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丽 邹积振 于蓬勃
在当前的现代化集约式生猪养殖过程中,猪相互咬尾巴的现象较为普遍。经对比研究发生患有咬尾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都明显低于正常猪群。因此,探究猪咬尾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在养猪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引起猪咬尾的原因:
1.饲养的品种及个体差异
一个圈舍之内,如果饲养的猪品种不同,或者品种相同而体重差异较大,常会出现相互咬尾现象。例如把杜洛克猪和长白猪混养在一起,因品种和生活习性的差异,相互矛盾,相互称雄而发生撕咬;体重差异较大的猪群,在争夺地面和抢食过程中,常出现以大欺小的撕咬现象。
2.饲养环境
猪舍环境条件差,如舍内温度過高或者过低、通风不良、天气突变以及刺激性气味蓄积等因素,使猪产生不适感或者休息不好,脾气暴躁,产生撕咬。光线过强,猪群处于兴奋状态而烦躁不安,也会引起咬尾。生活环境单调,加上仔猪的活泼好动,于是互相“玩弄”耳朵和尾巴也可导致咬尾等异食癖。
3.营养状况
舍饲条件下,猪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全部靠饲料供给。当饲料营养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的需要时,可造成猪群咬尾。例如缺乏蛋白质、饲料的粗纤维含量过低,日粮中各种营养不均衡,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比例不协调,均可出现咬尾现象。
4.饲养管理
猪群密度过高及同栏猪数过多、秩序混乱;槽位和饮水器不足;猪活动频繁,无法充分休息而变的烦躁;猪因激素刺激导致的情绪不稳定;卫生状况不良或并舍饲养,猪群整体度不佳等均能诱发咬尾症。
5.疾病
猪患狂犬病、严重腹泻、缺乏钙、磷、铁等引发的营养代谢紊乱,均会引发猪群的撕咬。有的猪被咬伤以后,会导致群起而攻之,波及整个猪群。猪患有体外寄生虫病时,可引起猪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在舍内摩擦导致耳后、肋部出现渗出物,对其它猪产生吸引作用而诱发咬尾。猪体内有寄生虫病,特别是猪蛔虫,刺激患猪攻击其它猪,发生咬尾现象。
二、防止猪咬尾的综合措施
1.满足猪生长营养需要
喂给全价配合饲料,定时定量饲喂,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饮水要清洁,饲槽及水槽设施充足,注意卫生,避免抢食争斗及饮食不均。
2.给予良好的环境条件
猪舍建筑及舍内设施都要符合猪的正常生理需求,尽量为猪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以避免酷暑严寒,贼风侵袭、粪便污染、空气污浊、潮湿等因素造成的应激。
3.合理组群
把来源、体重、体质、性格和采食方面相似的猪组群饲养。在自然温度、自然通风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每群以10至20头为宜。同一群猪个体的体重相差不能过大,在小猪阶段群内体重差异不超过10KG为宜。分群后要保持猪群的稳定,除因疾病或体重差别过大,体质过弱而不宜在群内饲养而加以调整外,不应该随意变动。
4.适宜的饲养密度
一般猪场1头3至4月龄的育肥猪所要圈栏面积以0.6平方米为宜,4至7月龄为1.0平方米为宜。
5.仔猪断尾
在仔猪出生当天,在离尾根大约1cm处用钝口剪钳将尾巴剪掉,并涂抹碘酊。也可用钢丝钳在尾下1/3处连续钳两钳子,两钳间距0.4cm左右,将尾骨和尾肌钳断,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钳后7至10天,尾的下1/3即可脱掉。该方法简便,不出血、不发炎,效果好。对仔猪断尾是控制咬尾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6.管理措施及药物防治
饲养人员要固定,对育肥猪去势,既可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又可防治咬尾的发生。将有咬尾恶癖的猪及时从猪群挑出,单圈隔离饲养。对被咬伤的猪及时隔离并用0.1%的高锰酸钾清洗消毒,并涂上碘酊,以防化脓感染。对于咬伤严重的,还可以用药物进行治疗,以防感染。对所养猪群要定期驱虫,以防治寄生虫病诱发的咬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