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急性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肌糖原的影响

2018-08-02 09:36黄巧婷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超量力竭腓肠肌

黄巧婷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肌糖原是机体运动时骨骼肌收缩的主要能源物质,长时间耐力运动易引起体内肌糖原含量剧减、运动能力下降,引起机体产生运动性疲劳。针刺在缓解运动性疲劳方面已得到了国内外多位学者的证实。顾一煌等发现力竭运动后艾灸足三里、关元穴等穴位小鼠骨骼肌内肌糖原及肝脏中肝糖原含量显著提高,且小鼠的力竭时间明显延长,运动能力显著提高。本研究通过针刺干预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后大鼠的左侧腿腓肠肌,探讨针刺对长时间离心运动后肌糖原恢复的影响,以期获得针刺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相关机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雄性健康SD大鼠,共24只,体重为215.8±14.2g,采用国家标准啮齿类动物饲料分笼饲养,自由饮食。室温控制在20±3℃,相对湿度维持在60%~75%,并保持12小时光照。

1.2、研究方法

1.2.1、动物分组与运动方式

大鼠先进行为期3天的适应性喂养,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后12h组、运动后24h组与运动后48h组。正式实验前3天,运动后12h组、运动后24h组与运动后48h组大鼠以10米/分,坡度为0°进行适应跑台训练(跑台采用杭州段氏制作,型号:BCPT-98型)。大鼠开始正式实验时,将运动后12h组、运动后24h组与运动后48h组大鼠进行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运动后即刻对大鼠左侧腿腓肠肌内侧进行针刺处理(方法:大鼠正卧位,取左侧腿腓肠肌内侧进行斜刺进针,进针角度约为30°,留针5min)。运动模型参考Armstrong及田野所建立的离心运动模型,具体运动方案为:速度:25米/分、坡度:-16°,下坡跑直至力竭。

1.2.2 取样

2%的戊巴比妥钠按2.3 ml/kg体重进行腹腔注射麻醉,迅速分离腓肠肌内侧头,并于冰上切取约3×3×5mm大小组织块,投入事先放入液氮的正己烷内,6s后迅速取出组织块并用锡纸包好,转至-80℃的冰箱中保存备用。

1.2.3 免疫组化染色测肌糖原含量

取出冻好的组织块样本,于恒冷切片机内切片,厚度为6μm,并按如下免疫组化染色流程进行染色。具体实验流程:

1)冰冻切片,吹风机冷风吹干,Carnoy固定剂固定10min,PBS冲洗5min×3次;

2)0.5%高碘酸水溶液(现配现用)5min, PBS漂洗5 min×3次;

3)Schiff试剂(现配现用)10min;

4)亚硫酸氢钠溶液,5min×3次;

5)Mayer苏木精复染30s;

6)流水冲洗5min;

7)树脂封片。

光学显微镜采集图像后用IPP-6.0软件进行分析,获取每组图片与其阴性对照图片对比后的平均光密度值,进而推算出每组大鼠肌糖原含量。

1.3、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结果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水平定为,非常显著性差异为P〈0.01,显著性差异为P〈0.05。

2、研究结果

2.1、各组大鼠腓肠肌肌糖原免疫组化结果

图1 实验各组腓肠肌αB-crystallin免疫组化图例

图注:图中给出的是各组腓肠肌肌糖原横切面免疫组化情况。A图为阴性对照组;B图为安静对照组;C图为运动后12h组针刺腿;D图为运动后12h组非针刺腿;E图为运动后24h组针刺腿;F图为运动后24h组非针刺腿;G图为运动后48h组针刺腿;H图为运动后48h组非针刺腿。

实验各组大鼠腓肠肌肌糖原含量变化见表1。急性离心运动后,随着运动后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腓肠肌肌糖原含量逐渐增加。运动后24h组肌糖原含量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48h组肌糖原含量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运动后12h组针刺腿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非针刺腿(P〈0.05),运动后24h组针刺腿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非针刺腿(P〈0.01),而运动后48h组针刺腿肌糖原含量与非针刺腿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实验各组大鼠腓肠肌肌糖原含量比较(n=6)

