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科研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模型与行动

2018-07-31 09:06吕红日包智强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科研课题共同体

吕红日,包智强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无锡 214001)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发展关键期,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在新的思想和观念下推进。由于在教育科学决策、促进学校变革、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区域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区域教育科研的大力支持。然而在一些地区,教育科研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教育科研管理方法、手段单一,行政色彩浓厚;教科研与教学实践“两层皮”现象严重;教育研究功利化倾向突出;教科研生态环境欠佳,个别地方甚至持续恶化。解决区域教科研发展问题,满足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对教育科研的迫切需要,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如何形成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核心任务的区域教育科研整体规划,设计实施与区域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科研发展机制,开发并利用好必备的教育资源,找到教科研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是地方教育科研部门需要搞清的重要课题。

一、顺应教科研变革方向,从“规范管理”转向“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常规的区域教科研管理通常在教育行政区域内发挥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采用计划管理、制度管理、课题管理、档案与情报管理、队伍管理等方法,发挥人、财、物、时、信等要素的效用,实现区域教育科研任务的完成。[1]常规管理的核心是规范,不违规、少出错、不出错是价值旨归,也是组织实施教科研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因此称为“规范的教科研管理”。与管理失范相比,“规范的教科研管理”有利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开展,有利于保障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质量,很大程度激发了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质量时代的来临,“规范的教科研管理”的短板也愈加明显。这种主要依赖管理,将管理作为手段的教育科研,背后隐藏着对学校教育科研的不信任,对基层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包括价值观念、方向目标、技术能力、研究成果等)的“有所保留”或者“怀疑”的心理和态度。它没有意识到:学校和教师是区域教育科研发展的主体,没有教师专业的主动发展,区域教育科研管理也就失去了价值。以“规范”为内核的区域教育科研管理之所以被称为传统的教育科研管理方式,就是因为它既不能解决教育科研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那些急迫问题,也无法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结构的突出问题。在教育变革发展的新时期,区域教育科研管理价值需要先转,从“规范管理”转向“促进学校主动发展”。[2]

以“促进学校主动发展”为取向的区域教科研,把促进学校发展作为核心任务,把充分尊重学校的教科研主体地位、激励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作为前提,区域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组织教科研共同体,聚集优质研究资源,推进教育研究向学校和教师的微观教育世界拓展,保护教科研的原动力,重视草根力量的培育壮大,强调研究“真问题”,为学校主动变革和教师主动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和资源保障。“促进学校主动发展”作为教科研发展价值,不仅有助于找准机制创新的突破点,提升区域课题研究的内涵与质量,还将推进区域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角色融合。

二、围绕“促进学校主动发展”,构建区域教科研模型

构建区域教育科研模型,目的为了说清楚三个问题:一是“谁”做教育科研,即区域教育科研的建设主体是谁;二是把教育科研做成什么样,即区域教育科研的建设目标是什么;三是怎样把教育科研做成这个样,即如何达成区域教育科研的建设目标。关于“谁”做教育科研?我们认为,学校、课题研究组、科研部门、教研部门组成教育科研共同体,作为区域教育科研主体,共同担负区域内教育科研建设的任务。区域教育科研建设目标体系则从教育科研质量建设和教育科研资源建设的两个维度设计。教育科研质量建设包括: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建设、课题研究质量建设、学校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教育科研资源建设包括教育科研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为达成以上目标,可实施四个专题项目行动,即“专项课题进课堂行动”“精品课题建设行动”“学校教育科研主动发展行动”“教科研共同体建设行动”,对应解决当前区域教育科研实践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构建区域教育科研机制运作创新模型。

该模型内核是“区域教育科研目标体系”。体系由纵轴AD和横轴BC组成。纵轴AD代表质量目标,围绕质量目标形成三个圆面:内圆表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中间圆表示课题研究质量、外圆表示学校教育科研创新能力。横轴BC代表资源目标,加强区域教育科研资源共建共享。以质量目标和资源目标为核心任务,外围四个区域教育科研建设主体:学校、课题研究组、科研部门、教研部门,组成教育科研共同体。AB代表学校,AC代表课题研究组,BD代表科研部门,CD代表教研部门。教育科研共同体既是区域教育科研资源共建共享的主体,也是区域教育科研质量建设的主体,通过实施四个专项行动,共同建设区域教育科研质量目标和资源目标。第一项目“专项课题进课堂行动”,由射线E表示;第二个项目“精品课题建设行动”,由射线F表示;第三个项目“学校教育科研机制创新行动”,由射线G表示;第四个项目“校际教育科研共同体建设行动”,由射线H表示。该模型由“教育科研质量”一体和四项行动构成,所以称为“区域教育科研‘一体四驱’发展机制模型”(参见图1)。

该模型不同于以往机制设计从教育科研部门内部寻求答案的做法,把教育科研放在区域学校质量建设的格局下,教育科研价值与教育质量品质紧密关联,形成“教研”“科研”“培训”融合的整体设计思路,拓宽教育科研的内涵,促进教育科研发展方式革新,推动区域教科研部门向专业机构转型。模型不仅确立区域教育科研主动发展的目标,而且整合教育科研发展的主体力量,设计实施有利于机制突破的具体行动,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可靠的路径。

