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2018-08-02 10:40苟爱梅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实践性课程体系

江 莉,苟爱梅,蒋 蓓

(新疆职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一、前言

为加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层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16年开展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试点工作。新疆职业大学于2016年与新疆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即以新疆职业大学的名义,通过普通高考招收学生,按5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新疆职业大学学习3年,修完高职学段的课程,在获得高职学历的前提下,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也可以参加转段考核,考核合格者可转入新疆农业大学学习两年,完成相应的学分,满足学校毕业的基本要求,可获得新疆农业大学毕业文凭和相应的学士学位。

本文以新疆职业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合作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2”应用本科为研究对象,在高职本科“三二分段”培养模式下分析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衔接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体化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策略。

二、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衔接的重要性

(一)课程体系的无缝有机衔接是完成“3+2”应用本科培养目标的保证

“3+2”应用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一般高职院校,又不同于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该模式的培养目标是既有较强生产岗位操作能力,又有独立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技能型工程技术人才,如掌握高技术复杂设备使用和维修的技术人员、企业生产现场工程师等(工艺和生产组织管理等)。要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就要将高职阶段(3年)的课程在理论基础的训练方面加强,为进入本科阶段的培养作准备;同时本科阶段(2年)的课程就要在高职阶段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将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无缝有机衔接,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有利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默契协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培养人才由两个主体负责实施,构建、优化与之相适应的一体化衔接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的专业教学进程与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大纲),既使课程体系保持科学、完整、系统,又让两个主体能根据双方资源状况分工负责、顺利衔接、协调一致地开展人才培养,避免重复设置课程,让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梯次递进增长。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有利保障;有利于发挥双方优势,调动双方参与衔接培养试点改革的积极性;有利于衔接培养工作稳步实施和持续开展。

(三)有利于打通高职学生升入应用型本科的通道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业转型对岗位技能、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为了职业生存和发展,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升学通道,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优化的课程衔接方案能够节省资源提高效益。升入本科段的学生不需要重复学习,不是简单地插入普通班,而是直接强化技术、提高技能、发展技术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

三、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衔接策略

下面以新疆职业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联合申办的“3+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本科为例,分析一体化课程体系衔接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架构

从机械制造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入手,面向企业、面向实际、面向需求,分析专业面向岗位及岗位能力,如表1:

表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岗位及能力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理清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构架。课程体系建设的架构设计所研究的内容:1.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有衔接性);2.高职阶段本科阶段课堂授课的课时量;3.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工程实训(顶岗实习)的培养目标(如高职阶段重在操作、本科阶段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有衔接性);4.跨段开设的课程(含实践教学环节,有衔接性)等等。

(二)基于一体化衔接的高职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整体构架方案下,具体研究课程的设置,尤其重点研究高职阶段为本科阶段培养要求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如数学、力学、机械设计、工程制图等核心基础课程。确定这类课程授课内容难点在于,既要兼顾高职学生的接受程度,又要考虑到本科阶段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有较高的要求,从本专业“3+2”培养目标的要求上也是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这些核心课程的设置要围绕培养目标,兼顾高职本科两个阶段的培养,在课程的学时、教材的选用、教学方式、内容的取舍等方面精心进行研究和设计。同时,本科课程的设置应强调与高职课程衔接,增强围绕对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强调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

(三)基于一体化衔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3+2”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柱,实践性的课程类别有:实验课(校内实验室)、课程设计(校内)、实训课(校内实训中心)、生产实习课(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操作类)、工作实习(企业,技术类)、毕业设计(实习)(企业+校内)。针对总体培养目标,综合考虑高职本科两阶段不同的教学培养需求,统一设置和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不再遵循普通本科教学课程开设的顺序;在课程顺序上打破三段式的旧格式,实习实训与理论教学交替进行,有些课程可以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有些课程则可以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

(四)跨段课程的选择和设置研究

“3+2”培养模式的要求,决定了有些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要在高职和本科两个阶段来完成,例如数控技术课程,高职阶段学习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达到初级数控操作工的要求,但仅仅这样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本科阶段还需要掌握高端数控机床加工操作及编程技术,因此,这类课程的设置和设计研究对高职本科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衔接尤为重要。

(五)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结合

“3+2”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一定要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除了专门设置的顶岗实习、工程实训实习、实验课程外,应研究在专业课程中安排实践性章节较强的内容,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如可以请企业的工程师授课;可以到企业现场教学;可以安排在实验室针对实验进行授课;可以针对企业真实的生产问题进行分析授课等等。同时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性环节。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得到实践技能训练。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实践性课程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