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徽省临泉县委党校 周晓改
“意识形态是在一个国家和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价值体系。”[1]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作为一种“软权力”,既不能强制执行,也不能自然生成,它往往需要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才能产生一定的效力。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为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一直比较关注。它最早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是指“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2]葛兰西认为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统治,不仅需要依靠暴力,而且需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顺从。他认为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实现政治上的领导权才能真正实现统治。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源于没有掌握住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个阶级或者政党在实现政治统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它体现的是一种产生认同力的非强制性领导权。
首先,从性质上来看,它体现为一种“非强制性”。意识形态领导权可以看作是国家“软权力”的一个部分,它以国家政权为后盾,并在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在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中,政治统治权往往强调的是“强制力”,意识形态领导权则相反,它注重的是吸引力和说服力,它在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其次,从功能上来看,它体现为一种“认同性”。意识形态指示着一个政党的价值取向,掌握住意识形态领导权就意味着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和认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得统治权获得合法性、合理性地有效支持。统治阶级领导权的实现要以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为基础。另外,从内容上来看,它体现为一种“价值属性”。民众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接受某种思想理论,因此,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具有满足民众利益需求的需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领导权体现为一种思想意识的共识,这种“共识”是领导阶级和被领导阶级都能达成的一种共识,这是某一意识形态获得认同的基本前提,即能够满足民众的一些需求。尽管民众需求多种多样,但是能够达成共识就意味着意识领导权的掌握。
因此,意识形态领导权“归根结底是一种基于公认文化权威自然生出的中心化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3]意识形态领导权需要通过“非暴力”的形式得到民众的认同,进而转化为民众自觉的政治认同。
党的领导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意识形态领导权都非常重视。尤其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着巨大挑战。
西方政治家对新闻舆论重要性的认识始终是非常清醒的。他们通过新闻舆论来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来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美国知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他们认为,仅仅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就有可能摧垮一个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宣扬他们的思想文化体系,进而攻击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输出资本,抢占世界市场;另一方面也在输出他们的文化,攻占意识形态阵地。”[5]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一直备受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普世价值观”“无政府主义”等言论就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攻击。
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也意味着利益格局的变动,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民众的思想更加多元化,民众对待事物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各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在我国逐渐显现,再加上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势必造成一些民众思想迷茫,对国家、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当前,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已经不及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带来了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碰触也越来越频繁。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遇到了严峻挑战。
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信息发布平台,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公众不用担心因发布的内容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任何威胁。最重要的是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极为迅速和广泛。互联网已打破了传统的舆论生态,成为治国理政的新平台,影响着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网络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内容的多元性、形成的迅速性等特征影响着意识形态原有的格局和机制。“网络信息的泛滥、网络技术的异化、网络舆论的蔓延等多重力量对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产生了消解作用。”[6]网络舆情导向变得更加复杂,加大了意识形态管理的难度和强度。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又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不同的群体、行业、地区之间,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也各不相同。相对而言,低收入者对社会满意度不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不够。例如广大的农民工阶层,生活保障相对较低,对社会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因此表现出比较消极的政治心理。贫富不均、利益失衡让社会矛盾更加突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不高。
意识形态领导权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首先要做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日益强大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增强民众幸福感的同时,应引导民众思考幸福感产生的缘由,从而实现理论认同,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通过由此及彼的实践分析,才能找到推动实践发展的理论动因,这是实现理论认同的最重要的一步。其次,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要坚持创新无止境。“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路径首先就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其理论说服力和影响力。”[7]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绝不能固步自封,应当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创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又能结合国情、世情、党情的变化,这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理论认同的实践动因。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来源,只有民众自觉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才能得以夯实。
只有同民众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掌握才能顺利达成。只有赢得广大民众的信任、支持和认可,意识形态领导权才能够被牢牢掌握,这是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基础。首先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核心目标,在民生问题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百姓最直接、最现实、最切身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其次,在针对腐败问题上我们党绝不姑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使得我国政治生态得到根本性好转,民众对党的信任感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的认同和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也是愈加坚定。因此,从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基础出发,时刻关注民众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利益诉求,才能真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也才能真正巩固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就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在引导民众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首先,要引导民众客观全面地认识党情国情世情,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以“党管媒体”的原则,把握舆论引导的领导权,确保主流舆论的正确性。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党的报刊作为党的武器和思想理论宣传阵地,它的首要任务是阐述党的政治纲领,它应当是高举党的旗帜的重要部门。”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团结一致抵制各种虚假信息。尤其要引导好网络舆论,利用网络的力量,通过正面宣传,积极引导,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引导新媒体担负起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职责,为主流意识形态主动辟谣,净化网络空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因此,要以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以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要以价值观为引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聚力,推动社会发展,增强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通过凝聚价值共识,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众自觉行动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