预招租、先评估、再发包”的形式,统一向全社会预招租,由乡镇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统一出租。
龙南是一直是全省开放型经济强县,拥有赣粤边际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连续九届获评全省开放型经济综合奖,工业园区企业众多,订单充足。为破解贫困劳动力因身体、年龄、技能等因素导致“大厂门难进、小厂干不了”的就业弱势现象,2015年开始,龙南县在全省率先创办县级就业扶贫福利厂,还建成乡级就业扶贫分厂2个,村级扶贫车间68个,其中包村就业脱贫车间28个,累计吸纳贫困群众就业1076人,构建了健全的就业扶贫车间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创办。为最大程度地方便贫困群众,包村脱贫车间选址采取就近原则,充分利用乡村闲置集体土地、旧学校、老村部、闲置公房、仓库等资源,由乡村和帮扶单位共同出资建设,村委会作为运作主体。为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议价权,县级专门出资引入第三方建立包村就业脱贫车间配货中心,负责货源对接与供应,确保车间健康持续发展。
量身定制岗位。包村脱贫车间针对在家闲散贫困户普遍老弱病残或劳动技能偏弱的特征,专门引进来料加工、手工制作等劳动技能要求低、就业门槛低、劳动强度小、务工时间灵活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尽量让家庭妇女、老年人甚至一些轻度残疾人都能就近就业。结合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时间不固定的实际情况,车间采取定点加工和外发家庭式两种灵活就业方式,能到车间工作的就集中上班,不能集中上班的也可在家就业。定点加工还实行计件模式,贫困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分配工作时间,实现了照顾家庭和增加收入两不误。如,杨村镇车田村包村就业脱贫车间目前已累计带动54户贫困劳动力就业,占全村贫困户总数的74%,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可达600多元。
包村就业脱贫车间让村集体和贫困户实现“双脱贫”
县级“一村一店”工程为每个村(社区)分配到一间商业店铺
政策扶持激励。为减轻车间开办成本,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包村就业脱贫车间经营场所补贴和工资补贴。对于新开办的车间,对三年内的房租、水电给予不高于60%的补贴,如果就业脱贫车间新吸纳一名月收入达到300元的贫困劳动力,县财政给予300元配套补助,其中150元奖励给贫困户,150元补贴给村委会,有效减轻车间运营负担。如,杨村镇车田包村就业脱贫车间运营一年多,村级集体年增收6万余元。
龙南县是江西的“南大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江西距珠三角地区和港澳最近的县,有条件、有基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近年来,龙南县立足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在渡江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下,构建了以蔬菜为主导的扶贫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共发展规模以上产业扶贫示范基地45个,规模以下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36个,17个乡镇均建成一个50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蔬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共发展蔬菜产业扶贫基地102个,种植面积达4700多亩,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龙南县里仁镇蔬菜基地丰收
基地就业。大力扶持、培育壮大了一批市场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优先吸纳贫困群众到基地务工,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如,临塘乡东坑村“虔心小镇”提供茶场管理、茶叶采摘加工、禽畜饲养、后勤保障、林业管护等岗位,累计吸收贫困劳动力300多人,月工资达2000元以上。还通过景区“溢出效应”,直接带动12户贫困群众从事特色种养业,20余户发展农家乐,50余户销售农特产品。
反租倒包。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条,将部分基地反租给贫困户,再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回收、统一销售”,贫困户只需做好简单种植工作。如,东坑管委会金莲村坚持“适度规模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定位,发展蔬菜基地65亩,发包给31户贫困户经营,户均承包2.1亩,户均年增收达1500元。
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让贫困户与种植大户“跟着看、跟着干、共同富”,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参与合作社经营进行捆绑发展,多种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如,渡江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到企业或果蔬基地务工等方式,带动周边100多户贫困户增加收入,月平均工资达2000元以上。
定向销售。积极为贫困户打通蔬菜销售环节,引导学校、乡镇和单位内部食堂与辖区内蔬菜基地对接,建立“订单式销售”机制,有效解决时鲜蔬菜销售流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如,汶龙镇罗坝村在挂点单位帮扶下,组织7户贫困户发展10亩蔬菜产业基地,并与当地乡镇、环卫所、自来水公司等食堂建立包销机制,每户每年实现增收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