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班级主题活动有效性的要素

2018-07-30 19:17赵小和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主题活动有效性班级

赵小和

[摘 要] 班级主题活动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形式与途径,只要设计得当,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便能收到参与度高、教育成效显著、影响深远的效果。有效的班级主题活动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不仅学生能从中收获成长,教师也能实现自我提升。班主任在设计班级主题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形式、创设体验的空间,以丰富学生的感受、提升他们的认识,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 班级;主题活动;有效性

一、班级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很多班主任经常在班级开展主题活动,想通过主题活动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但是有不少的班级主题活动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许多班级主题活动出发点很好,但形式过于僵化呆板,无法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甚至教师把不少主题活动搞成了任务布置会、通知会。

很多班主任都给学生送过礼物,或者给学生颁发过各种荣誉,例如小组活动先进个人、月考考核优秀个人、守纪标兵、勤学典型等,想通过精神方面或物质方面的奖励的方式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但班主任绞尽脑汁设计的这些活动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有班主任就曾有这种经历:有一次他从厦门培训回来,特意给学生带了厦门大学的明信片、厦门的特色食品作为礼物。在主题活动课上,他将带来的礼物往讲台上一倒,任由学生自主分享,然后完成任务似的等待学生报以笑容和感谢。孰料当时就有个学生对他抱怨,说没有拿到明信片,说他不公平,没有做到人手一张。这个时候,这位教师内心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他想,好歹你也拿到了其他东西啊,怎么不知道感恩呢?教师内心充满失望与不满,匆匆结束了这次主题活动。

这位班主任想通过送礼物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希望通过这个主题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但没想到事与愿违,主题活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班级主题活动问题的根源

显然,上文这位班主任设计的这次班级主题活动有不少不合理之处,而且活动的形式过于松散和无序,他希望学生能自发自主地去达成他期望的教育目的,但因为设计不合理,无法驾驭整个活动过程而导致不能落实教育目标。总而言之,要达到期望的效果,教师要避免好心办坏事。作为主题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班主任一定要事先精心策划,关注过程与目的之间的合理衔接,一次随意的、情境创设不足的或者让学生没有融入感的班级主题活动,教育意义是不能得以有效体现的,自然也就难以承载教育意蕴。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将班级一般活动与主题活动区分开来。

三、一般活动与主题活动的区别

主题活动与一般的班级活动是有区别的。

首先,从活动意义看,一般活动通常是自發的、单一的、教育价值弱的,而主题活动则相对具有针对性、多层性与丰富性。

其次,从活动过程来说,一般活动是相对随意的、即兴的、孤立的,而主题活动则是精心准备的、连续的、系统的。

第三,从活动情境看,一般活动的情境创设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体验感不强,而主题活动的情境创设独具魅力,学生融入感、体验感强。

第四,从活动方式看,一般活动的方式比较单一,而主题活动通常有各种表现形式。

第五,从活动主体看,一般活动是以班主任为主导,而主题活动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班主任要将随意的、即兴的、孤立的一般活动变成策划性的、连续的、系统的主题活动。好的班级主题活动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创设充足的体验空间,丰富学生的感受,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提高班级主题活动有效性的要素

一次好的班级主题活动的教育效果绝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可比拟的,而一次随意的、创设情境不足的或者让学生没有融入感的班级主题活动,教育效果就不能令人满意,教育意义自然也就难以承载。为了让班级主题活动的教育意义更好地凸显,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需要重点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主题活动需要达到的目的,也即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二是主题活动的表现手段,也即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三是主题活动的情境创设,也即设计主题活动教育意义的生发点。

接下来,按照设计主题活动的这三个要素来重新梳理下这位班主任的活动,探讨班级主题活动如何体现与落实教育目的。

1.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是班级主题活动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主题活动的导引。班级主题活动按功能一般分为三大类,即议事型主题班会、价值观引导型主题班会、改善关系型主题班会。

教师首先要确立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因此送明信片、食品其实不是一件小事情了,教师不能盲目地设计主题活动,而是要让教育意义体现在这件事情当中。送礼物可以含有这些教育意义:改善和融洽师生关系;价值观引导,感恩励志教育;班级文化构建。当然,贪多嚼不烂,教师不要期望一次主题活动承载所有的教育价值,而是要依据班情确定需要侧重的方面,如在新成立的班级实施这一主题活动,就可以侧重班级文化构建这一方面。

2.表现手段

表现手段是指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主题活动的表现手段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说教上,而是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形式单一,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会受到限制,同时,学生的参与感、融入感也会受到影响。主题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轮流发言、小组讨论、新闻播报、制作微电影、编演情景短剧、才艺展示、游艺活动、唱歌、宣誓、签名、喊口号等,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选用。比如送明信片、食品给学生这个具体的主题活动,可以采用轮流发言、小组讨论、签名等形式开展。

3.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主题活动的直接手段,它比许多表现手段的感染力、仪式感更强。班级主题活动课氛围相对比较轻松,教师可以自由发挥,这为主题活动的情境创设提供了便利。如果主题活动不创设一定的情境,不具备一定的仪式感,就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思考,那么教育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情境创设要与表现手段结合起来,合适的表现手段能让主题活动课多姿多彩,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减少了很多直接生硬的灌输,而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

比如在这位班主任送礼物这个环节中,为了产生励志效果,可以采用情景剧这一形式来创设情境:教师让学生以表演情景剧的形式模拟颁发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情形,教师送给学生明信片,祝他们心想事成。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送的明信片的意义、价值肯定比其他礼物更珍贵,这就体现了明信片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在主题活动课上创设让学生正视学习和生活上的成败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都极为有利。如考试后,教师请考得好的和进步明显的学生上台来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当学生汇报完后,用“你很努力,所以取得优异成绩!”“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等话语来激励他们,对所有学生阐明一个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努力,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成功。”这样,引导学生对于考试不只是注重分数,而是注重追求知识的过程。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在平时有意识地拓展主题活动课的广度,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主题活动的教育意义、表现手段、创设情境三要素,主题活动课就不会“剃头挑子一头热”,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责任编辑 万永勇

猜你喜欢
主题活动有效性班级
班级“四小怪”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大悦城实施体验营销案例研究
基于学生综合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设计探微
不称心的新班级
浅议班级课程与主题环境区域的整合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