3、分析与讨论

肌糖原作为骨骼肌收缩的主要能源物质,骨骼肌中肌糖原含量的高低对机体运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耐力性运动项目,肌糖原储备是决定其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离心运动会使机体内的糖原含量急剧减少,机能下降,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影响运动训练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力竭离心运动后,随着运动后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腓肠肌肌糖原含量逐渐增加。大鼠于运动后24h,腓肠肌内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且以此趋势持续至运动后48h(运动后48h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1)。提示大鼠在一次力竭离心运动后,腓肠肌肌糖原含量在运动后12h即出现了超量恢复。前苏联马特维也夫教授于1950率先提出超量恢复理论,随后得到了我国学者的普遍认同,广泛应用到运动训练实践,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超量恢复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运动后,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体内的能源物质如ATP、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不仅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甚至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大多数研究表明长时间耐力运动后,机体于运动后48h或更长时间体内的肌糖原才能完全恢复,若运动后采取高糖膳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500~600g),机体内的肌糖原和肝糖原可在24h后完全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鼠在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在给予正常饮食的条件下,腓肠肌肌糖原可在运动后24h基本恢复完全。

力竭性离心运动后12h组与24h组大鼠针刺腿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非针刺腿。而运动后48h,与非针刺腿相比,针刺腿腓肠肌肌糖原含量无明显变化。陈佩辉等早期发现,针刺治疗运动导致的骨骼肌损伤及DMOS(延迟性肌肉酸疼)效果非常显著。卢鼎厚等通过大负荷运动后施予针刺干预来观察骨骼肌内部的结构变化,发现针刺对骨骼肌内actin蛋白等的代谢具有显著影响。提出针刺主要是通过调节或促进符合运动后骨骼肌收缩蛋白的变化,促使其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达到平衡来实现其加速恢复机体损伤的作用。但对于体内肌糖原的变化,卢鼎厚老师并没有给出相应结论。而本实验发现,大负荷离心运动后,12h针刺腿大鼠腓肠肌肌糖原含量就已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且该变化一直持续到运动后24h,但12h非针刺腿腓肠肌肌糖原含量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却无显著差异,提示针刺可加速机体内肌糖原合成,使超量恢复的时间提前。谢尔曼等研究表明,有效地运用超量恢复原理可以更高效的进行运动锻炼以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通常在机体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运动训练,其效果最佳,更有助于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因为在这个阶段,人体具有最丰富的能源物质和机能水平,若适当的加大运动负荷便可促进机体形成更高水平的超量恢复。但下一次训练时间太早或太迟,其训练效果均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效。因此,当机体进行不同程度或目的的训练时,应严格把控其间歇时间,如将下次训练课内容安排在机体超量恢复阶段,以期将机体超量恢复水平发挥至最高。此外,田中等研究发现,机体在进行100米跑后,体内的磷酸肌酸在运动后2~5min即可恢复完全甚至高于运动前水平,而长时间耐力运动后,机体内肌糖原含量大约在运动后15min左右出现超量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腓肠肌内肌糖原于运动后24h出现超量恢复,而针刺干预可将机体内肌糖原的超量恢复时间提前至运动后12h,更有利于机体恢复。本研究的完成可为实际比赛及运动训练时间的安排、运动性疲劳的缓解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4、结论

针刺可通过内源性作用机制促机体肌糖原的合成,使超量恢复的时间提前。

猜你喜欢
超量力竭腓肠肌
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在中心药房口服药超量医嘱中应用的回顾性分析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西归粗多糖对游泳力竭小鼠的抗运动性疲劳作用
心多大才好
富硒板党对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是保留还是摒弃
——对“超量恢复”质疑学说之反思
纹状体A2AR和D2DR对大鼠力竭运动过程中苍白球GABA和Glu释放的调控研究
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康复训练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腓肠肌损伤的MRI临床诊断研究
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型马蹄足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