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汉字教学策略之我见

2018-07-30 09:36张亚力
魅力中国 2018年9期
关键词:探讨策略

张亚力

摘要:汉字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已经逐渐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的话,那就会影响到汉语的发扬。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要学习汉语,特别是要获得汉语读写能力,必须学习汉字。如何解决汉字教学的问题已经成为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汉字; 策略;探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建立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高中语文的汉字教学也不例外。汉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如何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课堂的教学资源,如何让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汉字教学中获得文化与精神的熏陶,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有崭新认识,并在学习中运用汉字,这些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培养对汉字的感受能力

汉字是音义两种形式的有机组合,是一种可以感知的语言,我们阅读文本时,既可感知汉字优美的韵律,也可体会它所表达的内涵,并沉浸于文字意境的熏陶之中。现实教学中,高中生在阅读典籍时,往往浅尝辄止,或者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些不利于他们培养健康的语言感受力。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的内涵?古人的一些经验今天仍有效,如苏东坡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言及: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反复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并试着去记诵其中一些篇章。此外,体味汉字产生的巨大魅力,除了熟读以外,还离不开对文本的涵咏,并融合浓厚而特定的人文情怀。如我们所熟知的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本诗中并没有对景物进行过多的修饰,而是寥寥几笔将人的不佳心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反复涵咏诗句便会体味到一个离乡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绵绵的清明时节欲借酒消愁的情感。体会汉字的魅力,也离不开相应汉字所产生的语言环境,很多漢字词语渊源于历史典籍之中,我们在学习古代典籍的同时,再联系现实,那么这些典故就变会得生动。如“东道主”这个词语,源于一场战争。据《左传》所讲,晋文公重耳因其流亡途中遭到郑国的冷遇,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郑国无法抵制两个大国的进攻,形式危急。后来郑国老臣烛之武,作为一名说客劝说秦穆公退兵,并答应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其军队提供方便,最终秦穆公答应了这个条件。现在我们还习惯把请客称为“做东”,称房屋的主人为“房东”,其实都是“东道主”的一种引申。

二、培养对汉字的探究能力

汉字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我们在阅读时除了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可以间接获得一些人生经验。汉字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汉字的一些新意被广泛使应用,本义则不为人知。但如果我们能够从原始字形出发,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汉字本义,如“所”字本为实词,金文字形是一扇门(户),右边是一把大斧头,用斧头凿开门,表示盟誓之义。后来主要行使虚词的功能,本义逐渐消亡。这种变迁的讲解,有助于同学们形成一种探究的意识,他们会意识到汉字的发展是漫长的。

汉字在不同的文本中往往会被赋予一些新的内涵,高中生有时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缺乏深刻的体会与感受,所以鼓励学生在读书时一定要深入探究文字所传达的内涵,特别是一些经典名作,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这句诗主要是用于写爱情的,其中这句话中的“丝”其实是“思”的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直到蜡烛烧成灰才流尽一样。如果学生体会了“丝”的真正含义,那么这首诗的主旨会获得更好的阐释。

三、培养对汉字的应用能力

语言文字具有实用性,可以在生活中发挥它们巨大的交际作用,只有熟练使用汉字,才能够保持它们持久的活力。学生要想很好地运用汉字,就要在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典籍中不断地积累词汇,一些重要的文学典故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也可以作为他们写作的材料。如“青衫司马”这个典故,它语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唐代时期白居易被贬至九江郡司马,他去送朋友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了船中有人在弹奏琵琶。琵琶女原本京城人,因为家世衰落而沦落为商人的妻子。琵琶女将这种情感融汇到了曲调之中,白居易听过之后万分感慨,伤情不已,于是写了《琵琶行》这首长诗。诗的后四句是:“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即以“青衫司马”形容人身世漂泊,心情郁闷。学生除了不断积累词汇以外,还要不断地去练笔,只有在不断使用汉字的过程中,才能深刻理解汉字所蕴含的内涵。可以鼓励学生把一些优美的诗歌改写成优美的散文,如改编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先引导学生归纳: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词中景物有哪些色彩?词中表现的是什么季节?词中景物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诗化的语言进行再创作,这样既可以很好地理解文本蕴含的内容,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和写作思路。

总之,我们秉承“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让高中生更好地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并最终将他们所学到的汉字运用于现实生活。

猜你喜欢
探讨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