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男 张光成 刘晓芹 孙宏伟
(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山东 潍坊 261053)
老年人是自杀死亡的高危人群〔1〕。研究证实我国自杀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但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1 800万人口老龄化进程一直处于加速状态,且考虑到可能的漏报问题〔3〕,关注老年人自杀非常必要且紧迫。本文拟分析老年人自杀死亡事件的特征。
1.1一般资料 山东省某地级市常住人口908.62万,男∶女102.56∶100。其中65岁及以上91.77万(10.10%)。2010~2013年共发生自杀死亡事件2 355例,其中65岁及以上823例,男460例,女363例。年均自杀死亡率为22.42/10万,是该市全人群(6.48/10万)的3倍多。
1.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进行非参数检验和描述分析。
2.1性别差异 2010~2013年,老年男性年均自杀死亡率为24.75/10万,老年女性为20.03/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71,P>0.05)。
2.2地区差异 以常住地址为城镇和农村划分,各年龄组城镇和农村人口自杀死亡构成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城镇、农村人口自杀死亡情况〔n(%)〕
2.3受教育程度 文盲或半文盲429例(52.13%),小学304例(36.94%),中学48例(5.83%),大学及以上3例(0.36%),39例(4.74%)不详。
2.4季节分布 春季(3~5月)发生自杀死事件256例(31.11%),夏季(6~8月)234例(28.43%),秋季(9~11月)174例(21.14%),冬季(12~2月)159例(19.32%)。进一步运用圆形分布分析,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事件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高峰日为5月29日,高峰期(估计)为2月2日至9月23日。
2.5自杀方式 采用最多的方式是悬吊(424例,男247例,女177例)和杀虫剂(279例,男144例,女135例)。其他方式包括使用尖锐物体(31例,男19例,女12例)、淹溺(25例,男11例,女14例)、精神药物(24例,男13例,女11例)、高处跳下(18例,男女各9例)、其他化学品(14例,男9例,女5例)、其他(酒精、烟、火等8例,均为男性)。
自杀是一个涉及文化、价值观、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个人资源与生理心理状况等的综合问题,有学者将老年人自杀现象视为底层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4〕。
农村地区的自杀问题较城市更为突出〔5,6〕。一方面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老年人的数量和比例都高于城市;另一方面,作为老年人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7~9〕,医疗和养老这两个现实问题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大部分自杀者的教育程度较低〔10,11〕,相对而言,教育程度低往往与窘迫的经济条件、贫乏的精神生活、狭窄的视野经历、有限的资源支持、较低的危机应对能力相关,而这些都是自杀的危险因素〔12~15〕。此外,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也许有失全面,对精神疾病的敏感程度较低,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可能的精神症状这一重要危险因素〔7,8,16,17〕。春夏季是老年人自杀的高发期。研究表明,春季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比其他季节高20%以上,春季气压、气温、风的特征都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密切〔18〕。夏季则是农村最辛苦的季节,随着白昼渐长,温度升高,人们忙于劳作,一方面对家中老年人的安全监控降低,另一方面,人们情绪更易烦躁,更易引发不快〔19〕。
建议:(1)发挥政府部门在养老和医疗问题上的引领作用。养老和医疗是很多老年人自杀的导火线。尤其在我国老龄化社会加速的背景下,政府应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重视养老事业的发展,特别关注农村养老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仍处于残缺型状态〔20〕,社会福利制度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覆盖范围有限。政府部门应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对于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出台相关具体扶助政策;推进医养结合,大力发展老年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有序推进城市二级医院的转型发展。此外,加强对慢性病、精神疾病的防治和保障,帮助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2)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重要的基层卫生机构,但其专业人员配备较薄弱,而且传统上关注的是身体健康。随着社会进步,基层卫生机构还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及服务方式灵活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首先,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干预能力。应注重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识别和诊断培训,从而在早期实现对该自杀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其次,进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自杀的发生率〔21〕。基层卫生机构的心理健康宣教具体着重以下三点:①引导老年人重视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提高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尤其注意对精神疾病的去污名化,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觉察力和就诊率;②提高老年人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应对能力,通过增强老年人的求助意识和求助能力,提高对既有资源和支持的利用度,可以有效降低冲动性自杀的发生率;③加强对社区老年人的死亡教育,针对老年人的个体特征组织个性化的死亡教育活动,引导老年人正确面对死亡与痛苦〔22〕,并针对自杀的季节性特点,在春夏季加强对老年人自杀的防控。第三,优先完善老年人的居民健康档案。目前,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工作正有序开展,建议特别关注老年人群体,并在档案中增补心理健康的相关情况。这不仅有助于老年人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并获得及时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便于社区对高危人群的甄别与管理,防患于未然。基层医疗机构应规范建档,保证档案的真实有效,这是提高档案使用率的前提。(3)提升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逐步推进,社区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对于脱离了之前单位或角色的老年人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应致力于提升对老年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当下社区老年服务工作一般围绕引导老年人接受角色变化、强化老年人的社会联系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意在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支持感。然而,开展老年服务工作不能单凭经验,应尽快建立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23〕,针对城市和农村社区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老年服务工作模式,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