三、实施四类行动,提高学校主动发展水平——以无锡为例

1.专项课题进校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通过组织实施“专项课题进课堂”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实施此专项行动,旨在突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在学校发展目标中的核心地位,为落实“教育研究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提供空间,为实现“行动研究对教学的实践价值”提供操作机会。

图1 区域教科研“一体四驱”机制创新模型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自2012年起实施“专项课题进课堂”活动。围绕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形成“市——片——校”三级教科研网络,整体设计“教、学、研、训”的机构功能。在管理机构建设上,三级管理以课题为载体,教学研训“四位一体”,全部指向帮助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市级活动由江阴市教育科研室设计、组织与实施,融合“引领、培训、调查”等多元目标为一体,每学期一次;片级活动由各片教科研中心组成员组织、管理和指导,挖掘发挥片内优秀资源,加强校际间互助合作,开展巡回说课、集体论证、同课异构等活动;校级活动立足学校与教师需求,面向实际对象、解决具体问题,实施动态跟进。市、片、校三级层面从“专项课题进课堂”的机制、活动等角度展开探索,形成区域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创新路径。

2.精品课题建设,形成多样化发展样态

通过建设省、市两级精品课题,提高区域课题研究的质量。实施“精品课题建设行动”旨在全面树立学校课题研究的主体意识和质量意识。培育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取向,强化行动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建设精品课题的过程,充分尊重“课题研究组”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者”身份,所有经费和资源经由“研究任务”组织分配,服务于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精品课题建设行动”突破了以分级和分层为标志的传统课题管理模式,实现区域教育科研的扁平化管理,教科研部门聚焦于课题平台直接为课题研究质量服务,为学校教师服务。

无锡市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从区域到学校深入理解贯彻江苏省教育科研精品课题“五精”(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精致管理)内涵[3],围绕课题建设主体开展积极行动,在实践中总结形成形态多样、特质凸显的精品课题建设实践样本。比如,江阴市探索形成“实践导向、方式转换、重心下移、平台构建、机制创设”的精品课题建设路径;滨湖区以“服务课改、服务基层、服务教师”为宗旨,以精品项目推进为抓手,强调“用求真的态度研究真实问题、用求深的态度注重研究过程、用求精的态度形成课题精品”,同时处理好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关系,打造滨湖区教育科研课题精品[4];惠山区重视探索建立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变“理论搬运”为“理论转化”、从“实践观察”走向“实践创新”、从“群众性”培植“研究性”,防止教育科研中的形式主义,发现研究的教育意义和教学价值。

3.学校教科研机制创新,融合学校文化建设

以宜兴新建小学为例,学校教科室依托“两三双”工作机制培育浓郁的教科研文化,成为“和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指为学校教科研以“主动”“规范”“创新”为支撑点,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学校的教育科学服务;“三”指学校行政推动力、共同体组织凝聚力、教师个体内驱力三股力量形成合力;“双”指教育科研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活动是教科研的根本,也是学校教科研机制的灵魂,关系到教科研的品质。新建小学教科研基本制度有岗位责任制度、调研制度、跟踪制度、展示制度、评估制度、培训制度六种;基本活动分学校(A类)、课题组(B类)、教师个人(C类)三个层面计十六种。“两三双”工作机制及其实施要略强调教科研质量意识,关注课题规范与可操作性的伦理基础。

4.校际教科研共同体建设,提高学校群体学习力

校际教育科研共同体是在市域范围内由多所学校跨区域组织形成的学习型组织。它以各成员学校承担的同类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创设开展各种相关主题活动,共同体成员集体参与决策,形成发展愿景,协商分工合作,同享信息成果,共解研究难题。各成员学校在对话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群体学习力,共同提高课题质量和教育成效。在此过程中形成上下联动、流动开放的区域教育科研工作方式和管理风格。[5]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从2012年组织成立“无锡市中小学(幼)专题教育科研共同体”,一直致力于教科研共同体的探索,形成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1)课题学校分类。依照课题研究的同类主题或主旨,遵循“自主、自愿”原则,从学前、小学、初中甄选学校若干所,跨区筹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科研共同体”“小学教学文化科研共同体”“初中助学案科研共同体”。(2)确定发展内涵。共同体成员学校集体协商,制定《无锡市专题教科研共同体建设指导意见》,为共同体的方向内涵奠定制度基础。(3)协调组织运作。共同体设立常规事务协调机构保证主题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成员学校轮值制,独立或联合承办例行的主题科研活动,倡导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突出“教师参与专题论文、案例评比、说课赛课”等活动内容。设立专业学术指导机构,保障课题活动的专业性。(4)“三位一体”共建。强调教学、学习、研究“三位一体”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果发布提供平台,全面提高专题活动的针对性、整合性、实效性。(5)积极活动反馈。坚持评价反馈制度化。轮值学校全程纪录每期活动过程要点,总结反思主题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常规事务协调机构调查共同体成员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反馈,就下次活动提出建议。

实施四项行动以来,无锡教育科研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能力显著提高。教师对区域教科研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价值认同增强,更多的学校教育科研从随性走向理性、从碎片走向系统、从经验走向科学,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环境得到优化,教师对学校教科研的满意度提升较快。区域教育科研呈现出求真务实、绿色协调、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猜你喜欢
教科研课题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