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小荣,何亚涛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在课堂上拔节,让个性化阅读成为课堂的生长点。作为教师,既要做好点灯人,为学生照亮前进的方向;又要做好清障员,善于引导,清其障,促其思维拔节。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慢慢提升,语文素养将慢慢积淀。
[关键词] 整合资源;训练;评价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文本的主体也应是学生。阅读的视角应该聚焦在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内在需求上,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基于不同心理特点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充分张扬孩子的个性,释放生命的活力。
一、整合教材资源
1.搭建框架
鲁迅先生提及阅读文章时最好“顾及全篇”,切不可 “以割裂为美”。尤其是小学生,受限于年龄的制约,初次面对文本,完全不能整体直觉地解读文本,也谈不上对文本整体式的体悟。由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粗线条式的框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认知渠道和思维空间,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深入有效对话。
课文内容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出现“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扣住文本,提纲挈领地设计主问题,以此来引领整堂课的教学,从而为学生多元、个性化体验提供契机。
2.灵活运用
不同程度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反映出个性的不同,“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学生喜欢的阅读形式也不一样,自读、齐读、边读边揣摩人物心理、边读边做动作、边读边想画面、边读边写批注。所以,教师在教学策略的构建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例如,特级教师唐有泉在执教《黄山奇松》时,唐老师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感悟到黄山奇松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为代表,然后引领学生思考:“作者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写出三种松树的特点?如果你是导游,你向游客重点介绍哪种松树?”学生迅速与文本进行对话,尝试从语段中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在比较中阅读。接着在交流环节,学生有的边画边介绍,有的则声情并茂地读着,有的读完后交流着自己的读书批注,有的为迎客松写了一段典雅凝重、情深趸长的颁奖词……唐老师巧妙地为学生寻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支架,所以,个性化阅读交流精彩纷呈。
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合适的问题易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引导其深入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更有利于其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设计训练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倘若没有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动机,那么此刻的阅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泽。作为教师,要营造出趣意盎然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迫不及待地与文本对话,咂摸文字达到深层次理解,实现个性化阅读。
特级教师倪娟在执教《石榴》一课时,先出示文中的两个拟人句:“熟透了的石榴……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的喜讯。”基于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该句型,对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云里雾里。倪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拟人句的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合作表演、想象练说等环节,让学生去体会拟人句的作用。
在学生练读后,学生开始展示:合作小组齐上阵,一生读,众生演,咧开小嘴笑;张大嘴巴,双手轻抚肚子哈哈大笑;伸头探脑,嘴里喊着:“主人,快来呀,瞧,我将树枝都压弯腰,再不摘我要掉地上了。”
学生将自己阅读的理解通过他们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也感悟到了拟人的妙处。可见,教师的精心设计,不但创设出了趣味浓浓的课堂氛围,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
赞科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出典型的场景,才能激活沉睡在大脑中相似的的生活体验,才能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情绪,唤醒学生的潜能,才能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才能将语言表达与个性阅读完美融合。
例如教学《船长》一课时,伴随着沉郁的乐曲声,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徐徐沉入大海。“船长与船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无论是得救的妇女、儿童,抑或是抢着上船的部分男乘客,还是船员,大家的眼眶湿润了,有千言万语想对船长倾诉……”在乐曲声中,学生走进文本,回顾船长在那危急时刻的英雄壮举,转而对人物的心境进行表达。
沉郁的乐曲与教师低沉的话语融为一体,将学生再次带到文本中,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度探究,学生入其境,走进乘客、船员的心中,敬佩、思念、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催生着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三、教师评价增添學生阅读动力
课堂的生成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中,固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但不能忽略价值观的取向。评价语不能只是一味地激励,有时也需要讲求客观。
1.解读多元化
个性化阅读,指学生将建构在大脑中的与文本中呈现的两种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得出其独特的体悟。在交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时,教师的评价语应该带有鼓励性,促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例如,学完课文《三袋麦子》后,问学生“更认可小猪、小牛还是小猴对麦子的处理方式?”学生众说纷纭:“我认可小牛,细水长流,小牛平常可以到草地上吃草,冬天里,小牛不用为粮食发愁。”教师适时表扬:“精打细算,真会过日子。”
学生说:“我认可小猴,因为它有经济头脑,把麦子种下地,收获,循环往复,这样就有吃不完的粮食。”教师连连点头:“小猴有经济头脑,老师发现你有智慧的头脑。”
这时,又一个学生发表想法:“老师,他们的做法我都不认可。如将四分之一的麦子磨成面粉,四分之一的留着,再种下一半,既能享受到新鲜的面食,又能保证冬天还有粮食,到秋天还能有喜人的丰收,一举三得,多好。”老师鼓起掌来:“好有创意的想法。”
……
“你更认可谁?”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答案是多元的。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评价语能激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各抒己见,产生有创意的想法。
2.引导学生
小学生与自我经历、已有知识相融,但有时阅读体验难免有不成熟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此时,教师在倾听时,应该带着敏锐的触角,及时地点拨,让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更具价值性。
例如在教《祁黄羊》时,有学生认为祁黄羊推荐解狐当中军尉是有私心的,我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让学生道出心里的想法。他从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认为祁黄羊明明知情却刻意如此。我告诉学生:文中有一个词,其实交代了祁黄羊是否知情。学生们再次走入文本,品读文字,发现了“没想到”的事情:“我误会了祁黄羊。当官的有病都不会对外宣称,生怕遭到政敌的打击。他的确是出于公心。”
在学生价值观出现偏颇的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学生的价值观将迷失在个性化阅读的误区里。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该成为课堂的生长点。作为教师,既要做好点灯人,为学生照亮前进的方向;又要做好清障员,善于引导,清其障,促其思维拔节。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慢慢提升,语文素养将慢慢积淀。
责任编辑 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